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能源集團推進「煤電一體化」全產業鏈條建設,布局通道送端大型新能源基地——打造供需一體合作共贏「外電入魯」新樣板
12月8日,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山東能源集團盛魯電廠2×1000MW超超臨界空冷機組達到滿負荷發電,圓滿實現高標準投運,正式移交商用,將山東能源集團在當地開採的煤炭高效轉換為清潔電能,通過特高壓輸電通道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山東。
作為「西電東輸」「蒙電入魯」的重要電源點,該項目的正式投用,不僅提高了特高壓通道利用率,保障了山東電力安全,也推動了內蒙古上海廟煤電基地的建設,體現了山東能源集團電力保供的社會擔當。
盛魯電廠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西南端的鄂託克前旗上海廟鎮,這裡海拔1400多米,冬季最低溫度零下30多攝氏度,曾是一片風沙肆虐的荒漠化草原。土地貧瘠、水資源匱乏、氣候惡劣,讓一代代的農牧民與大自然艱苦抗爭,即使煤炭資源富集,也未能高效利用給當地創造較好的經濟效益。近十幾年來,經過科學合理的開發建設,上海廟迅速蝶變為現代化的生態能源化工產業基地,盛魯電廠則是其中光彩奪目的一筆。
盛魯電廠是「蒙電入魯」直流通道第一個獲得國家批覆、第一個開工建設、第一個投入運行的百萬機組,是山東省電力保供重要電源點,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個百萬機組火電項目,也是山東能源集團適應能源行業轉型升級,打造「煤電一體化」產業鏈條和上海廟煤電支撐基地的示範項目。
履行國企責任,彰顯社會擔當。山東能源集團擔當作為,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要求,圍繞「西電東輸」國家戰略,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發揮省外企業聯合作用,加快內蒙古上海廟煤電基地建設,推動了「蒙電入魯」戰略的實施。2004年起,主動融入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自身規模、品牌、資金、產業和科技優勢,進行投資建設開發。在上海廟,山東能源集團擁有8對礦井,為盤活當地煤炭資源,填補山東壓減煤炭消費、關停落後燃煤機組後的用電缺口,山東能源集團緊抓國家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西電東輸」「蒙電入魯」和山東、內蒙古兩省能源合作的契機,投資67.52億元,在上海廟建設盛魯電廠項目。
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盛魯電廠總經理王亞侖介紹,按照實施一流戰略定位、追求一流建設標準、體現一流管理水平、培育一流人才團隊、採用一流技術裝備、保障一流安全效能「六個一流」的建設目標,盛魯電廠在項目建設中大力弘揚「忠誠+擔當、智慧+汗水、公平+清正」的創業精神,積極踐行「勇爭第一,勇創一流」核心理念,順利完成大板梁吊裝、鍋爐點火、汽機衝轉、發電機併網、首次168小時滿負荷運行等裡程碑節點的「十個一次成功」,實現了安全、工程質量、大件缺陷等「六個零事故目標」,並順利實現「雙投」,進入商業運行。項目每年可向山東輸送電量110億千瓦時,有效緩解山東的用電壓力,同時就地消納所屬企業煤炭550萬噸,做到了「坑口電廠」零排放,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煤電一體化」發展。
「上海廟能源化工基地重點發展煤炭、煤電、煤化工三大主導產業,盛魯電廠投用後,填補了基地煤電產業的空白,完善了主導產業格局,並且對其他在建電廠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帶動作用。項目每年貢獻產值30多億元,每年貢獻稅收近5億元。」上海廟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尤俊寶接受採訪時介紹。盛魯電廠使用了超超臨界排放技術,同步建設脫硫、脫硝設施和高效除塵設施,汙染物按照「零排放」設計,煤炭資源就地轉化,實現了山東與內蒙古兩地經濟、環保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和雙方共贏,探索出了一條供需一體、合作共贏的高質量發展新樣板。
實施「西電東輸」是變西部地區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東西部地區經濟共同發展的重要措施。目前,山東能源集團在內蒙古自治區涉及煤炭、煤化工、電力、鐵路運輸等多個產業,累計實現產值803億元,上繳稅費175億元,安置就業2.4萬人。內蒙古地區已成為集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基地、核心接續基地和除省內之外的第二大發展基地。
山東能源集團總經理助理,盛魯能化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邸建友表示:「山東能源集團在聯合重組後,確定了煤炭、煤電、煤化工、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物流貿易『六大主業』。作為盛魯能化公司來說,圍繞『西電東輸』特高壓輸電通道,我們將把煤電、新能源和售電產業鏈進一步拉長,在做好盛魯電廠正常運營的基礎上,繼續推進500兆瓦阿拉善風電項目建設,積極拓展現代電力服務業務,力爭實現效益最大化。目前,『隴電入魯』也被納入了國家『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山東能源集團發揮能源『供需一體』優勢,繼續推進『煤電一體化』全產業鏈條建設,在甘肅省『隴電入魯』配套電源點靈臺電廠4×100萬千瓦火電項目、主力煤源、配套項目及後續產業、延鏈補鏈項目全面進入開發建設階段,在通道送端布局大型新能源基地,助力山東能源集團成為全球清潔能源供應商和世界一流能源企業。」
(文章來源:大眾日報)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