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機構增持中國債券的步伐不停歇,並且託管量大幅增長。根據中央結算公司最新公布的債券託管量(按投資者)數據,11月份境外機構債券託管面額為27663.36億元,同比上漲47.88%,相較上年末上漲47.38%。這是境外機構投資者連續第24個月增持中國債券。
還有一組值得關注的數據,則來自於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的11月銀行間債券市場境外業務運行情況。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底,以法人為統計口徑,467家境外機構投資者通過結算代理模式入市,11月新增7家;612家境外機構投資者通過債券通模式入市,11月新增16家。
為何境外機構投資者如此熱衷對中國債券的「買買買」?筆者認為,一方面是基於我國金融開放不斷推進,中國債券市場逐漸得到國際市場投資者的認可,吸引力不斷增強。
這與債券通的推出密不可分。2017年7月份,債券通中的「北向通」上線試運行,為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提供了新的通道。
債券通公司日前發布的債券通運行報告顯示,11月份,債券通交易活躍,共計成交5895筆,總成交4850億元,創單月總成交歷史新高。截至11月底,債券通入市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數量達2307家,當月新增投資者68家,全球排名前100的資產管理公司中已有75家完成備案入市。
另一方面,顯示出境外機構投資者對於中國經濟長期向好有信心。
信心來自哪裡?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中國經濟繼續穩定恢復,復甦動力強勁。這同樣從一些數據中可見一斑。比如,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11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從10月份的51.4升至52.1,創下自2017年9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另外,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6.4%和55.7%,均位於年內高點,並且是連續9個月高於臨界點。
上述三個數據表明,我國製造業恢復性增長有所加快,非製造業延續穩中向好的恢復態勢,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持續加快。窺一斑而知全豹,透過這三個數據,折射出的是我國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不斷增強,是對我國經濟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強大韌性的肯定。而綜合各種因素,不管是從生產端和需求端,還是從整個市場表現出來的信心和活力等方面來看,我們是有基礎、有條件、有信心保持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實現預期目標的。
中國經濟的強勁復甦,也向世界傳遞了滿滿的正能量:多家國際權威機構表達出對中國經濟的看好。就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12月1日發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所言,中國仍將是2020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世界主要經濟體。到明年年底,世界經濟有望恢復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的水平,預計中國對2021年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