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破壁者:光刻技術的「鬼斧」之變

2020-12-21 虎嗅APP

作者:腦極體,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在我們今天看來,電晶體發明以後,集成電路的出現一直到今天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如果回到半導體產業初興的歷史現場,我們就會發現沒有任何一項關鍵技術的突破是「必然產生」的。

矽晶圓上的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

光刻技術,正是半導體晶片得以出現的關鍵技術之一,也仍然是今天晶片的核心製造工藝,光刻機更是被譽為半導體產業皇冠上的明珠。

在試圖探討我國如何實現半導體產業突圍的當下,光刻技術和光刻機始終是我們無法迴避的技術隱痛,也是我們必須跨越的技術高峰。

不過,高端光刻機所涉及的技術種類之多、技術難度之高、產業鏈之複雜,遠超外行人的想像。在半導體產業七十多年的進程中,正是光刻技術的不斷改進推動了晶片結構的迭代升級,同時光刻技術以及相伴而生的光刻機、光源、光學元件、光刻膠等材料設備,也形成了極高的技術壁壘和錯綜複雜的產業版圖。

我們首先將回到光刻技術誕生的歷史現場進行還原,也會深入到光刻技術的演進歷程,以及光刻機產業的競爭版圖中,讓我們獲得對於光刻技術的全局視野,從而也能更好理解當下我們所處的半導體光刻機產業的競爭格局。

為矽晶體拍照,光刻技術的閃亮登場

從電晶體的發明到集成電路的出現,這中間還有一個巨大的跨越,那就是如何將大量的電子器件微型化,以集成在一小片電路上。完成這一跨越,全世界最聰明的電子工程師們又花了十年時間,這十年也成為電子技術史上面的第一個關鍵時期。

20世紀50年代,在晶片出現之前,電子器件的連接幾乎都要依賴手工完成。當時美國海軍的一艘航空母艦有35萬個電子設備,需要上千萬個焊接點。這樣的工程量使得電子設備的生產效率嚴重低下,電路的成品率也完全依賴操作人員的熟練度和準確度。

電子產業界都在呼喚微型化集成電路,也就是晶片的出現,而製作晶片的工藝正在貝爾實驗室中醞釀。

從1950年起,貝爾實驗室的幾位化學家陸續完成了鍺晶體和矽晶體的提純。到1995年初,亨利·索羅製造出了雜質濃度小於千分之一的矽晶體。

與此同時,化學家卡爾文·富勒領導的小組研發出高溫下鍺晶體的雜質擴散工藝,可以通過精準地控制雜質進入鍺晶體的深度和數量,製造出PN結。1955年,富勒研究小組已經把擴散技術應用在矽晶體上面,通過擴散技術將兩種雜質注入矽片上,形成NPN結構。擴散技術至今仍然是電晶體製造的基礎。

貝爾實驗室以擴散技術製造的第一個矽基晶體三極體

同時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卡爾·弗洛希和林肯·德裡克為擴散技術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方式,那就是在矽片表明生成一層氧化膜,在其上蝕刻出窗口圖形,從而使得雜質只能從窗口擴散到矽襯底中,而覆蓋氧化膜的地方則被保護了起來。

在這些基礎工藝實現之後,光刻技術的出現也呼之欲出。1955年,貝爾實驗室的朱爾斯·安德魯斯和沃爾特·邦德開始合作,將於製造印刷電路的光刻技術用於矽片加工。其方法就是在二氧化矽的氧化膜上均勻塗抹一層「光致抗蝕劑」(也就是光刻膠),隨即通過光學掩模的方式將窗口圖形暴露在這一圖層上,形成精準的窗口區域。然後再通過化學蝕刻將這一「窗口」形成,同時除去未曝光的「光致抗蝕劑」。最後再將所需雜質通過這些「窗口」擴散到下面的矽襯底中,形成半導體器件所需要的P型和N型結構,從而構成更精準、更複雜的半導體器件。

簡言之,光刻技術的實質就是將晶片所需要的電子線路和功能區製造出來。光刻機將光源通過掩模,對塗了光刻膠的矽晶圓進行曝光,曝光後的光刻膠發生變化,也就「複印」了掩模上面的圖形,最終也就使得晶圓上面產生了電子線路圖。

純化技術、擴散技術、氧化層掩膜技術以及光刻技術,這些製造工藝技術填平了從電晶體分立器件到集成電子線路的巨大鴻溝。

不久之後,德州儀器的基爾比和仙童半導體的諾伊斯,就將這些來自貝爾實驗室的半導體製造工藝應用在了集成電路的製造上面,開啟了半導體產業的騰飛之路。

光刻技術的「摩爾定律」升級賽

有趣的是,光刻技術的發展還有一條支線。就在貝爾實驗室取得半導體技術進展的同時,當時為美國國防部研究固態電路微型化的兩位工程師傑伊.萊斯羅普和詹姆斯.納爾,早已在1952年開始使用光刻膠來製作鍺電晶體。1957年,兩人在貝爾實驗室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了光刻技術,製成了小型化的電晶體和陶瓷的混合電路,並創造了「光刻」(Photolithography)一詞。

萊斯羅普和納爾申請的光刻專利

1958年,仙童半導體的霍尼發明了平面工藝,解決了電晶體的絕緣和連線問題,同時拉斯特和諾伊斯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光刻照相機,用於矽基晶體三極體的製造。1959年,仙童半導體研製世界第一個單結構矽晶片。1963年,研製出CMOS製造工藝,成為今天IC產業的主流製造工藝。

六十年代初,光刻技術還非常初級,當時掩模板是一比一貼在晶圓上,而晶圓的大小也只有1英寸。因為原理並不複雜,就如同照相一樣,半導體公司還能自己設計相關光刻工具和裝備,但很快專業的光刻機出現,隨即成為了晶片製造的關鍵設備之一。

也就在1965年,英特爾創始人,時任仙童半導體實驗室主任的戈登·摩爾通過觀察發現每代晶片幾乎都是前一代晶片容量的兩倍,以此提出了推動半導體技術持續升級的「摩爾定律」。當時的版本是,集成電路晶片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在價格不變的基礎上每年翻一番。1975年,他又改為每兩年翻一番。

摩爾定律的推進路線

而摩爾定律實現的關鍵正是光刻技術。隨著集成電路元器件尺寸不斷縮小,而晶片集成度和運算速度的不斷提高,對光刻技術的解析度要求也越來越高。最終摩爾定律的實現正是同這一光學解析度息息相關,而光學解析度則是由一個瑞利公式決定:CD=K1*λ/NA

其中,CD為曝光關鍵尺寸,K1為工藝常數,λ為光波長,NA為投影物鏡的光學數值孔徑。CD值越低,代表解析度越高,也就是,光刻技術只有每兩年把CD降低30%~50%,摩爾定律才能得以應驗。

所以,提高光學解析度的方法有三種,降低K1值,提高數值孔徑NA,降低波長λ。在現實的技術工藝中,K1值和NA值的改進有限,而降低曝光光源的波長λ成為光刻技術持續推動的趨勢。

從六十年代開始,半導體曝光光源經歷了可見光、八十年代的436納米、365納米近紫外波段的高壓汞燈光源,再到九十年代的248納米深紫外波段的準分子KrF雷射。一直到九十年代末的193納米ArF準分子雷射,也就是今天主流電腦主機晶片製造還在使用的DUV雷射光源。

正是193納米波長,成為決定今天光刻機產業格局的分水嶺。

面對當時如何突破193納米波長的難題,科學界和光刻機產業界都在尋求超越它的方案。當時美國的SVG、日本的尼康,基於前一代的乾式光刻法,選擇了看起來更穩妥的157納米的F2雷射,美國能源部和英特爾發起,聯合摩託羅拉、AMD等組建了EUV LLC,主攻過於超前的13.5納米的EUV極紫外光光源,此外還有更小眾的EPL、離子光刻等。不過當時這些嘗試都失敗了。

有趣的是,來自臺積電的工程師林本堅,在2002年提出了一種基於193納米波長,但改變乾式光刻為浸潤式光刻工藝,也就是在光刻膠上方加上一層薄薄的水,來把193納米波長折射成134納米,一下子突破了157納米的難關。此後浸潤式光刻技術經過多次的工藝改進,更是做到了22納米製程。

ASML的第一臺浸潤式光刻機

而最早選擇浸潤式光刻技術的,就是那個「天選之子」一般的ASML。最終,在ASML和臺積電的通力合作下,率先將193納米浸潤式光刻機生產出來,也正是這一領先尼康三年的新產品,讓ASML徹底贏得了光刻機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而潰敗的尼康再也沒能拿出更好的光刻機,而只能停留在中低端市場當中。

在此之後,光刻機的高端賽道上只剩下ASML和獨步天下的EUV光刻機。而這一段需要我們另闢專題專門去分析。

在光刻技術的數十年演進過程中,我們其實也能隱約看到一條光刻機產業的變遷路徑。

光刻機產業殘酷淘汰賽

毋庸置疑,半導體電晶體以及光刻技術的發端肇始于貝爾實驗室。那麼,在專利制度如此完善的美國,為什麼貝爾實驗室及其背後的AT&T沒有成為半導體產業的領軍者,而是在短時間內有眾多的美國半導體企業迅速崛起?

這場技術革命之所以很快傳遍整個產業界,源於當時AT&T面臨反壟斷的壓力,不得不向美國政府表態,將半導體技術公之於眾。1956年,貝爾實驗室第三次召開半導體電晶體技術分享會,正式公布了光刻、擴散技術和氧化層掩膜技術,連同早在1952年就出售的電晶體生產技術,直接壯大了德州儀器、IBM、摩託羅拉、索尼等公司的半導體技術,也間接催生了仙童、英特爾、AMD等後來的半導體巨頭。

而光刻技術的公布和擴散更是引發了持續至今的光刻機產業的革新和版圖遷移。

最先受益的自然是美國企業。1961年,美國GCA醫療技術公司造出了第一臺光刻機。七十年代,美國Kasper儀器公司、Perkin Elmer公司先後推出對齊式、投影式光刻產品,佔領了市場先機。1978年,GCA又推出了真正意義上第一臺自動化步進式光刻機Stepper,解析度可以達到1微米,逐漸佔據了市場主導地位。

1980年,尼康推出步進式光刻機NSR-1010G

由於當時光刻技術門檻相對不高,六十年代末,日本的尼康和佳能因為產業相近,也開始涉足光刻機產業。到了八十年代,尼康發售了自己首臺商用步進式光刻機NSR-1010G,擁有更先進的光學系統和自研的鏡頭,開始從GCA手裡奪下了IBM、英特爾、AMD等一系列大客戶。

直到1984年,尼康已經可以和GCA平起平坐,各自佔據30%的市場份額。Ultratech、Eaton、P&E、佳能、日立等剩下幾家瓜分剩下的40%。

圖中的簡易木板房就是ASML最初的辦公地點

而這一年,未來光刻機產業的霸主ASML(先進半導體材料光刻公司),在荷蘭飛利浦公司和一家名叫ASMI的小公司合作下成立。成立之初,ASML只有31名員工,並且只能在飛利浦大樓外的簡易木房裡辦公。ASML的崛起還有一段時間,八十年代是日本半導體和光刻機產業的「光輝歲月」。

隨著1986年半導體市場大滑坡,GAC的新產品開發停滯,隨即被收購,再之後因無人接手而關門。Ultratech 在被管理層收購後停滯不前,P&E的光刻機部門也在1990年被賣給了SVG。八十年代末,美國的光刻機三巨頭隕落,而日本的尼康、佳能佔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剛剛起步的ASML也只拿到10%的市場份額。

而到了90年代,就是尼康和ASML雙雄競爭的時代,不過因為世紀之初的那一場技術路線之爭,尼康落敗,ASML一騎絕塵,一直到今天其光刻機產業霸主的地位仍然牢不可破。

總體來看,在光刻技術發展的六十年時間裡,光刻機企業走馬燈似的快速淘汰和轉移,其實背後有一個非常現實的矛盾。就是光刻機作為晶片製造的上遊產業,銷售市場非常狹窄,銷量也十分有限,當時一家的年銷量也不過幾十臺,但是光刻機又是一個需要巨額資金持續投入研發、持續更新迭代的高精尖技術,而且隨著晶片製程越小,技術難度又呈現指數級增加。

因此,一旦一家企業出現產品的技術停滯或斷檔,領先一步的企業就會拿走少數幾家半導體廠商的絕大多數訂單,而落後的企業也因失去關鍵營收而無力進行光刻機新品的研發和生產,也就失去贏得競爭的機會。

簡單來說,光刻機產業的邏輯就是贏者通吃,尼康的敗局就是前車之鑑。

我國光刻機產業現狀與可能

回到我國的半導體產業突圍的問題上來,最核心的一項任務就是實現高端光刻機,特別是EUV光刻機的國產化。

不過,當我們了解了光刻技術的演變和光刻機產業遷移過程之後,可能會更冷靜地面對當前無比艱難的競爭格局。

首先,我國在入局光刻機產業的時間並不短,但是我們在核心技術和專利上的積累仍然嚴重不足。專利技術受制於人成為卡住我國半導體產業咽喉的巨大隱痛。

全球光刻機專利主要申請的公司

一直以來,日本的尼康、東京電子、佳能都是光刻機專利的申請大戶。90年代之後,ASML的光刻機專利數也大幅增加,並且在日本也布局了大量專利。此外在中國臺灣、美國和韓國也有較多的專利布局。相比之下,我國的光刻機相關專利申請比例仍然很低,且近幾年也並未有增加的趨勢。基礎技術壟斷、技術研發門檻高,可能成為我國光刻機行業難以突破的一大因素。

晶片中場效應管的架構發展

其次,就在我們意識到要推動半導體產業自主化的時候,晶片製造的摩爾定律已經在逼近極限,其中一大限制因素正是光刻工藝製程已經接近理論極限。當晶片製程工藝向5納米以下演進時,如何打破物理的、材料的極限,成為擺在光刻機和半導體製造企業面前的現實難題。

另外,為應對日益高昂的晶片製造成本,晶片行業採取的方式就是企業間的併購重組,到目前最先進的晶片生產線只屬於英特爾、臺積電、三星和格羅方德等少數幾家晶片製造巨頭,他們與原材料和像ASML等設備商構成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壟斷格局。

對於我們國內的光刻機產業來說,既面臨壁壘森嚴的技術專利封鎖,又直接遭遇接近技術演進極限的產業階段,還要面對處於完全壟斷地位的ASML的壓倒性優勢,我們此時發起的技術挑戰,真的註定是一場無比艱難的極限挑戰。

對於關心半導體產業突圍的大眾而言,恐怕更加不能心急,期望我國的光刻機技術在短短幾年內就能追趕甚至超過國外巨頭。我們更應該冷靜地認清一個現實,光刻機作為晶片製造中最精密、最複雜、難度最大、價格最昂貴的設備,早已不再是一個國家或者少數幾家企業可以完成的工程了。

想要研製出最先進的光刻機設備,必須與全球頂級的光源、光學、材料以及關鍵零部件等廠商進行合作。即使在美國試圖封禁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艱難環境下,我們也不能放棄與國外這些先進技術企業交流、合作的機會。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研製的「9納米光刻機」

當然,除了依靠商業合作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國的半導體企業要努力實現在某些技術領域的技術突破,只有在掌握「人無我有」的前端技術的情況下,我們才有足夠的話語權來與這些高手過招,也才有可能加入到高端光刻機製造的產業分工當中。

當然,令人欣喜的一方面是,我國對光刻機技術的自主化有了真正的意識和推動,我國的光刻機產業正在實現技術突破。後面我們將對此有更加詳盡的探討。

相關焦點

  • 晶片破壁者(九):荷蘭半導體明珠ASML是如何煉成的?
    文丨腦極體在《光刻技術的「鬼斧」之變》中,我們已經粗略地回顧了光刻機產業的發展史。兩次關鍵選擇,後進生ASML的艱難上位如果了解光刻技術的發展史,你就會知道光刻技術的原理並不複雜,還在微米製程時代的晶片產業對於光刻機的要求並不高。七十年代那個時候,就連英特爾也能買來各種零件,自己組裝光刻機。不過,光刻機的專業化很快成為主流趨勢。
  • 國產晶片之痛!詳解高端光刻機技術壟斷,量子晶片真的可行?
    要想製造高精度的晶片,必須要有高精度的光刻機。而光刻機的原理就像是洗照片,不同的是,洗照片是將小的底片放大,而光刻機是將大的電路圖縮印到小小的晶圓上。理論上原理並不困難,那為什麼門檻如此之高,以至於全球除了阿斯曼能夠造出5nm工藝的光刻機,而中國的中芯國際目前只能造出90nm工藝的光刻機呢?
  • 被比爾蓋茨說對了,「中國芯」再次破壁,外媒:突破不止是光刻機
    「中國芯」不僅再次破壁,就連外媒也不由感慨:這突破的不止是光刻機!,中科院院長白春禮面對媒體採訪的時候,也提到中國的晶片技術一定會有所突破,目前在光刻機領域,科研團隊已經進行了工作部署,而且上半年籤約的半導體項目資金總量已經高達1600億元,所以資金投入方面不用擔心,目前最一切工作已經準備就緒,只缺乏的是這方面的人才。
  • 國產光刻機關鍵技術獲突破,國產晶片指日可待!
    他表示,將集中全員力量來攻克光刻機、航空輪胎等難題。有著中科院在前方的引領,國產光刻機有望迎來曙光,國產晶片產業將逐漸走向安全可控。大家都知,光刻機有著「精密機械上的皇冠」之稱,研製難度極大,目前全球排得上名的光刻機企業,僅ASML、尼康、佳能三家。
  • 光刻機是晶片製造的關鍵王者?不!擅長EUV光刻技術的臺積電才是
    市場和現實已經承認,臺積電已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最關鍵點,其重要性甚至超過獨家生產EUV光刻機的ASML,因為即使擁有最新光刻機,也不代表擁有了最先進的晶片工藝,更不代表擁有生產當今科技關鍵AP晶片的製造能力。
  • 晶片製造三巨頭的次世代光刻技術戰略對比分析
    另外,兩者對待450mm技術的態度也不相同,臺積電是450mm的積極推進者, 而Globalfoundries及其IBM製造技術聯盟的夥伴們則對這項技術鮮有公開表態。不過我們今天分析討論的重點則是其次世代光刻技術方面的戰略異同。
  • 中國晶片2大「卡脖子」技術:一個是光刻機,你猜另一個是什麼?
    為了未來不被「卡脖子」,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晶片之母」——EDA作為晶片行業最上遊的產品,專門為設計晶片而生。20年前直接使用外國技術,遏制了我國行業的發展。還好國產化的星星之火沒有熄滅,未來更應重視該行業發展,將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光刻機能幹什麼_英特爾用的什麼光刻機_光刻機在晶片生產有何作用
    >   光刻機能幹什麼   光刻機又被人們稱為「用光雕刻的機器」,可見其重要性了,作為晶片製造的核心設備之一,我國的光刻機技術還處在起步的階段,主要依靠進口。
  • 態度真的變了!光刻機巨頭亮相進博會,展示設備可生產7nm晶片
    據悉,光刻機是晶片製造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設備,而目前全球90%以上的光刻機市場則被荷蘭光刻機巨頭ASML公司壟斷。不過這種情況或許將要出現反轉了,因為ASML公司對於向中國出口光刻機的態度已經變了。其次則是光刻機巨頭ASML公司亮相進博會,展示設備可生產7nm晶片。
  • 中科院突破5nm雷射光刻技術,ASML光刻機難以更換,華為晶片仍難
    好消息來了,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的張子暘和國家納米中心的劉前在《納米快報》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其主要內容是他們開發的新型5nm高精度雷射光刻技術加工工藝。 說到晶片,它一直是我們國家的弱點,美國經常用它來掐住我們高科技企業的脖子。 中國科學院新型5nm高精度雷射光刻技術的成功研發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值得慶賀。
  • 荷蘭:美對中晶片市場大肆打壓,卻不知光刻機離不開中國三項技術
    ,而且把這個技術隱藏起來為自己所用,那麼就會如同掐住咽喉的手,讓人難以前進,就像是美國,美國可以說在高端晶片製造方面是抵住了中晶片的咽喉,但是美國人卻忘記了很重要的一點。,卻不知光刻機離不開中國三項技術,都知道頂級光刻機是由荷蘭的ASML匯聚了世界各國的頂尖技術製成的,而這其中自然也離不開中國的三項技術,首先是賽微電子的微控流技術。
  • 中科院下定決心突破光刻技術 中日擬聯合研發光刻機
    ,高端光刻機堪稱現代光學工業之花。臺積電作為ASML的大股東之一,自然而然也就成了獲益者。此消息一出,也算是讓我國相關晶片企業安心了,因為眾所周知在晶片生產製造環節中,最為關鍵的一項就是光刻,而在光刻的過程中最核心的設備就是光刻機。當下,我國的光刻機發展水平相較於移動晶片的精度要求水準還有較大的差距,所以光刻的突破成為了勢在必行的事情。
  • 製造光刻機有多難?華為的晶片之痛,或許是中國半導體騰飛的契機
    國產晶片製造能力不足,造成了如今華為的「晶片之痛」。那麼,製造一臺光刻機到底有多難?據說光刻機有10萬個零部件、4萬個螺栓、3000根電線和2公裡段軟管,整機重量高達180噸,集合了多個科技強國的軟硬體技術結晶:美國光源、瑞典軸承、法國閥件,還有德國蔡司鏡頭和三星、臺積電的晶片製造技術。
  • 晶片之母,光刻機進口報關清關流程
    光刻機被譽為晶片之母,那麼光刻機要怎麼進口清關報關呢?光刻機進口這塊其他國家管控得比較嚴格,進口光刻機又會涉及哪些問題呢?國產晶片的匱乏一定程度上源於光刻機的無力。目前製造高端晶片的光刻機,全球只用荷蘭ASML和日本尼康和佳能擁有,其中荷蘭的ASML佔據全球份額的87.4%,由於受到美國的影響,這些精端裝備是是禁止向中國出口的,這些核心裝備是用錢買不來的,只能靠中國人自己的智慧和雙手。
  • 光刻機巨頭「阿斯麥」到底有多強大,讓整個晶片行業為之折腰?
    晶片設計上ARM再厲害還有英特爾和Risc-V與之競爭;臺積電擁有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工藝,還有三星、聯電、中芯國際等競爭對手。源於飛利浦1975年,摩爾定律正式提出,在隨後十年間越來越多的電晶體被塞進晶片中,光刻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1980年日本尼康公司推出步進式重複式光刻機,隨後佳能公司跟進發布光刻機。這時,荷蘭飛利浦在實驗室中研製出步進式掃描光刻技術,由於拿不準這項技術未來商業價值,飛利浦決定拉人入夥降來低風險。
  • 中國被"卡脖子"的技術不止晶片光刻機,科技強國仍需努力
    自從美國對華為晶片禁令升級之後,竟沒有一個國產晶片企業能夠對華為伸出援助之手,使國內的晶片技術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眾所周知,中國的晶片技術起步晚於西方國家多年,光刻機等核心技術被國外壟斷,再加上歐美國家對中國晶片技術的打壓,國內晶片技術與人拉開一段較大的差距。
  • 東京電子、Lasertec等日企於EUV晶片光刻技術領域競爭白熱化
    在包括東京電子(Tokyo Electron)和Lasertec在內的日本晶片生產設備供應商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新一代半導體技術EUV光刻(極紫外光刻)是各方關注的焦點。半導體的處理能力取決於電路的線寬,線寬越小,晶片性能越佳。EUV光刻使得7nm以下線寬的製程得以實現。
  • 華為公開招聘「光刻工程師」:這是要自研發晶片製造技術了?
    對於華為來說,如果他們真的要研發晶片製造技術,也是合情合理的,只不過這條路會更加漫長。上周,臺積電二季度業績說明會上,該公司透露在9月14日之後將計劃不對華為繼續供貨。7月20日消息,有眼尖的網友發現,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已經悄悄的在招聘「光刻工程師」,這樣的信號是不是意味著他們自己要研發晶片製造技術了?
  • 5nm光刻技術被攻克,華為晶片或迎來轉機
    中科院的高度重視,對於推動國產晶片以及相關產業鏈和技術的良性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中科院正式發聲後,不少網友紛紛表示,誰也沒想到,一切竟來得如此之快,華為晶片或許將迎來轉機。值得欣慰的是,在今年7月份,中科院就已經傳來一個好消息,根據相關媒體的報導顯示,在通過不懈的努力後,中科院已經研發掌握5nm超高精度雷射光刻技術,不但是一次我國在光刻機技術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旦投入商用後,也將為推動國產5nm高端晶片的生產起到關鍵作用。
  • 詳細解析晶片光刻的步驟
    在集成電路的製造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光刻,正因為有了它,我們才能在微小的晶片上實現功能。現代刻劃技術可以追溯到190年以前,1822年法國人Nicephore niepce在各種材料光照實驗以後,開始試圖複製一種刻蝕在油紙上的印痕(圖案),他將油紙放在一塊玻璃片上,玻片上塗有溶解在植物油中的瀝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