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科動物的雜交,最為人熟知的應該就是獅虎獸了,它是獅子和老虎雜交後的產物,確切的說是雄獅和雌虎雜交後的產物,而雄虎和雌獅也是可以雜交的,不過雜交後的產物不叫獅虎獸,而是虎獅獸。既然獅子和老虎能夠雜交產生後代,那麼作為同科同屬不同種的豹子和獅子,理論上也是能夠雜交產生後代的。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豹子與獅子的雜交。
豹獅的誕生
從野生動物進入動物園的那一刻起,它們的命運就掌握在了人類的手中,它們不再需要自己捕獵,不再需要與同類搏鬥爭奪配偶和領地,一切看起來是那麼的融洽。
由於在自然界中,野生動物,尤其是不同種類的食肉動物之間存在競爭關係,所以,它們一旦碰面,要麼是弱勢一方灰溜溜的逃走,要麼是一場生死大戰,至於對對方有好感,這是完全不存在的事情,所以在野生環境下,是沒有雜交物種產生的。但是一旦進入了動物園,一些動物園有有意識的培養不同物種間的感情,比如第一隻獅虎獸的誕生就是在人為的將一隻小的雄性非洲獅與一隻幼年的雌性東北虎放在一起長達4年之久才培養出的感情,這樣在4年後也就是1981年獅虎同時進入發情期時,它們產下了第一頭獅虎獸。
而豹獅的誕生也是如此。在當下,野生環境中,獅子與豹子最有機會的區域就是非洲大草原了,但是作為同一生境中的大型食肉動物,獅子一直把花豹看作敵人,因此,只要是獅子見到花豹,不是驅逐就是獵殺,它們是不可能雜交的。
所謂的豹獅其實就是雄性花豹與雌性獅子雜交後的產物,除了以上兩種動物外,雄性美洲豹與雌獅雜交後的產物也叫豹獅。不過,就目前來看,美洲豹與雌獅還沒有雜交成功的先例。世界上第一隻獅虎獸誕生於1981年,但是這並不是第一隻貓科動物雜交成功的後代,早在1910年,印度就首次嘗試了印度豹(花豹在印度的亞種)與亞洲獅的雜交,據資料顯示,當時雌性亞洲獅是在被麻醉的狀態下完成的雜交,之後,雌性亞洲獅成功生下了3隻幼崽,但是不幸的是,只有一隻成功的存活了下來。
之後,日本於1959年在西宮的甲子動物園中也將一頭雌性獅子麻醉後,讓它與一頭成年雄性花豹雜交,次年,雌獅成功生下3隻後代,其中兩頭為雌性豹獅,一頭雄性豹獅。從外觀上看,豹獅的體型與花豹非常接近,外表與獅子接近,並且身上有著花豹一樣的斑紋,值得一提的是,雄性豹獅除了有以上特點外,脖子處還會長出鬃毛。
最主要的是,一般雜交的後代大都壽命較短,但是日本培育的豹獅卻活了25歲,這個年齡甚至超過了獅子和豹子的平均年齡。
豹子和獅子為什麼能繁殖後代?
眾所周知,自然界中親緣關係接近的兩個物種都有生殖隔離的約束,這讓它們在自然環境下是不會交配的。所以,所謂的雜交都是人為的結果。而生殖隔離的定義並不是只有兩個物種不交配,還包括交配後無法產生後代以及有後代但後代不具備生育能力。而豹獅的誕生就是生殖隔離的第三點,雜交的後代不具備生育能力。事實也是如此,日本繁育的豹獅生活了25年,在這25年間,人們嘗試了讓豹獅與異性豹獅交配、與獅子、豹子交配都沒有產生後代。而且從1960年以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動物園都沒有培育出一隻豹獅,可見花豹與獅子的生殖隔離要比老虎與獅子更加明顯。
而花豹與獅子屬於同科同屬的動物,也就是說它們的基因相似度極高,再加上它們的染色體數目均為19對,並且它們的生存環境也非常的接近,所以它們能夠生下豹獅,但是由於豹獅屬於異源二倍體生物(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來源於不同物種,而且兩種動物的染色體形狀不同),所以無論是豹獅還是獅虎獸,在與其他動物雜交時,會因為染色體無法正常配對聯會,最終導致了高度不育。
總結
在自然界中,不同種的動物有著高度的生殖隔離 ,這讓它們根本就不會交配,而生殖隔離相對來說也不是絕對的,所以在人工幹預的情況下,同科同屬不同種的動物大都可以雜交。但是,由於兩種動物的染色體很難正常的配對,所以兩個不同種的動物雜交產生後代的機率很低,而它們的後代本身就是不完全配對後的產物,所以它們基本上沒有生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