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5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從read to learn 到learn to read——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有感
好書推薦
★★★★★
法國學者帕斯卡爾在三百年前就說過:「書,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現在,提倡全民閱讀的時代,倡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的時代,而很多學生甚至老師都不知道如何來閱讀一本書。而遇到《如何閱讀一本書》就像遇到一個教你閱讀的朋友,從閱讀的層次到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再到閱讀的終極目標,層層遞進,有詳細指導,是實實在在的一本很有效的指導閱讀的工具書。
它將閱讀分做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這四個層次是漸進掌握的,上一層次包括下一層次方法。第一層次基礎閱讀,其實就是最簡單的對句子的理解,只要識字即可,對讀者要求並不是很高,同時所收穫到東東西也是最少的;第二層次檢視閱讀便是要求讀者將眼光從句子放到全書的格局上,這樣讀者所獲得的便不僅僅是單句的知識,而是全書所寫的內容,這便高出了一個層次;第三層次是分析閱讀,如果僅僅是追求消遣或者娛樂就不需要用到這一層次了。這一層次就要求我們在對書中表面的內容了解後,對作者想表達的深層的思想進行咀嚼和消化,著重於理解和提升;第四層次便是主題閱讀了,這一層次對讀者的要求很高,此時讀者的眼光就不再局限於一本書之上了,而是要從多門數中尋找相同的觀點,進行總結、磨合以及升華,我想這應該是最頂級的讀書方法了。
第二章的不同讀物的方法,也使我很收益。以「如何閱讀想像文學」這一章為例子。從我們的教學經驗中,當我們問到一個人為什麼喜歡小說時,他總表現出瞠目結舌的樣子。很明顯,他們知識樂在其中,但是他們說不出來樂在哪裡,或是哪一部分的內容讓他們覺得愉悅。這可能說明了,人們可能是好的小說閱讀者,卻不是好的評論者。論說性作品要傳達的是知識,而想像文學是在闡述一個經驗本身,那才是讀者只有接著閱讀才能擁有或分享的經驗。我們都是經由感官和想像來體驗事情,而我們再用判斷和推理,也就是理智,這才能理解事情。所以,不要抗拒想像文學帶給我們的影響力。在閱讀故事時候,要讓故事在我們身上活動。我們要讓故事貫穿我們,做任何它想要做的事情。我們都一定得打開心靈,接納它。這是閱讀想像文學的收穫,借他人的故事,來豐富我們的人生,形成我們自己的三觀甚至審美觀。
其實,《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主旨就是要告訴讀者:讀書要主動。主動閱讀——這是一個我認為最重要的觀點。書中說:任何學習都不應該沒有活力,就像任何閱讀都不應該死氣沉沉。閱讀時越是帶著自己應有的積極、主動態度,以及儘量讓自己閱讀得更加有活力,才能夠更有所得,閱讀的效果才會更顯著。道理的確如此,要培養孩子積極主動閱讀的態度與習慣,家長們必須做好持之以恆的準備。
「增長理解力」是我們閱讀的最終目的,書中說「知識(Knowledge)不等同於理解(Understanding)」。但我覺得,理解力是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的,沒有知識信息的積累,何來的理解力?所以,主動閱讀加經常閱讀,才能幫助我們從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更深入的體會,此時就像自我的破繭而出。
我很認同作者在《如何閱讀一本書》裡的觀點,"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當一個人主動去讀一本書,他在讀書的時候就會很用心,對於有啟發的地方還會拿筆畫出來,讀完之後還會思考書中的內容,就像海綿吸水一樣真正吸收了書裡的內容。好的閱讀,也就是主動閱讀,不只是對閱讀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對我們的工作或者事業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或活力與成長。閱讀一本書,就像打開一個新的世界,而《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能幫我打開更多的世界。
(史吏)
更多精彩請點擊
註:授權發布,轉載須統一註明來自長安街讀書會公眾平臺:changanjie-read。
本期責編:胡慧倩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覆,長安街讀書會牽頭髮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關注公眾號,回覆:【入會】【百科】【全民閱讀】【黨建】【智庫】【好書推薦】【搜索最新】【客戶端】查看更多。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