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微納系統國際創新中心揭牌成立—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東南大學微納系統國際創新中心揭牌現場  東南大學供圖

12月6日, 由東南大學和全國納米技術標準化委員會共同主辦的下一代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高峰論壇暨第三屆低維材料應用與標準研討會在江蘇無錫召開。會議以「低維材料應用與標準」為主題,會議為期兩天。

在會上,無錫市委書記黃欽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校長張廣軍共同為東南大學微納系統國際創新中心揭牌。該中心成立了戰略諮詢委員會,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居衍擔任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有炓和郝躍擔任副主任委員,委員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毛軍發、劉忠範、劉明、劉雲圻、成會明、李述湯、邢定鈺、楊德仁、黃如、黃維、崔鐵軍、彭練矛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尤政、鄧中翰、吳漢明。

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院長孫立濤介紹,微納系統國際創新中心是由無錫市政府與東南大學共建的公共平臺,總投資超過10億元。該中心以東南大學微電子學院為主體,覆蓋集成電路、MEMS傳感器、柔性電子、新材料、分析表徵等領域的共性研發需求,旨在打造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產業服務於一體的政產學研綜合基地,提升微電子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產業自主化技術儲備。

本次會議匯聚了電子信息材料、微納加工、電子/光電子器件、電子信息系統設計、應用標準化等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圍繞新型半導體材料在下一代電子信息器件中的應用,共同探討如何提前規劃布局、如何政產研融合推進、如何參與和主導國內外相關標準等重要議題。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陝西省黃河研究院揭牌成立—新聞—科學網
    揭牌成立 王亞傑在致辭中強調,西北大學將致力落實新發展理念,奮力寫好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著力破解黃河流域發展的重大問題,立足陝西省情和學校多學科綜合優勢,建立協同工作機制,集聚多方科研力量,積極開展黃河流域綜合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和科學實踐,引領區域創新發展。同時,努力培養更多高素質專業人才,為黃河流域研究和治理提供更多人才支撐。
  • 「雲中高職研究院」成立暨「鯤鵬數字學院」揭牌—新聞—科學網
    廣科院攜手華為
  • 復旦大學與中國一汽成立人工智慧聯合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11月4日,復旦大學與中國一汽人工智慧聯合實驗室揭牌成立。
  • 東南大學-DIGILENT(迪芝倫)大學生開源軟硬體創新創業創客空間揭牌...
    > 2016年6月1日,東南大學與NI全資子公司DIGILENT(迪芝倫)中國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大學生開源軟硬體創新創業創客空間」揭牌儀式在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區進行。東南大學教務處處長雷威教授與Digilent中國區總經理李甫成先生共同為創客空間揭牌。東南大學教務處沈孝兵副處長、Digilent中國區運營經理張偉國先生以及東南大學部分學院領導,上百位同學出席了揭牌儀式。該聯合創客空間的成立是雙方響應教育部號召,充分實踐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體現校企深度合作的又一裡程碑。
  • 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搬遷入駐杭州國際科創中心
    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搬遷入駐儀式暨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今天在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舉行。
  • 東南大學——華為「運動健康創新實驗室」揭牌
    10月23日下午,東南大學-華為「運動健康創新實驗室」揭牌儀式暨第一次技術委員會在四牌樓校區舉行。華為公司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華為公司Fellow、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朱廣平,華為南京研究所所長郭坤以及華為各部門技術專家,東南大學副校長丁輝以及科研院、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單位負責人和相關專家出席了揭牌儀式。揭牌儀式由丁輝主持。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兩研究院掛牌成立—新聞—科學網
    深圳市委常委、前海深港合作區黨工委書記黃敏,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出席儀式,並共同為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和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揭牌。   林鄭月娥表示,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成立10周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6年,已成為港深合作的成功典範。
  • 2020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專家介紹石墨烯晶圓研發成果 10月16日至18日,「2020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在上海大學舉行。大會由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政府、上海大學和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GIA)聯合主辦。 開幕式上,寶山區委副書記、代區長高奕奕在致辭中表示,寶山要與上海大學進一步深化區校合作,發揮上海大學高峰高原學科和重點實驗室的優勢,共同打造石墨烯國家協同創新中心等研發平臺,吸引更多國內外先進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集聚寶山,為上海科創中心主陣地建設提供新動能。
  • 2020國際先進車用材料創新應用峰會即將召開—新聞—科學網
    由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主辦,淄博高新區管委會、淄博市科學技術局、山東理工大學等單位承辦的2020年國際先進車用材料創新應用峰會,將於10月21-22
  • 全國高校首家翻譯研究院在上外成立—新聞—科學網
    10月24日,全國外語專業成立的首家跨學科校一級的翻譯研究院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揭牌成立。
  • 北京交大成立民航運輸系—新聞—科學網
    在此次會議期間,北京交通大學校長王稼瓊與中國民航局前副局長楊國慶共同為該校新成立的「民航運輸系」和「智慧民航發展研究中心」揭牌。 王稼瓊在致辭中表示,為響應國家「交通強國」戰略號召,順應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的人才需求,北京交通大學在已有鐵路、城軌、公路等學科優勢基礎上正在向民航拓展,構建立體化的綜合交通人才培養體系,更好地滿足新時代對綜合交通人才培養的需求。
  • 崑山工研院聯合東南大學共建研發中心
    10月25日,崑山工研院與東南大學共建的國家專用集成電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崑山研發中心揭牌。崑山研發中心將致力於高能效集成電路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培育,提供高能效低功耗技術攻關服務,打造集成電路自主可控產業發展新高地。東南大學副校長金保昇,崑山市委副書記、市長周旭東,市領導管鳳良、張橋出席活動。
  • 「東南風」拂向「創新創業福地」 鎮江牽手東南大學共推創新發展
    當「雙一流」名校遇上「創新創業福地」,將激蕩出怎樣的創新浪潮?12月18日,鎮江市與東南大學聯手舉辦「2020年鎮江市—東南大學『校地融合、創新發展』合作大會」 暨校友經濟產業園落戶潤州籤約活動。雙方合作共建的「一區一基地一中心一工作站」正式揭牌,東南大學北鬥導航與交通感知研究所入駐項目、母線監測系統研發項目等12個項目完成籤約。謝道韞 攝大會上,東南大學黨委書記左惟代表東南大學向產業園落戶和項目籤約表示祝賀,向鎮江市委市政府長期以來的支持表示感謝。
  • 清華工研院雁棲湖創新中心揭牌成立
    圖為揭牌現場11月22日上午,清華工研院雁棲湖創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創新中心由懷柔區人民政府與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共同發起設立,將依託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北京市「兩區」建設政策疊加優勢,重點聚焦科研儀器、傳感器、新材料三大產業方向,圍繞高端儀器設備的研發、製造和應用場景,構建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品研製的創新鏈條,打造國際頂尖的硬科技孵化器和創新企業加速器。
  • 下一代網際網路國際產業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2020年12月22日,由下一代網際網路國家工程中心主辦的GNTC全球網絡技術大會在南京江北新區隆重舉行。會上,由下一代網際網路國家工程中心、南京市江北新區聯合各大網絡技術組織、研發機構和業界領軍企業,共同揭牌「下一代網際網路國際產業創新中心」。
  • 教育部與海大共建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新聞—科學網
    12月8日,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與海南大學籤署協議,合作共建「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並舉行「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
  • 大連建立「氫分子科學與醫療研究中心」—新聞—科學網
    籤約現場   劉萬生攝    8月26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以下簡稱新華醫院)、金鎧儀器(大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鎧儀器)三家單位,在大連化物所共同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 北京中醫藥大學成立「國際針灸創新研究院」!
    12月25日上午,國際針灸創新研究院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會上,在聽取了我校針灸推拿學院院長劉存志關於國際針灸創新研究院籌備情況的匯報後,校黨委書記谷曉紅髮表了致辭。谷曉紅書記在致辭中說,成立針灸創新研究院是應時代之需。針灸是中醫藥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更是中醫走向國際的排頭兵。
  • 華為西安生態創新中心揭牌成立
    【中國,西安,2020年8 月10日】今日,華為西安生態創新中心在西安軟體新城雲匯谷揭牌成立。陝西省委科技工委委員、科技廳副廳長史高領,西安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郭曉輝,華為中國政企業務副總裁何達炳,華為陝西政企業務總經理付巖,和來自西安本地合作夥伴的嘉賓一起參加了揭牌儀式。
  • 同濟大學張弛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新聞—科學網
    張弛現任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中國—澳大利亞功能分子材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科技部光響應功能材料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材料學部委員、中國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委員。,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重點、面上項目和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等,並擔任3個國際學術期刊國際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