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出手整治 APP收集個人信息需規範合規

2020-12-05 中國電子銀行網

計算機的普及與應用被公認為信息技術的第五次革命,而網際網路則是將這場革命推向高潮的一雙巨手。隨著PC端網際網路日趨飽和,更多的智能行動裝置漸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已經滲透到我們每個人的衣食住行每個方面。

然而近年來,移動網際網路App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的現象大量存在,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問題日漸嚴峻。為了規範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行為,加強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國家屢次重拳出擊。

2019年,市場監管總局、中央網信辦決定開展App安全認證工作,對App收集、存儲、傳輸、處理、使用個人信息等活動的合格評定,並指定中國網絡安全審查技術與認證中心(CCRC)作為此項認證的認證機構。

App安全認證適用於任何具有收集、存儲、傳輸和使用個人信息行為的App。App安全認證通過後,CCRC將頒發認證證書,並授權獲證App運營者使用認證標識。獲證App可以在應用市場、搜尋引擎使用認證標誌,並獲得優先推薦,向消費者和用戶傳遞安全信任,引導網民在下載同類App時優先選擇獲證App。

那麼究竟如何開展App認證工作呢?主要依據GB/T 35273《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範》《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App)安全認證實施規則》以「技術驗證+現場審核+獲證後的監督」的模式開展,認證流程為:

1、申請受理

申請方向認證機構提交申請材料,認證機構對申請材料進行文件審核,向申請方反饋受理決定,對於受理的申請,申請方需確認技術驗證的App名稱和版本信息。

2、技術驗證

認證機構指定的檢測機構依據標準和技術規範實施技術驗證,出具技術驗證報告。技術驗證採用實驗室檢測和現場核查結合的方式。實驗室檢測時,檢測機構按照申請書中描述的樣品獲取方式獲取樣品,在檢測機構場所實施檢測;現場核查時,檢測機構到申請方運營現場進行評估。發現不符合時,檢測機構向申請方出具不符合報告,並要求限期整改;逾期未完成整改的,中止認證過程。

3、現場審核

認證機構按照現場審核規範實施現場審核,出具現場審核報告。發現不符合時,認證機構向認證申請方出具不符合報告,並要求限期整改;逾期未完成整改的,中止認證過程。

4、認證決定

認證機構根據申請資料、技術驗證結論和現場審核結論等進行綜合評價,做出認證決定。認證決定通過後,認證機構向申請方頒發認證證書,並授權獲證App運營者使用規定的認證標誌。認證決定不通過的,終止認證。

5、獲證後的監督

認證機構對獲證App進行實時在線監測,重點監測:渠道一致性、版本一致性、持續合規性、認證標誌使用合規、安全性等內容,並開通了網民監督投訴舉報渠道。同時,獲證App運營者對獲證App持續符合認證要求的情況進行自評價。當出現如下情形時,獲證App運營者應向認證機構提交自評價報告:

(1)獲證App的分發渠道發生變化;

(2)認證標誌使用情況發生變化;

(3)獲證App隱私政策發生變化;

(4)獲證App收集、處理和使用個人信息的目的、類型、方式發生變化;

(5)獲證App運營者對所收集個人信息的共享、轉讓、公開披露的對象、方式和目的發生變化;

(6)獲證App運營者收到獲證App個人信息保護相關的投訴舉報。

流程簡圖如下:

App安全認證工作將利用市場選擇機制的淘汰和正面示範效應,引導App運營者進一步規範個人信息收集、使用、轉讓等行為,在一些涉及個人敏感信息的關鍵領域,形成事實上的安全準入門檻,為數據安全綜合治理提供基礎性技術支撐,為努力營造起健康的App安全生態,減少各行業管理部門的重複檢測和評估,切實降低企業負擔起到積極作用。

在CCRC承擔的2020年國家級檢驗檢測機構能力驗證計劃「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App)個人信息安全測試」項目中,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已按要求提交能力驗證結果,目前已被CCRC認定可以作為檢測機構進行檢測工作。而CFCA也已經做好準備,不僅可以提供檢測服務,也可提供個人信息安全的諮詢業務,助力App規範個人信息收集及使用,合法合規運營。

相關焦點

  • 對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必須嚴懲
    只要用戶同意收集必要個人信息,APP不得拒絕用戶安裝使用。比如,短視頻類、新聞資訊類APP無須個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使用地圖導航類APP的基本功能,僅需位置信息即可;而使用網絡約車類APP的基本服務,則必須提供註冊用戶行動電話號碼或其他真實身份信息,以及乘車人出發地、到達地、位置信息、行蹤軌跡。
  • 立法| App收集個人信息監管再加碼 擬對38類常見類型App規定「必要...
    近期,App收集個人信息在監管層面再加碼,除《徵求意見稿》外,工業和信息化部就個人信息保護標準問題等制定出臺了《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範》《App用戶權益保護測評規範》等。自此,App專項治理工作組開啟了對國內市場上App隱私政策和個人信息收集使用情況的評估工作以及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的監督、整改。App收集個人信息亂象問題,近兩年的專項整治已頗見成效。何延哲表示,目前,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規則基本已通過「隱私政策」得到透明公開,且絕大部分App將隱私政策放到初始啟用程序等易於訪問的環節,給予用戶知情權。
  • 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舉行 百度參與APP技術檢測平臺共建
    11月27日,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在京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劉烈宏出席會議並講話。部總工程師韓夏主持會議。電信終端產業協會發布《App用戶權益保護測評規範》10項標準及《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範》8項標準,涉及人臉、通訊錄、麥克風錄音、位置、圖片、軟體列表、設備、錄像信息等多個方面,這些標準將為企業合規經營提供明確規範要求,為治理工作提供依據和支撐。
  • 利用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耗子尾汁
    手機APP淪為個人信息洩露渠道飽受詬病,不管不行。11月27日,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召開。蘇寧、螞蟻、愛奇藝、360、小米、新浪、快手、嗶哩嗶哩、滴滴、阿里、百度等11家網際網路企業代表主要負責人向社會做出公開鄭重承諾,將嚴格落實APP侵犯用戶權益各項整治工作,保障用戶合法權益。然而比頭部企業承諾更重要的,是全行業的常態化監管。
  • 查詢App收集個人信息類型、禁止收集IMEI號是未來監管趨勢
    此次沙龍針對國家標準《信息安全技術 移動網際網路應用(App)收集個人信息基本規範(草案)》(簡稱草案)徵求意見稿進行討論。 據了解,同月8日,由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起草的草案對外發布並徵求意見。
  • 38類App索權戴緊箍,收集個人信息有了「規範動作」
    在個人隱私方面,每款應用平均收集20項個人信息和設備信息,涉及社交、出行、招聘、辦公、影音等各方面。此外,大量App有探測其他App信息、讀寫用戶設備文件等異常行為。針對App超範圍採集個人信息等問題,2019年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
  • 工信部責令1336款APP整改 嚴查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行為
    在近日舉行的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上,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長魯春叢介紹,自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開展以來,目前已完成國內用戶使用率較高的44萬款APP的技術檢測工作,責令1336款違規APP進行整改,公開通報377款整改不到位的APP,下架94款拒不整改的APP。
  • 工信部責令1336款APP整改——嚴查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行為
    在近日舉行的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上,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長魯春叢介紹,自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開展以來,目前已完成國內用戶使用率較高的44萬款APP的技術檢測工作,責令1336款違規APP進行整改,公開通報377款整改不到位的APP,下架94款拒不整改的APP。
  • 用更精細制度規範App收集個人信息
    目前,我國境內App上架總量已超過350萬款,部分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過度索權、侵害用戶權益等問題突出。儘管《網絡安全法》關於個人信息收集已規定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但這還需要配套制度進一步細化。徵求意見稿劃定了哪些App無須收集個人信息,哪些App可以收集個人信息以及收集個人信息的具體範圍,無疑是我國對App在涉及個人信息方面管理細化的體現。
  • 合規指南 | 遊戲公司個人信息合規指南
    作為移動網際網路程序(App)形式分發的手機遊戲,在開發和運營中亦涉及到個人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問題。而隨著公眾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的提高以及相關規範文件的完善,對企業數據合規和個人信息保護的要求亦水漲船高。若仍忽視相關的合規需求,不僅會面臨監管部門的約談和查處和用戶的侵權起訴,甚至存在刑事風險。因此,如何正確的收集、處理個人信息,是遊戲公司必修的功課。
  • 金融類APP信息「超採」將迎強監管
    原標題:金融類APP信息「超採」將迎強監管   監管部門頻繁發聲個人金融信息安全問題——金融類APP信息「超採」將迎強監管   監管重拳整治   「近日,總行已要求對手機銀行APP開展自查,尤其是重點核查是否超範圍採集個人信息,以及將個人信息用於授權以外範疇。一經發現將迅速暫停相關操作。」一家城商行相關部門負責人透露。
  • 如何看待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近日,一段「男子戴頭盔看房」的視頻出現在網絡平臺,配文寫著是為了保護個人信息。11月底,江蘇南京要求多家售樓處拆除人臉識別系統,同時,部分地方立法保護人臉信息。此舉一出,網友拍手稱讚,認為不僅是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手機中的各種APP在大家不知情的情況下私自收集個人信息的問題也需持續加大整治力度。誠然信息網絡時代給人們帶來很大便利,但各種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卻在無形中侵犯了人們的隱私。
  • 191號文對App使用個人信息的規範
    同時,App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的現象大量存在。本研究在對App收集個人信息現狀及其問題分析的基礎上,分析《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國信辦秘字〔2019〕191號)》(以下簡稱「191號文」)的6項認定準則,提出App收集個人信息應當嚴格遵守用戶知情、用戶同意、最少必要、權利保障、數據安全等5項規則,推進個人信息收集使用合法合規。
  • 小程序個人信息合規要點及操作指引
    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治理工作逐漸步入深水區,在App個人信息保護水平逐漸提升的同時,可以預見的是,小程序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必將引發監管部門更多的關注。對此,小程序運營者需要高度重視並提前進行相應的合規安排。3、相關國家標準梳理對於企業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範》(GB/T 35273—2020,以下簡稱「《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在《網絡安全法》框架下作出了大量細化規定。在監管實踐中,儘管其僅為推薦性國家標準,但頻繁為監管部門援引,[2]系監管部門監管實踐中的重要指引,也是企業個人信息合規的重要參考。
  • 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 工信部專項整治、狠查嚴查!
    原標題: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 工信部專項整治、狠查嚴查!   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這件事,不僅今年嚴查,專項整治更延續到2021年!
  • 中國信通院魏然:以人民為中心,APP個人信息保護標準先行!
    在專項整治過程中,發現很多企業對監管規則的理解存在偏差,政策標準認知與APP的技術實現之間沒有很好銜接。明確了「不給權限不讓用」、「違規收集個人信息」、「App頻繁自啟動和關聯啟動」等問題的判定標準。對於廣大用戶特別關心的「最小必要」等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原則,制定發布了《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範》8項標準,涉及圖片、通信錄、設備信息、人臉、位置、錄像、軟體列表等信息收集使用規範。該系列標準按照信息分類,明確不同場景下個人信息收集使用的「最小必要」原則。
  • 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明確APP整治行動方向
    在今天召開的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上,工信部副部長劉烈宏明確了APP整治行動下一步的重點方向。該會議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集工信部通信管理局、信通院、電信終端產業協會共同組織召開,多家基礎電信企業及網際網路企業出席會議。會議總結了「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的前期工作情況,通報了重點問題,並發布系列標準。
  • 陳雨露:以更大力度規範個人信息在金融領域的依法合規使用
    中證網訊(記者 彭揚)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12月25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徵信信息共享和徵信信息保護是一對矛盾,但必須找到它統一的一面。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確保徵信信息安全是徵信工作的底線,事關人民群眾信息權益保護的問題。
  • 京彩好評:用更精細制度規範App收集個人信息
    目前,我國境內App上架總量已超過350萬款,部分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過度索權、侵害用戶權益等問題突出。儘管《網絡安全法》關於個人信息收集已規定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但這還需要配套制度進一步細化。徵求意見稿劃定了哪些App無須收集個人信息,哪些App可以收集個人信息以及收集個人信息的具體範圍,無疑是我國對App在涉及個人信息方面管理細化的體現。
  • 極光、阿里等68家網際網路頭部企業籤署 「APP個人信息保護」公開...
    11月27日,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在京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劉烈宏出席會議並講話,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韓夏主持會議。劉烈宏充分肯定了前期APP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取得的積極成效,對下一步工作提出六方面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二是完善政策體系,堅持依法治理;三是制定標準體系,堅持規範治理;四是加強技管結合,堅持科技治理;五是加強統籌協調,堅持聯動治理;六是推動行業自律,堅持源頭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