中國科大在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2-27 中國科大新聞網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的王雙、韓正甫等人針對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系統中測量設備的實際特性展開研究,提出了測量端由於探測器後脈衝、探測效率不匹配、探測器對光源分布敏感等特性所帶來的安全性問題,並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該成果發表在12月10日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pj Quantum Information》上。

源無關(source-independent)量子隨機數協議是2016年提出的一種新型量子隨機數協議。該協議通過監測用於生成隨機數的相互無偏基的誤碼,可以在光源不可信的情況下,產生安全的私密隨機數。該協議可以同時兼顧隨機數發生器的安全性與高速率的需求,並可以容忍非常高的設備損耗。然而該協議仍然存在一些關鍵安全性問題,例如沒有考慮探測器後脈衝效應、多探測器的探測效率不匹配、探測器對光源分布敏感等特性所帶來的安全性隱患,這些問題嚴重限制了協議的實際應用。

為了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王雙、韓正甫等人首先給出了包含以上參數的探測器模型,並進一步評估了這些問題對現實安全性的影響。針對探測器後脈衝效應,該團隊給出了竊聽者能夠獲得隨機數信息的最小熵下界;針對探測效率不匹配和探測器對光源分布敏感問題,該團隊提出了一種光源分布監測方法,並在充分考慮有限碼長效應的條件下給出了基於組合安全性的碼率公式。該成果量化分析了測量設備不完美性對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系統的安全性影響,為實現超快實用化的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發生器提供了解決方案。

圖1 包含分布監測模塊的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發生器實驗方案圖

圖2 後脈衝效應對條件最小熵的影響

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該實驗室博士生林幸,通訊作者為王雙教授。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和安徽省的資助。

附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534-020-00331-9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研究獲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團隊王雙、韓正甫等人針對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系統中測量設備的實際特性,提出測量端由於探測器後脈衝、探測效率不匹配、探測器對光源分布敏感等特性所帶來的安全性問題
  • 量子真隨機數發生器研究取得進展
    超高速真隨機數發生器簡化設計方案(上)與後處理方法(下)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郭弘教授課題組與物理學院張建瑋副教授課題組開展合作,在用光學隨機源設計研製量子真隨機數發生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郭弘課題組已在真隨機數發生器研究領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例如,通過對離散型和連續型量子隨機源的持續研究,在隨機源的建模分析、信號採集手段、數據後處理方法和隨機性統計檢測等方面均形成理論和技術的積累。
  • 中國科大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原標題:中國科大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於12月10日出版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中國科大在無線充電晶片設計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大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程林教授聯合香港科技大學暨永雄教授課題組在無線充電晶片設計領域取得重要成果。
  • 物理系江萬軍課題組在拓撲量子磁性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清華新聞網7月13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物理系江萬軍課題組在拓撲磁結構的旋性布朗運動方面取得進展,在2020年7月美國物理學會出版的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以「拓撲數相關的斯格明子旋性布朗運動」(Topology-Dependent Brownian Gyromotion
  • 中國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這為將來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了基礎。  研究表明,對於某類分布式的最大糾纏態,理論上能夠達到最優測量精度,即海森堡極限。  針對這一重要問題,研究團隊設計了最優的測量方案,基於多光子量子糾纏,通過操縱六光子幹涉儀,實驗演示了多個獨立的相移及其平均值測量。實驗結果顯示,利用分布式糾纏態進行測量,其精度可以超越經典傳感器的理論極限。
  • 深度解析:光纖隨機雷射器及其應用研究進展!
    自從 DFB-RFL 概念被提出以來,研究人員在其實現方式、多波長、可調諧、多階雷射產生以及混合增益機制下的隨機雷射產生等方面做了進一步的探索,並取得了很好的研究進展。國際上,英國阿斯頓大學和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州立大學在隨機光纖雷射的理論建模、特性分析、新的調諧研究等方面開展了深入廣泛的工作。
  • 本源量子與中科大合作在半導體量子晶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黃群《證券日報》記者從本源量子了解到,近日該公司與中科大郭光燦團隊合作,在利用微波諧振腔耦合與擴展半導體量子比特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兩個半導體量子比特與微波諧振腔強耦合,並初步探索了利用片上微波光子耦合多量子比特的半導體量子晶片架構
  • 史丹福大學在矽光子非互易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打開APP 史丹福大學在矽光子非互易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MEMS 發表於 2020-12-01 17:20:09 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結合了最新的製造技術和逆向設計,證明了矽基集成器件中無偏置、低損耗的非互易性傳輸。
  • 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在黨參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生意社08月13日訊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中心在黨參結構特徵和生物活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其研究成果分別以題為《Prospects of Codonopsis pilosula polysaccharides: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bioactivities diversity
  • 上海光機所等在隨機相位散射光的相干性與渦旋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等在隨機相位散射光的相干性與渦旋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7-15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該研究以光子學系統對凝聚態物理中的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BKT)相變理論進行量化實驗驗證,印證非線性光學與凝聚態物理、冷原子物理等多個學科之間有著某些共同的理論基礎,揭示隨機光場的相關性與渦旋動力學之間深刻而複雜的聯繫,為進一步探索非平衡態下的相干-渦旋動力學提供了新的基點。
  • 環境學院飲用水研究團隊在供水管道腐蝕與結垢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環境學院飲用水研究團隊在供水管道腐蝕與結垢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4日電(通訊員 張海亞)3月21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飲用水研究團隊陳超課題組在國際市政和環境領域權威期刊《水研究》(Water Research)在線發表題為《輸送地下水的球墨鑄鐵管道在次氯酸鈉消毒劑作用下的早期腐蝕和結垢行為研究
  • 三維石墨烯超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在三維石墨烯超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先後在國際材料工程領域頂級刊物Advanced Materials 發表論文2篇,在美國化學學會旗下材料科學Top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發表論文一篇。
  • 量子隨機數發生器或將是網絡安全的未來
    幸運的是,近年來研究者們在生成並分配真隨機數的技術開發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進展。通過測量亞原子粒子的不可預知屬性,這些設備能夠利用量子力學原理對消息進行加密。這意味著我們終於距離解決密碼學的其中一大謎題更近一步,並有望實現多年前米勒所設想的不可破譯的加密技術。
  • 中國科大量子測量取得重要進展:首次使用糾纏測量將熱力學系統反...
    11 月 24 日消息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德國、義大利以及瑞士的理論物理學者合作,在光子系統中首次實驗使用糾纏集體測量將量子比特熱力學系統中投影測量的反作用降至最小。
  • 正清風痛寧治療新冠肺炎研究取得新進展
    懷化新聞網訊 2月27日,記者從湖南正清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正清風痛寧治療新冠肺炎研究取得新進展。正清集團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劉良一直致力於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在與正清集團長達30年的科研合作中,劉良院士不斷研究正清風痛寧作用機制,正清風痛寧研究項目於2012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疫情襲來,憑藉對正清風痛寧作用機理的了解,劉良院士團隊迅速投入到關於正清風痛寧防治新冠肺炎的研究中。
  • 源興基因新冠疫苗研發取得新進展
    面對新冠疫情的肆虐,人們寄希望於儘早開發出有效的疫苗,擺脫病毒帶來的威脅。如今,多國在研發領域按下「快進鍵」,中國不僅在進度上是「第一梯隊」,更提出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此前有報導稱,國內至少已有超過15家企業和科研機構展開了疫苗研製方面的科研攻關。
  • 分子物種定界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科研人員在分子物種定界方面取得新進展,其成果發表在生物系統學雜誌Systematic Biology上。該項工作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西雅圖大學合作完成,數學院博士朱天琪和海外科學家楊子恆分別是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 工學院鄒如強課題組在相變儲能複合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工學院鄒如強特聘研究員與曹安源教授課題組合作在智能控熱相變儲能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論文《分布密度可控的碳納米管陣列-相變複合儲能材料及其在電熱轉換中的應用》 (「Tailoring Carbon Nanotube Density for Modulating Electro-to-Heat Conversion in Phase Change Composites」)和
  • 中國科大等在高儲能電介質電容器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曉光團隊聯合清華大學教授沈洋課題組在高儲能密度柔性電容器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者成功找到了一種可以大幅度提高聚合物基複合材料擊穿電場強度和介電儲能密度的方法,該方法可推廣至不同的柔性聚合物電介質材料,為今後高儲能電容器的設計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