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行業愈演愈烈,從衣帽鞋襪、玩具禮品一應俱全的淘寶、到專注電器的京東,從微信分享成長起來的拼多多、到鄰裡粘性建立的拼團模式;電商從全品類逐漸覆蓋到我們生活的每一步
傳統的零售模式,大多都是廠家先生產,壓貨給經銷商,再鋪貨到門店,最後門店賣貨收錢,各環節結算。因為都是現貨交易,所以會有庫存的積壓以及商品的損耗。
圖1傳統零售模式
各品類中,受庫存損耗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服裝和生鮮。服裝是可選消費,可以靠提高定價來平衡,而作為必選消費的生鮮,只能靠全行業從業者的人力資本(經營者的全力投入、擁有一手資源的菜販子和家庭人工的模式)或者金融資本(外部資金)來補貼成本。
傳統模式仍然有很多優化點,比如:
1. 通過標品集中採購降低成本提升規模利潤(國美蘇寧)
2. 通過創造新內容提升利潤、創造溢價(例如奶茶新品牌、超市的自有品牌系列,工廠貼牌例如名創優品)
3. 通過創造新場景吸引客戶(把菜場搬到社區的誼品錢大媽、把菜場搬到線上的叮咚每日優鮮)
4. 通過加盟模式解決規模化擴張的資金和管理問題(錢大媽、絕味、一點點)
除了傳統模式優化後,零售行業想要獲取更多的利益,減少對資金以及人工的依賴,還是需要藉助網際網路轉變為電商模式。
什麼是電商模式?能線上下單並不代表這就是電商。一家便利店或者小菜店,微信下一單,老闆給你送家裡能算嗎?只能在新用戶獲取和產品交付兩頭都無邊界,才是真正創新的電商模式。
圖2電商模式對比
在新用戶獲取端:淘寶可以在微信系統外全網花錢獲取新用戶,例如百度或其他搜索網站,拼多多可以在微信10億用戶裡補貼新用戶,滴滴、美團和社區團購可以以城市為單位去低價拓展,而傳統零售只能一家店一家店的開店和地推,去服務周邊三五公裡的線下客戶。
新用戶補貼主要是靠砸錢補貼,不同的渠道,不同的人花錢的效率有高下之分,但最終抓進來的用戶是否能持續復購,需要強大的商品能力,以前叫多快好省,現在叫用戶體驗:
在提供產品終端,淘寶可以做無限的產品供應,通過用戶的主動搜索購買和全國物流基礎設施去完成商品和用戶的連接,如果把淘寶比做萬貨商店的沃爾瑪,那拼多多則更像Costco一樣,通過商品排名和個性化推薦,在品類內集中SKU,用大量訂單以及生產端的補貼,以此獲得一些價格超低的商品,所以在用戶數少的時候就能給大家建立東西便宜的印象。這兩年火起來的社區團購,無論是興盛優選還是曾經的呆蘿蔔,產品交付模式已經很接近電商了。通過當日預售+隔日自提,爭取了12小時的時間,在這期間,平臺就像淘寶拼多多一樣把訂單分發給不同的商家(無論是自己的採購、供應商還是純入駐商家),商家在6小時內把商品放到平臺倉庫,平臺完成配送。團購模式可以提供無限SKU,同時以團長自提點形式服務客戶,可以最大化單量集中,降低配送成本。在這個邏輯之下,社區團購熬過了2019年的資本寒冬,並在2020年重回發展。
回到主題,社區團購能夠成為下一個淘寶拼多多嗎?筆者一直認為社區團購不是終極答案,因為現存的社區團購還面臨流量分散,用戶界面不穩定和商品保持不穩定等問題。但最近在成都市場橫空出世的一批黑馬,讓筆者看到了下一個拼多多。
這家平臺叫叮叮貓鮮生,線上界面類似社區團購,基於小程序的電商平臺,但在商品交付端有巨大創新,是類似移動門店一樣的智能小車,把商品送到家,同時也符合當下地攤經濟的特色,兼顧線下經營。
試想這麼一個場景:用戶拿起手機想購物,面前有三個APP:淘寶、拼多多、叮叮貓鮮生。用戶心想:拼多多最便宜、但是物流有點不靠譜;淘寶稍微貴點、但是物流和質量似乎更放心些;叮叮貓呢?今天訂明天就能取,而且取貨時間非常靈活,似乎物流最靠譜。一看價格,感覺首頁爆品都很便宜!無疑消費者會選擇物流最快、最具性價比的平臺。
叮叮貓鮮生通過佔據線下大流量地帶、自我履約以及自主經營的形式,把團購模式中流量不易獲取、物流成本高、團長儲存商品不穩定的問題一一克服,相信在不遠將來,這個名字會如同當年拼多多一樣在全國橫空出世。春江水暖鴨先知,最早進入平臺的商家和加盟商,可能已經感受到叮叮貓的威力了。我們期待ta在成都的進一步落地並將持續關注。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 陳體強_NB6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