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理論研討會11月26日在上海舉行。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出席並講話。會上李強強調,浦東和上海要不斷解放思想,奏響更深層次改革的最強音;要堅持面向世界,打造更高水平開放的新高地;要勇於打破常規,實現更大力度創新的新突破。李強指出,浦東的未來、上海的發展一刻都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也更需要匯聚各方面的智慧。復旦大學長期以來與上海發展同頻共振,貢獻著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智慧和力量。
「更加主動、更加自覺地在國家戰略前沿和區域發展前沿謀大事、幹大事」,這是復旦大學上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以下簡稱「復旦自貿院」)設立的初衷。2013年10月8日,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運行10天後,這一研究院正式成立。
以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法學院、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金融研究中心為依託,復旦自貿院堅持開放式、跨學科、綜合性、國際化原則,匯聚眾多優勢學科和知名學者,整合國內外研究力量,提供決策諮詢、學術研究、宣傳啟民、人才培養等全方位服務,為自貿區發展、浦東新區建設乃至中國新時期的對外開放貢獻復旦力量。
厚積薄發,「復旦可以提供跨學科、高規格的平臺」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如果要組織專家座談會,需要邀請不同學校的專家,而復旦可以提供跨學科、高規格的平臺。」復旦自貿院秘書長尹晨笑著說。
復旦自貿院的組建具有充足的研究和實踐積澱。自2012年起,由袁志剛、程大中、陳治東、袁堂軍、羅長遠等專家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就已深入參與商務部與上海市「部市合作」的系列課題,承接了「自貿區研究」「負面清單、國際投資法等法律及國際規範研究」「投資與貿易數據分析」「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研究」等四項課題研究及總報告撰寫,為上海自貿試驗區的誕生提供了決策支持。
2013年11月17日,國內第一本研究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戰略的學術專著正式出版。這便是由第一任復旦自貿院院長袁志剛教授主編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戰略研究》。
袁志剛教授主編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戰略研究》
復旦自貿院成立後,建設工作馬不停蹄地開展起來。對外,團隊成員迅速在一個月內跑遍了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上海市金融辦、「一行三會」派出機構等部門,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務院法制辦等部門建立了廣泛聯繫,為之後自貿院發揮諮政建言作用奠定了基礎。
對內,自貿院積極打造跨學科融合體系,發揮復旦大學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優勢力量,匯聚了經濟、金融、法律、公共管理等眾多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建立起開放式、跨學科、綜合性、國際化的研究體系和宣傳平臺。
「中國(上海)自貿區為中國帶來什麼?」2013年9月至11月,在「自貿試驗區」這個名詞剛剛進入大多數人視野時,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和自貿院就已開始聯合組織「復旦自貿論壇」,就管理創新、法制建設、金融改革等話題展開討論。五期論壇極大地普及了自貿試驗區的基本知識,推動了社會各界對自貿試驗區政策的準確理解和掌握。
2013年舉辦的「復旦自貿論壇」盛況
「頂天立地」,貢獻復旦智慧
在上海,研究自貿區發展的機構不在少數。如何在其中闖出一條路來?尹晨認為,「前瞻性,跨學科,側重於戰略層面的研究」,是復旦自貿院的「殺手鐧」:「簡單來說,就是頂天立地,站得高看得遠的同時能夠使研究落到實地。」
2015年7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聽取專家和企業負責人的意見建議。現任復旦自貿院院長張軍教授參加了座談會並作了發言,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決策諮詢建議。
張軍院長參加李克強總理主持的專家座談會
2018年11月30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復旦大學調研高校智庫建設並主持召開座談會,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和考察上海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座談會上,尹晨匯報了關於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建設的三點建議:「足夠大、整體連片且足夠高」。
「足夠大」,針對的是原有的120平方公裡自貿區資源短缺的問題。尹晨注意到,原有的自貿試驗區是規劃固定、功能成熟的區域,土地資源利用已近飽和。如果開展對外開放壓力測試,大型外資企業入駐的工廠選址都成了難題。
另外,在實地調研中尹晨還發現,原有自貿試驗區的五個片區呈「碎片化」分布、彼此不連接,「過了一條馬路對面就不是自貿區了。」這使得片區間的協調發展、統籌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應儘量做到「整體連片」。
「足夠高」意指賦予自貿區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坦白地講,如果承接權限的部門級別不夠,即便權限下放,它也承接不起。」
尹晨參與高校智庫建設座談會,匯報臨港新片區建設建議
尹晨提出的三點建議為臨港新片區的規劃提供了參考。2019年8月20日,新片區正式揭牌,總面積873平方公裡,先行啟動119.5平方公裡。層級較高的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集中行使了上海市政府下放的291項市級事權。同年,中國第一家外商獨資新能源汽車企業、佔地面積86萬平方米的特斯拉入駐臨港新片區,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建成、當年投產、當年交付」的「特斯拉速度」,為新片區的營商環境打出了一張金字招牌。
在發揮「一葉落而知秋」的前瞻性優勢的同時,復旦自貿院也未忽視實際問題的推進與解決。
30年前,正處求學階段,受到鄧小平提出的「要大力加強對國際法的研究」的感召,龔柏華選擇主攻國際法方向。30年後,這位復旦大學上海自貿區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教授,將書齋中的研究融入鮮活的應用實踐中。
龔柏華在上海市自由貿易區法庭前
龔柏華曾參與「學術諮詢版」負面清單的研究論證。他於2013年在《東方法學》雜誌上發表文章,率先從法理角度論證了負面清單中「法無禁止即可為」的邏輯。這一成果被上海市法學會選為《東方法學》最具學術影響力作品TOP20中的前列。
作為法研究中心主任,龔柏華還帶領團隊聚焦自貿區法治理念的引領和法律制度的保障,從信息諮詢、法律服務、爭端解決等多方面為自貿區發展提供法律支持。
在上海自貿區成立初期,龔柏華曾擔任自貿區法庭顧問和專家陪審員,直接參與了自貿試驗區特色案件審理。實踐推動學術研究更「接地氣」,與政府和企業的頻繁交流擴展了選題範圍,近期,龔柏華獲得了教育部重大立項課題《境外投資立法的重大法律問題研究》。
「復旦大學為復旦學人提供了高起點的對外諮詢服務平臺,復旦學人也在國家戰略發展與地區建設的前沿實踐中,鑄就並守護著復旦高質量研究諮詢的口碑。」龔柏華說。
服務全國,推廣「引領者」經驗
「全國逐步擴大試驗,形成了自貿試驗區『雁陣』。」復旦自貿院院長助理盧華介紹,「目前全國已經有21個自貿試驗區,上海自貿區是引領者。」
在這一背景下,復旦自貿院抓住機會,定位上海、服務全國,在可行性研究、總體規劃研究、實施方案研究、成果評估等工作中,源源不斷地貢獻復旦智慧、推廣上海經驗。
盧華在其承擔的2016年度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研究重點課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創新複製推廣研究》的研究報告中為自貿試驗區金融制度創新複製推廣提供了三種基本路徑:依據不同空間屬性複製推廣,依據推廣對象的屬性特點複製推廣,以及根據授權來源組織化或自主化複製。
盧華參加中國(江蘇)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高質量發展論壇,受聘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因「地」因「事」制宜,各個地方自貿試驗區的建設方案與規劃中,都有復旦自貿院「智囊團」的身影:浙江自貿試驗區、江蘇自貿區連雲港片區等的申報方案凝聚了復旦自貿院的智慧;河北自貿試驗區、廣西自貿試驗區、遼寧自貿區營口片區、雲南自貿區德宏片區等的實施方案由復旦自貿院參與制定;福建自貿區、江蘇自貿區蘇州片區的制度創新成果由復旦自貿院參與評估……
2015年4月,復旦自貿院牽頭成立中國高校自貿區研究聯盟,目前已經覆蓋全國自貿試驗區所在地高校的自貿區研究機構,建立起了學術研究和諮政建言的聯盟網絡,進一步壯大了自貿區研究力量,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發展與地區建設。
中國高校自貿區研究聯盟2016年會在復旦大學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