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積木仁
來源 | 粒場財經(ID:lccaijing)
12月9日,候任美國總統拜登承諾:
「要在執政的前100天內,向美國居民派發1億劑新冠疫苗,並且還表示對9000億美元的援助計劃討論進展充滿信心。」
與此同時,美國新冠疫苗項目負責人也表示,有信心在2021年中為所有美國人接種新冠疫苗。
也就是說,新冠疫情有望在2021年中得到有效控制!
受此利好影響,過去兩個月時間裡,美國聯合航空、美國航空、達美航空的累計漲幅分別為46.6%、59.49%和39.1%。此外,波音過去兩個月時間的漲幅也達到了62.36%。
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既不是航空公司,也不是造飛機的波音,而是與國際疫情緊密相關的——上海機場。
01、受國際疫情影響,公司三季度業績依舊未好轉
根據財報顯示,上海機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34.38億元,同比下降58.11%;淨利潤為-7.37億元,同比下降118.46%。如果單看第三季度,公司營收和淨利潤分別下降64.84%和127.18%,經營情況並未好轉!
但是,在公布三季報之後,上海機場的股價並未下跌,反而在11月期間逆勢上漲了18.79%。
這是為何?
原因其實很簡單,三季度儘管國內疫情控制住了,但是國外疫情卻迎來了二次爆發。因此,市場已經提前預期上海機場的業績會很差。
為什麼國際疫情對上海機場的影響會這麼大?
這得從上海機場的商業模式說起。
上海機場主要運營管理的是浦東機場,主要業務分為航空性業務和非航空性業務。前者主要指與飛機、貨物等直接關聯的基礎性業務,比如飛機的起降費、停場費,旅客的服務費、行李安檢費等等。後者主要指商業、辦公室租賃值機櫃檯出租等延伸性業務,其中主要是免稅業務。
需要特別說明,航空性業務收費標準是由民航局的相關文件決定的,實行政府指導價;而非航空業務則實行市場價,也就是自主定價。
以2019年財報為例。
公司「航空性收入」為40.84億元,佔總收入的37.32%,「非航空性收入」為68.6億元,佔總收入的62.68%。與2016年相比,「非航空性收入」的佔比足足提高了13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由於上海機場對「非航空收入」尤其是「商業餐飲收入」的依賴,導致在疫情的打擊下,這部分收入損失慘重。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要說到,上海機場的國際旅客量排名全國第一,出入境旅客吞吐量超過了50%。因此,相比於國內疫情,國際疫情對上海機場的影響更大。
02、「包租婆」商業模式--市場看好其長期邏輯
根據財報顯示,北上資金三季度持有上海機場2.444億股,佔總流通股本的22.35%。也就是說,相較於半年報而言,持倉比例不僅沒有降低,反而還環比增加3.55%。
足以見外資對其的青睞!
那麼,為什麼外資如此青睞這家傳統公司?上海機場的商業模式究竟有什麼與眾不同?
2018年9月,上海機場與中免日上上海籤署了一筆跨度長達7年的免稅業務合同——全球單筆最大的免稅經營合同。根據合同規定,中國中免享有上海機場1.69萬平方米的免稅店經營權,作為代價需為此支付410億元的保底費用。
何為「保底費用」?
簡單的說,就是上海機場不具體經營免稅業務,而是扮演一個「包租婆」的角色。但是,這個「包租婆」相當厲害,除了收取租金之外,還要收取一定比例的銷售抽成。根據協議的規定,上海機場的總和銷售提成比例為42.5%。因此大致可以理解成,中國中免每銷售100元的商品,上海機場就要抽走42.5元。
那麼,為什麼中國中免願意籤這種「霸王合同」呢?
說白了,流量、流量、流量!
2019年,浦東機場全年旅客吞吐量排名全國第二,國際旅客量連續保持全國第一,出入境旅客吞吐量超過了50%。如此龐大的國際客流,帶來的消費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正因為如此,上海機場才享有如此之高的議價權。
那麼,這筆保底收入究竟是多少呢?
根據協議內容,到2025年上海機場的保底銷售提成將達到81.48億元,大致相當於今年的兩倍。也就是說,假設沒有疫情發生,理論上按照保底協議公司的銷售收入就能夠翻一番。而且,由於這筆收入的增加並不會帶來多少額外成本,因此正常邏輯公司的淨利潤增速會大於營收。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還沒有將銷售抽成計算在內。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也就明白了上海機場的長期邏輯,即航空性業務作為基礎業務,彌補成本、提供流量,免稅業務則提供變現途徑、創造利潤!
不妨與其他三家機場上市公司做個對比。
過去五年,上海機場免稅品帶來的複合增長率為26.9%,佔公司的淨利潤比重由40%提高到了70%左右。正因為此,上海機場的毛利率、淨利率均明顯高於其他兩個機場。
也就是說,市場之所以如此青睞上海機場,原因就是看中了其免稅業務的發展前景。
03、核心競爭優勢不變,免稅業務成長空間巨大
在回答了上海機場的商業模式之後,還需要進一步闡述兩個問題。第一,上海機場的區位優勢能不能保持?第二,市內、離島免稅業務的加速推進,會不會衝擊機場免稅的傳統地位?
先說第一個。
首先,上海作為我國經濟的中心城市,同時也是亞洲的金融中心,位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三大角航線的端點,飛往亞洲主要城市的時間在2-5小時,2小時飛行半徑可覆蓋日本、韓國絕大部分地區;
其次,上海背靠長三角廣闊經濟腹地,覆蓋全國11%的人口、近20%的GDP總量、37%的進出口總額以及17%的社會零售額,具備充沛的客流量和高消費人群基數;
最後,機場的設立需要經過行政審批,尤其是具備國際航班業務的機場。因此,位於上海的國際機場數量在可預見的時間裡不會增加。
另外,還需要補充一點,上海機場的目標是打造世界級機場、躋身世界超大型樞紐機場「俱樂部」,因此未來其國際航班網絡勢必更加豐富,優勢地位進一步增強。
一句話,上海機場的區域壟斷性決定了其競爭優勢!
再說第二點。
根據中國中免財報顯示,四大機場免稅店(上海機場、首都機場、香港機場和廣州機場)實現營業收入280.62億元,佔中國中免總營收的58.5%。其中,上海機場免稅店實現營業收入151.49億元,佔中國中免總營收的31.58%。
由此可見,機場渠道在免稅業務領域享有特殊地位。
但是,隨著中央「雙循環」政策的提出,免稅政策也逐漸趨於寬鬆。在這樣的背景下,海南離島免稅政策放開、市內免稅店的快速布局、免稅品直郵業務的加速發展,對機場免稅店的地位造成了衝擊。
從韓國的經驗來看,其免稅政策向市內免稅店傾向,導致機場免稅店的份額不足20%;不過,從歐洲和中東的經驗來看,機場免稅店仍佔有大部分的市場份額。由此可見,分流是確定的,不確定的是分流的節奏和程度。
那麼,分流對機場免稅店究竟會產生多大的衝擊?
第一,我國貢獻了全球第一的免稅消費額,但是國內70%的免稅商品都是去國外購買的,尤其是韓國。因此,從動機上來說,國家是希望境外消費能夠回流國內。這就意味著,回流本身就能夠帶來很大的市場空間。第二,我國人均化妝品消費金額僅為日韓的六分之一,隨著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加,我國化妝品以及奢侈品消費者勢必進一步增加。也就是說,免稅品市場規模仍在進一步擴大,未來還有巨大的成長空間。第三,目前市內免稅品的提貨方式是「市內店購買+機場提貨」。這就意味著,機場在扣點上依舊具備較強的話語權。
做個結論:
市內免稅店對機場免稅店的衝擊究竟有多大,主要取決於政府和免稅店運營商所採取的經營政策。但是,受益於得天獨厚的客流壟斷,以及免稅市場的巨大成長空間,上海機場的免稅業務依舊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關於這一點,從上海機場與中國中免2018年籤署的協議,就能夠得到印證。否則,中國中免絕不會給上海機場如此高的銷售抽點。
04、靜待國外疫情拐點,公司價值值得關注
就公司本身來說,上海機場一直都很優秀。
2015年到2019年,上海機場的營收從62.85億元增長至109.45億元,漲幅接近一倍,年複合增長率15%。而且,從趨勢上看,上海機場有進一步提速的跡象。
淨利潤方面,由於免稅業務的佔比不斷提高,導致公司毛利率也不斷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淨利潤的年複合增長率達到了19%,顯著高於同期營收的同比增速。
此外,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僅為12.5%,幾乎沒有有息負債;過去五年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3.05%、13.17%、15.53%、15.85%和16.7%,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不斷增強。更重要的是,過去五年公司的現金收入比都在100%以上,意味著公司的盈利質量相當出色。
也正是靠著出色的經營業績,上海機場的股價才足夠亮眼。
12月9日,上海機場的價格為76.39元/股,基本上與去年底的價格相持平。而且,從2014年到2019年,上海機場的股價累計漲幅已經達700%,年化回報率達到了38%。
也就是說,受益於免稅業務以及公司優秀的基本面,假如沒有疫情影響的話,那麼上海機場的業績增長是高度確定的。也正因為此,接下來的關注焦點就是疫情究竟什麼時候結束?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新冠疫苗的有效性已經得到了驗證,接下來就是看全民接種疫苗的進度,尤其是美國能否通過疫苗成功的控制住疫情。只要疫情得到控制,那麼出入境遊客就會慢慢恢復正常,到時候免稅業務就能夠重新獲得增長。
至於說具體的恢復時間,便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但是,正如11月份輝瑞宣布其新冠疫苗有效性超過90%,上海機場立馬迎來了久違的上漲,證明了公司的股價能否築底回升,主要取決於市場對疫情恢復的預期,以及市場真實的恢復情況。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