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家電行業一直處於一個競爭激烈的狀態,在人口基數如此大的市場,產生了許多知名品牌,其中不乏已經涉足海外的家電品牌,也有許多在國內混得風聲四起的品牌,而人們最熟知的不外乎海爾、格力、美的這三個家用電器品牌,在國內的白色家電市場中這三家一直是領軍企業,而這三家的發展離不開中國人口的紅利,更離不開中國以市場為導向的格局。
海爾成立於1984年,作為傳統家電品牌的老大哥,在以前可謂是紅極一時,其生產的家電也囊括多個產品,包括暖通空調、冰箱、以及廚電、洗衣機、小家電等一系列面向白色家電市場的產品,但是曾經的輝煌並不能代表未來的輝煌,在中國的發展中,網際網路的發展給這些傳統家電品牌不小的挑戰。
海爾在發展歷史上共經歷過5次轉型,而第5次轉型就是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而被迫轉型的,自2012年開始,海爾在線下渠道的壓力日漸加大,海爾集團不得不進行網絡化戰略轉型,而此次的轉型也正好趕上了網際網路的大發展時期。
這次的轉型不僅讓海爾跟隨網際網路一同發展,還改變了其機制的動機和管理的架構,相較于格力和美的事業部制垂直管理方式,海爾的矩陣式管理方式有著先天的不足,尤其是在渠道的執行力上面更是稍遜一籌。
而海爾的這種管理方式也有它的好處,也有它的壞處,好處就是能按功能搭建管理架構,簡單來說就是可以讓資源更好的被分配利用,但是環節過多,過於在乎程序,而對於市場的反應不能做到快速的應對,上級對於下級的資源抓的太緊,導致權力集中在少部分人手裡,不能做到權力適當的下放。
從2018年第三財年的營收看,海爾的情況也是不容樂觀的,海爾的身價1381.39億元,雖說可以和格力旗鼓相當,但是其利潤率相當低,其扣非淨利潤前三季數值為55.22億元,和格力美的相比的確相差甚多。
美的集團在國內的家電市場一直是龍頭老大的存在,不僅在空調、冰箱等大型家電有著不錯的份額,還在各種小家電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1968年成立的美的,迄今為止在全球已有超3億的用戶,有這樣的成就離不開美的集團長期以來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
根據2019年發布的美的2018年財報來看,前三個季度美的營業收入總額就達到了2057億元人民幣,第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已經高達631億元人民幣,截止到2018年6月份,美的的銷售總額為1437.36億元人民幣,在廚房家電類遠遠超過同類品牌。再加上為了在電商線上零售業佔據有利地位,美的和蘇寧集團達成了友好合作,通過蘇寧的「雲零售」將商品銷售到三四線城市,在整體環境下滑的情況下,佔據市場尚未飽和的村鎮地段。
而作為國內老牌家電製造商,美的可是伴隨著中國的崛起品牌,在剛過去的2018年,美的集團的表現非常好,美的在前三個季度的營收總額達到了2057億元人民幣,而在第三季度的營收就已經有631億元人民幣, 2018年6月份,美的的總銷售額為1437.36億元人民幣。
而最新的調查顯示,美的在中國家電市場的份額為28.2%,在中國穩居家電市場第一位,緊追其後是格力25.1%的市場份額。作為一家已經半個多世紀的品牌,不得不說,美的的確是一家了不起的企業。
格力在中國的發展時間也不短,在空調上可謂是老大的存在,格力空調連續幾年在市場上都是行業第一,這與它肯花資金投入研發是離不開的,格力每年花在研發上的資金平均達到40億元,而三年總研發額達到120億元,手上的專利數是美的和海爾所不能比的,不過,也有人認為格力的產品過於單一,對於空調太偏心了,在別的產品上並沒有投資多少錢,不過,格力這樣先用錢開發一個單一的爆款產品,而後繼續開發別的產品,這樣的模式還是比較良性的。
總而言之,海爾、美的與格力,這三家都屬於中國老牌的家電企業,隨著中國的強勢崛起,在市場上不僅要跟國內品牌競爭,後面可能還要跟國外的一線品牌競爭,而在國內,海爾的份額在這三家中是最少的,雖然很早就布局海外了,但是對於中國這片市場,海外的經驗並不一定適合中國,海爾應該還要在產品的優化和管理的優化上做好調整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