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個「天貓雙11」——這個由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CEO張勇創立的電商大促「節日」,在今年首次改變核心規則:原本只在11月11日當天能享受到最大促銷折扣的購物狂歡節,變成了從11月1日持續到11月11日的促銷購物季。
如果按首輪預售活動從10月20日凌晨付定金搶貨這個時間點來算,今年整個阿里雙11活動長達20天之久。
按照官方說法,這麼做有利於「把波峰熨平」——降低物流壓力、提升用戶體驗。往年,雙11最受詬病的環節除了算不清的折扣,就是遲遲不來的快遞。今年11月1日,很多用戶在凌晨對提前10天付定金的預售商品支付完尾款,當天天亮就收到了包裹,這比京東的「211」配送服務又提速一大節。
能做到這一點,不僅是因為商家把雙11促銷活動從一輪增至兩輪,還因為阿里巴巴在物流方案上的新設計。
早在6月,菜鳥團隊就開始預測雙11將有哪些商品熱銷;9月底,商家們已經根據阿里巴巴的預測將貨品調配至菜鳥的倉庫;10月下旬,用戶選中一些商品並給出預付款,其中一些商品就開始從菜鳥倉庫中調出,趕往用戶附近的前置倉或驛站。只等用戶11月1日凌晨結算尾款,剩下的就只是最後1公裡的配送問題。
但顯然,阿里巴巴今年拖長雙11大促的目的,並不只是想在配送速度上給用戶帶來這點小驚喜。
製造物流優勢 送貨速度和退貨率之間並不直接相關,送貨速度的提升也並不立刻影響平臺當下的GMV,但只要包裹送達的速度比競爭對手更快,就意味著讓用戶多了一個留在平臺購物的重要理由。左有京東,右有拼多多,阿里巴巴的價格優勢漸漸被瓜分,舉重金孵化多年的菜鳥物流體系需要站出來,實現更多的差異化服務,提升用戶體驗。
而且,不要小瞧了物流。在阿里巴巴最近公布的第三季度財報中,增長最快的業務就是菜鳥物流(收入同比上升73%),其次是阿里雲。與之相比,核心零售業務同比增長29%。今年10月的年度投資者大會上,張勇披露阿里巴巴的「履帶式發展」戰略,即創新業務與成熟業務輪動,驅動整個履帶持續運動。據阿里巴巴預測,阿里雲將於2021財年內實現盈利,菜鳥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同期也將轉正。
提升用戶活躍度 過去三年裡,阿里巴巴每個季度的用戶增長量基本都維持在2000萬以上,最高達到3900萬。但是今年三季度,這個數字減少到了700萬,月活用戶數為8.81億。拼多多正在全速追趕阿里,年度活躍買家在二季度達到6.83億,且保持著每個季度5000萬的速度增長。今年拼多多大力發展社區團購業務,新業務也會繼續助力其用戶增長。
今年3月,阿里巴巴推出新版「淘寶特價版」App,在下沉市場應戰拼多多。但按照其三季度月活用戶總共只增加了700萬推算,這輪下沉戰役似乎並沒有為它帶來多少新增用戶。雙11已經成為每年阿里巴巴用以提升用戶活躍度的最重要營銷手段。一個跨度更長的雙11大概率可以讓用戶在半個月時間裡每天都光顧淘寶——當改變遊戲規則成為話題,這本身就是一次營銷。
訓練算法 阿里巴巴正在推動從商業到技術的公司引擎切換。用其CTO程立的說法,過去10年,商業倒逼阿里巴巴的技術突破;下個10年,阿里巴巴要經歷的則是用技術推動商業創新。今年的雙11被阿里巴巴視為範式轉換的起點。
物流環節,實現庫存前置主要靠的就是算法。如果用戶信用夠好,亞馬遜會在用戶將商品加入購物車時就開始配送。阿里巴巴的預售模式創造了比購物車更高的確定性,但這距離最終的預測精準度還有一定距離。
除了要識別出哪些用戶是衝動型消費者、哪些經常退貨、而哪些又是可靠度高的消費者,以決定是否要將庫存前置,算法還要考慮商品之間的依賴關係、替代作用、競爭性以及價格靈敏性,比如如果用戶在幾個小時內下單了一個與之前訂單極度相似的商品,算法就會判斷用戶最後不太會真正買下第一個訂單,那它就會留在倉庫不動,而第二個訂單則會提前進入前置倉。
冗餘造成資源浪費,缺貨影響銷售達成,預測越精準,供應鏈的效率越高。根據阿里巴巴智能供應鏈負責人嶽謙提供的數據,阿里巴巴往年大促的單倉預測精確度能達到65%至75%,今年他們追求每個SKU的預測精準度也達到這個水平。雙促會將算法的複雜度進一步提升——這正是需要強身健體的阿里巴巴所需要的。商業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