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室內空氣乾燥,很多人開始用加溼器來調節空氣溼度。不過,關於加溼器的一些說法也讓很多人在用與不用之間糾結猶疑:加溼器會導致呼吸道疾病嗎?哮喘和過敏性鼻炎患者,不能使用加溼器?加溼器會加重風溼關節炎等疾病的病情?
加溼器究竟能不使用?如何來正確使用?快來撥開這些圍繞在加溼器周圍的疑雲吧!
●開加溼器加自來水=吸霧霾?
近來網上出現了一個說法:在加溼器裡添加自來水進行霧化,等同於吸霧霾。事實真是如此嗎?
網上熱傳的帖子稱,在家庭中使用加溼器最好用純淨水,因為自來水中的氯原子和微生物有可能隨水霧吹入空氣中造成汙染。如果自來水硬度較高,加溼器噴出的水霧中因含有鈣、鎂離子,會產生白色粉末,汙染室內空氣。吸入這種水霧顆粒的後果,可能比吸霧霾還嚴重。
對此,專家表示,很多人對這方面有一定誤解,即使在加溼器裡添加自來水進行霧化,霧化出來的也只是水霧顆粒,因為自來水的主要成分還是水,只是其中可能會混有一點雜質。但在檢測空氣時,PM2.5檢測儀器並不能區分它是灰塵顆粒還是水顆粒,所以將這種水霧顆粒也算作PM2.5。霧霾的主要成分以灰塵顆粒為主,它對人體呼吸道的傷害極大,而水霧顆粒對人體呼吸道幾乎是沒有損害的。
不過,加溼器加水最好使用純淨水或者蒸餾水,別用自來水或礦泉水。自來水屬於『硬水』,含礦物質及鈣鎂離子,且有雜質,可能隨水霧吹入空氣中,對人體呼吸道健康有一定影響。
● 「加料」板藍根、醋等可以預防疾病?
很多市民跟風,在加溼器裡各種「加料」。年輕人添加精油美容、舒緩情緒,還有市民添加醋、板藍根、雙黃連等,認為可以消毒室內空氣,預防疾病。
對此,專家表示,秋冬季空氣太乾燥,加溼器能提高空氣溼潤度,對人體氣道保護有幫助,但通過在加溼器裡添加產品達到某種特殊功效,這種做法不值得推崇。
隨意添加,不僅減少機器使用壽命,更嚴重的可能會引發身體不適。專家解釋稱,真正用於治療且能作用於肺部的物質,必須具有一定的水溶性、脂溶性,還有一定的微粒大小,能與肺泡上皮細胞相結合,這樣才能被毛細血管吸收。精油、板藍根、醋等物質,通過加溼器釋放到空氣中,對於肺是異物入侵,會加重哮喘、呼吸道過敏等,甚至會對肺部造成損傷。
●加溼器會導致「加溼器肺炎」 ?
加溼器確實可以緩解室內空氣乾燥、溼度過低給人們帶來的不適感,但如果使用不當,也可能會導致我們的身體出現呼吸道疾病,醫學上稱之為「加溼器肺炎」。這是由於有害微生物經加溼器霧化後進入了人體的呼吸道並引發了炎症造成的一系列呼吸道疾病,比如感冒、支氣管炎、哮喘等。常見表現就是鼻塞、咳嗽、咳痰、氣喘、發熱等等。
其實,「加溼器肺炎」的存在,並不是加溼器本身的錯,而是加溼器的使用不當所致,例如:
1、加溼器未及時清潔,很容易吸附和滋生細菌、病毒,再經過加溼器變成含菌的水霧被吸入呼吸道,從而引發各種呼吸道疾患。
2、加溼時間過長,使得空氣溼度過大,利於空氣中的細菌病毒生長,隨呼吸進入肺內,引起呼吸道症狀。
3、加溼器使用的水質不好,含有細菌病毒等,經過溼化器形成帶菌的水霧吸入肺內,也可能導致一系列的呼吸道疾患。
● 這些人不建議使用加溼器
除了使用方法之外,以下人群由於特殊的身體情況和體質原因,也不建議使用加溼器:
1、患有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人群,要慎用加溼器,因為加溼器會讓空氣中的溼度變大,容易誘發該類疾患的發作。
2、患有慢性肺部疾患的人群,如支氣管炎、哮喘、慢阻肺等需慎用,因為加溼器使用不當,容易誘發這類呼吸道疾患的發作。
3、老年人、孩子需慎用,因老年人和孩子的呼吸道黏膜抵抗力較差,空氣溼度大,容易滋生細菌病毒等誘發呼吸道疾患。
除了上述人群之外,在長期啟動空調的室內、以及冬季供暖後感覺到空氣乾燥時,都可以使用加溼器來改善空氣溼度,緩解和避免出現皮膚缺水、口乾舌燥等不適的情況。
● 如何正確使用加溼器
在使用的時候,注意好方式方法,才能在利用加溼器長處的同時,避開它帶來的「副作用」。
1、一般情況下,空氣溼度保持在40%-60%是一個比較舒適的狀態,可以在家裡備一個溼度計,然後根據每天的具體情況來調節和使用加溼器,讓房間保持在合適的溼度範圍內。
2、加溼器所處的位置也有講究:首先要遠離家中的電源插座,最好可以放在距地面一米左右的高度,這樣不僅安全,也更加有利於加溼器所產生的水霧分布,平衡溼度。
3、加溼器的水要每天進行更換,不能使用自來水,一般建議以純淨水為宜,以避免自來水的細菌通過加溼器的水霧擴散到空氣中,誘發呼吸道疾患。
4、不要在溼化器裡加入醋、精油、香水等等,這些成分霧化後吸入肺部,容易誘發過敏性鼻炎或哮喘。
5、加溼器要保持清潔,一般使用3天左右,就需要對加溼器進行1次清洗:先用熱水進行浸泡消毒,再用流水衝洗,最後用乾淨的布擦去水垢,而且要注意,加溼器裡的的小凹槽也都要儘量清理乾淨。
6、長時間閒置不使用的加溼器,務必要將廢水倒掉,水箱風乾,收納好以備之後再用。
大部分商品都是首先有需求的存在,才會被研發、生產,帶著自己的使命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來的,至於它的使用效果,也要結合著使用方法是否合理來綜合判斷。
來源|晶報APP綜合科技日報、科學闢謠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