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待雷軍不薄。他不僅成為「IPO收割機」,就連小米股價也是絕地反擊,年內漲幅高達201%。12月23日,小米股價大漲7.59%,股價報收於31.9港元/股,市值達到8021億港元,折合1035億美元,首次躋身千億美元俱樂部。
值得注意的是,31.9港元/股的價格,已經無限接近雷軍承諾的「賺一倍」的目標。然而,在小米股價暴漲的時候,有內資卻開啟減持之路。12月17日以來,小米被減持4000萬股,涉資逾10億港元。
小米躋身千億美元俱樂部
12月23日,小米股價再次衝高,報收於31.9港元/股,漲幅高達7.59%,市值達到8021億港元,折合1035億美元,首次躋身千億美元俱樂部。小米也在市值上與阿里、騰訊、美團等巨頭站在了一起。
驀然回首,雷軍在小米集團上市首日留下的豪言壯語言猶在耳。2018年7月9日,雷軍在上市首日酒會上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讓在上市首日買入小米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上市之後,小米股價表現低迷,2019年9月2日甚至創下了8.28港元/股的最低價,較發行價來了個「腰斬」。
面對股價破發的窘境,雷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經表示,「市場環境不好,短期股價波動不是最重要的,長期股價表現更為關鍵。小米IPO從低點起步,未必不是件好事。小米管理層還是踏踏實實把公司做好,以經營業績為核心。」
厚道的雷軍在2020年迎來厚報。截至12月23日,小米集團股價漲幅高達201%,一掃破發的陰霾,差一點點就讓上市首日買入小米股票的投資人賺了一倍。
不過,在小米股價一路暴漲的適合,內資開始減持。數據顯示,12月17日以來,有內資機構連續4天減持,累計達4000萬股,涉及資金10億港元。當然,這個規模的減持對於8000多億港元市值的小米來說,影響甚微。對投資者來說,應該關注後續減持的規模是否放大。
股價為何持續上漲?
今年以來,小米股價持續增長的背後,有哪些推動因素?頭條菌認為,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其一,強勁增長的業績。3季度,小米實現業績的逆勢增長。數據顯示,小米收入同比增長34.5%,達到722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18.9%,達到41億元。智慧型手機撐起小米營收的半邊天。3季度,小米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45.3%,達到4660萬部,實現收入476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為65.93%。3季度,小米智慧型手機全球出貨量超越蘋果,排名僅次於三星和華為,市場佔有率達到13.5%。小米手機在國內市場的市佔率從9%提升至12.6%,成為前五大手機廠商中唯一實現市佔率正增長的公司。
其二,組織架構調整釋放活力。日前,有媒體報導稱,小米集團新成立3個網際網路一級部門,分別為軟體與體驗部、網際網路業務部、業務中臺部。有評論稱,這更符合小米手機+AIoT戰略的落地。此外,隨著小米聯合創始人林斌將A類股轉化為B類股,雷軍的表決權提高至69%。業內人士稱,理順事權與投票權的統一關係,利好小米未來發展。
今年市值漲了兩倍多的小米,未來還能漲多少?中信證券認為,小米集團是中國科技與網際網路巨頭中產業鏈最長、業務最複雜的全球化公司。公司立足手機+AIoT,劍指AI+物聯網的下一代科技紅利,預計AIoT將成下一輪科技紅利最主要驅動力,小米集團大概率成為中國AIoT市場的兩個重要玩家之一,獲得持續穩定的市場地位和增長潛力。
對投資者來說,中短期之內,隨著榮耀獨立,小米智慧型手機市場份額會不會因此受到蠶食,是個值得關注的數據。長期來看,小米生態鏈產品能否成為第二增長曲線,還有待數據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