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我們餐桌上必不可少
因為湯中蘊藏著美味和營養
廣東人對湯的痴迷——寧可食無菜,不可食無湯
一直以來
我們都會燉湯來滋養身體
因為湯中的營養素更容易被我們人體吸收
為了鎖住湯中的美味和營養
筆者整理了17個煲湯的小竅門
拿走,不謝
竅門1 善用原湯——品出原汁原味
煲湯時要善用原湯,沒有原湯就沒有原味。例如,燉排骨前焯水時所用之水,就是原湯。如果捨棄,就會使排骨失去原味,如將這些水煮開除去浮沫汙物,用此湯燉排骨,才能真正燉出原味。
竅門2 燉湯不宜先放鹽——湯及肉質口感最佳的關鍵
燉湯如果先放鹽,會直接影響到肉、湯的口感及營養素的保存。如果在燉製時先放鹽,使肉在鹽水中浸泡,組織中的細胞水分向外滲透,蛋白質凝固,肉組織明顯收縮變緊,影響營養素向湯中溶解,影響湯汁的濃度和質量,使燉熟後的肉變硬、變老、無香味。因此,燉肉湯時正確放鹽法是,將燉好的湯降溫至80℃~90℃時,再加適量的鹽,這樣湯及肉質口感最好。
竅門3 讓湯滋養作用提高的技巧——掌握常見食物的性味歸經
根據中醫食療學,了解食物的四氣五味和性味歸經,能夠使湯的滋養作用達到極致。注重食物的相生相剋,比如喝羊肉湯不宜吃韭菜,喝豬腳湯不宜吃松花蛋與蟹類,等等。
竅門4 掌握水與料的比例——煲湯的關鍵
於煲湯而言,要掌握好水和食材的比例,用水量一般是煨湯的主要食品重量的3倍,同時應使食品與冷水共同受熱,既不中途加冷水,也不直接用沸水煨湯,以使食品的營養物質緩慢地浸出,最終達到湯色清澈的效果。
竅門5 短時間內吃到香噴噴的肉和湯——燉肉必備小妙招
燉肉可以保持肉的醇香味,是許多人喜愛的食物,但是燉肉不容易熟又使人們很難耐心等待。下面介紹幾種肉類的燉法,使你可以在短時間內吃到香噴噴的燉肉。
燉牛肉∶燉牛肉時可用乾淨的白布包一些茶葉同煮,這樣牛肉易爛,而且有特殊的香味。
燉豬肉∶可以往鍋中放一些山楂。
燉羊肉∶在水中放一些食鹼。
燉雞肉∶在宰雞前給雞灌一湯匙醬油或醋。
燉魚肉∶在鍋中放幾顆紅棗,即可除腥,又易熟。
竅門6 如何煲出營養價值極高的骨頭湯——小火慢燉是必殺技,加醋是畫龍點睛
因為骨頭中的類黏蛋白物質最為豐富,如牛骨、豬骨等,可把骨頭砸碎,按 1∶5 的比例加水小火慢煮。切忌用大火猛燒,也不要中途加冷水,因為那樣會使骨髓中的類黏蛋白不易溶解於水中,從而影響食效。
加少量的食醋,可大大增加骨中鈣質在湯水中的溶解度,成為真正的多鈣補品。燉骨頭湯,加入食醋,食醋可與骨中的鈣起化學反應,生成較易溶解的醋酸鈣,其溶解度是未加食醋時骨鈣的一萬六千多倍。
竅門7 燉老雞湯必備小妙招——肉爛湯鮮
一般燉雞都會選擇老雞,老雞及其難熟,掌握四招,降解難題。
招一:放入一把黃豆同煮,雞肉易爛。
招二:老雞宰殺前,先灌一湯匙醋然後再殺,用慢火燉煮,可熟得快。
招三:在燉老雞的湯裡放三四個山楂,也可加快爛熟。
招四:取豬胰一塊,切碎後與老禽同烹煮,就容易煮熟,而且湯鮮入味。
竅門8 煲魚湯常用方法——鎖住營養和美味的技巧
①燙後再煮法:先將鮮魚去鱗、除內臟,清洗乾淨,放到開水中燙三四分鐘撈出來,然後放進燒開的湯裡,再加適量的蔥、姜、鹽,改用小火慢煮,待出鮮味時,離火,滴上少許香油即可。
②煎後再煮法:將洗淨的鮮魚放入油鍋中煎至兩面微黃,然後衝入開水,並加蔥、姜,先用旺火燒開,再用小火煮熟即可。
③直接烹煮法:將清洗淨的鮮魚控去水分備用。鍋中放油,用蔥段、薑片熗鍋並煸炒一下,待蔥變黃、出香味時,衝入開水,旺火煮沸後,放進魚,旺火燒開,再改小火煮熟即可。
竅門9 處理湯鹹小妙招——用布袋包米共煮或者加去皮土豆
煲湯時,無意中鹽巴加多了,湯變得太鹹,實在難入口,怎麼辦呢?只要用一個小布袋,裡面裝進一把大米,放在湯中一起煮,鹹味很快就會被吸收進去,湯自然就變淡了。也可以把一個洗淨去皮的生土豆放入湯內煮5分鐘,湯亦可變淡。
竅門10 處理湯太油小妙招——用紫菜吸油後撈出
含脂肪多的原料煮出來的湯特別油膩,除了使用市面上賣的濾油壺,把湯中過多的油分濾去之外,還可以採用紫菜去油法,將少量紫菜置於火上烤一下,然後撒入湯內,紫菜可吸去過多油脂。
竅門11 煲雞湯防止湯變渾濁的技巧——取出脂肪炒制
雞宰殺好後,先取出雞身上黃色的脂肪,單獨用鍋炒出油後,待湯煲好後,澆到湯中,可以避免脂肪在煲制過程中發生變化而導致湯變渾濁。
竅門12 減少湯油膩感的妙招—— 鮮橘皮
煮肉湯或排骨湯時,湯麵往往會浮起層厚厚的油,喝湯時油膩感也很重。如果在煲湯時放入幾塊新鮮橘皮,就可以大量吸收油脂,湯喝起來就沒有油膩感,味道也更加鮮美。
竅門13 煲湯藥材的選擇——辨體施補
億萬人群,人有九種,一種平和,八種偏頗。體質調理因人而異。溼熱質就要選擇性甘涼的湯料,如綠豆、薏米、海帶、冬瓜、蓮子,以及清火、滋潤類的中草藥;如果身體寒氣過盛,就應選擇一些性熱的湯料,如人參等。冬蟲夏草、人參之類的草藥在夏季是不宜入湯的,即使在秋冬季,滋陰壯陽類的大補草藥,也並不適合年輕人和小孩子。
竅門14 煲湯配藥材小技巧——注意相生相剋
藥膳的配伍,是以中醫和中藥的理論為指導,既要考慮到藥物的性味、功效,也要考慮到食物的性味和功效,二者必須相一致、相協調,不可性味、功效相反,不然非但起不到保健身體、治療疾病的食養、食療作用,反而可能引致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辛熱的附子不宜配甘涼的鴨子,清熱瀉火的生石膏不宜與溫熱的狗肉配伍。食物中屬平性者居多,平性之品,配熱則熱,配涼則涼,隨藥物之性而轉變。
常用的補氣藥物有: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白朮、山藥、茯苓、薏苡仁、甘草、大棗等;常用的補血藥物有:當歸、熟地、何首烏、阿膠、桑椹、龍眼肉、紫河車等;常用的補陰藥物有:沙參、麥冬、石斛、枸杞、黃精、女貞子、玉竹、龜板、銀耳等;常用的補陽藥物有:鹿茸、冬蟲夏草、淫羊藿、巴戟天、肉蓯蓉、杜仲、菟絲子等。
竅門15 陳年瓦罐煨鮮湯效果好——好器皿,味鮮純
瓦罐是由不易傳熱的石英、長石、黏土等原料配合成的。陶土經過高溫燒制而成,其通氣性、吸附性好,還具有傳熱均勻、散熱緩慢等特點。煨制鮮湯時,瓦罐能均衡而持久地把外界熱能傳遞給內部原料,相對平衡的環境溫度有利於水分子與食物的相互滲透,這種相互滲透的時間維持得越長,食材鮮香成分溢出得越多,煨出的湯的滋味就越鮮醇,被煨食品的質地就越酥爛。
從古至今
湯都是我們補益身體的上等食品
除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風患者外
湯是我們滋養身體的佳品
掌握煲湯的小竅門
鎖住營養及美味
鎖住我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