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的網際網路化,人們上網的時間越來越多,wifi成了每個家庭的必需品。隨之而來的是人們開始擔心:這個給人們帶來極大便利的網絡設備究竟對我們的健康有沒有影響?
WiFi是無線保真技術Wireless Fidelity的字頭縮寫,可以指符合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802.11標準的無線傳輸技術,也可以指符合這一標準的設備。
WiFi其實就是一個小的區域網,主要做數據傳輸。而作為一個無線設備,WiFi具有一個發射機,確實會對周圍產生電磁輻射。如下就是我們常用的WiFi模塊的設計原理圖:
輻射可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包括核輻射、X射線等,危害較大;非電離輻射包括紫外線、可見光、手機、電腦、高壓線、變電站、手機基站、電視 廣播等產生的電磁場,危害性較弱。
人們通常所說的「電磁輻射」屬於非電離輻射。但人們有時混淆了「電磁輻射」與「電離輻射」的概念,所以才會產生認識誤區,也帶來一定的恐慌。
WiFi的輻射屬於電磁輻射,電磁波波段一般是2.4GHz到5GHz,和手機使用的射頻電磁波波段比較接近,主要是對人體組織的加熱作用可能產生影響,需要比較大的強度才會造成傷害。
科學界對於日常生活中這一類輻射的基本看法仍然是:「目前沒有可信的證據可以證明微弱的射頻信號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其次,WiFi輻射大小主要取決於信號的功率,和無線路由器的帶寬沒有必然聯繫。帶寬相當於你在同樣的時間內表達的信息量大小,功率相當於你說話的時候的聲音大小。WiFi信號功率都不大,最常見的無線路由器工作功率在30—500毫瓦之間,比普通手機的功率小(約125毫瓦—2瓦)。
此外,輻射的強度和距離成反比。相比手機,無線路由器等WiFi設備離使用者的距離要遠得多,更不要說穿過鋼筋水泥了,這時候的輻射值只有國家限值的十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
即便是手機輻射,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結論也是「截至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使用行動電話可以帶來負面的健康效應」。針對WiFi輻射與人類的健康關係,目前同樣沒有確鑿證據證明它與任何健康問題相關。
實際上,生活中輻射無處不在,除wifi外,電視機、微波爐、印表機、電腦、手機、吹風機等物品都會產生輻射,實驗證明,這些電器的輻射功率都不大,對人體的影響微乎其微,基本在安全範圍內,能夠影響的也僅僅是皮膚表面,而且只要不是緊貼著身體,對人體的影響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也有相應的應對方法可以避免直接輻射:比如遠離運行中的微波爐,看電視最好在2米外,電腦不要使用過長時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