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和抄襲
晶片是一個龐大的產業經濟,全球有很多巨頭就是靠晶片站穩腳跟的。比如臺積電、高通、英特爾、聯發科等巨頭,在晶片界可謂是呼風喚雨。一塊小小的晶片,卻可以改變行業的格局。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對晶片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每年從國外進口的晶片額度也在不斷上漲,2018年晶片進口額達到了3120.9億美元。預計今年的晶片進口額也會超過3000億美元。
進口額大於出口額,說明對這類產品自主需求供應是不足的,只能靠進口。國外企業主要是和華為這樣的企業合作,向華為出口供應晶片,能夠維持經濟營收水準。
可是對方的規則讓華為供應商不能向其供應晶片了,這部分的市場只能捨棄。這並不是供應商的意願,可是沒有辦法,使用到了對方的技術就要通過申請才能供貨。
而這時候,德國晶片巨頭公開發聲,表示可以向華為供貨。這家德國巨頭叫做英飛凌,據該企業CEO萊因哈特·普洛斯稱,他們的核心技術都是在德國以及澳大利亞註冊的,可確保技術的100%可控。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英飛凌有可能向華為供貨,畢竟在規則中說明的是使用到對方的技術,而英飛凌確保了技術的可控性,就能不受限制。
外界對英飛凌可能不太了解,這家公司是全球十大半導體公司之一,排名第8。在各大半導體產業中,涉及汽車晶片。這部分的市場份額僅次於恩智浦,功率半導體市場也佔據全球第一的份額,安全晶片市場處於領先地位。
只要是能夠確保自主技術的可控性,那麼華為晶片則「喜從天降」,以英飛凌的業務來看,很可能緩解華為晶片供應的一部分壓力。
一切還未塵埃落定,事情並沒有結束,不到最後一刻,就還有希望。在此之前,感覺華為再難獲得一顆晶片,結果柳暗花明又一村。
英飛凌的出現或許會讓美晶片企業措手不及,原本這部分的市場是屬於他們的,現在被德國半導體界的巨頭趁虛而入。眼睜睜看著市場份額被搶走,而他們想要供貨還需要申請,能不能通過申請還不一定。
現在的情況就是,一家德國半導體巨頭英飛凌站了出來,表示自己的技術完全可控,可以向華為提供晶片。一方面是為了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有可能是想幫助華為度過難關。
不管處於怎樣的目的,只要結果是好的,就是能夠接受的。華為晶片還沒有塵埃落定,相信在未來,還會有更多像英飛凌這樣的企業挺身而出,助力華為走下去。
對英飛凌的發聲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每日科技事,帶你知曉更多科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