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繁體字識讀教育進校園

2021-01-13 中國教育新聞網

    日前,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做了公開答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此,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但在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會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

    繁體字不宜也不能重回課堂

漢字繁簡之爭由來已久,但規範漢字早已經是法定用字。近些年來,隨著國學熱興起,大量古代典籍重新翻印,有些專家學者和文化名人,再次撿起識讀繁體字的老話題。不可否認,在中國文字發展過程中,繁體字佔據了相當長的時間。由於漢字具有象形和會意的特點,繁體字的字形無疑更豐富,「顏值」也更立體。此外,由於歷史原因,港澳臺地區沿用繁體字。用繁體字書寫,在加強海峽兩岸暨港澳以及海外華文區溝通交流等方面也能發揮作用。

但識讀繁體字,不代表就必須進行繁體字教育。不宜以繁體字字形豐富等為由,將繁體字重新融入講堂教學。無論是從遵循歷來漢字的發展規律看,還是當今簡化漢字的應用程度看,都無須在中小學開展繁體字識讀教育。文字的出現是人類從野蠻進入文明的重要標誌,而文字的演變則是人類文明順應時代發展的歷史選擇。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再到隸書、楷書,無不是由繁趨簡。而簡體字正是對楷書的簡化,它不僅遵循了漢字演變的規律,也讓漢字的繼承脈絡清晰延續。

要特別指出的是,當今通用的簡化字,並非一蹴而就的簡單決定,更不是甩開繁體字的再創造,而是對繁體字的科學簡化而來,是自新文化運動後,經過幾代漢字專家學者的反覆論證,經過廣泛的民間意見徵集篩選後,才逐步定型的。如此浩瀚宏偉、大有裨益的字體簡化和推廣工程,經由法律確定的漢字教育方向,豈能輕易受到撼動?顯然,不宜也不能讓繁體字重回課堂,作為普及性的教育。學生但有興趣,完全可以通過閱讀繁體字書籍以及其他途徑學習掌握,而不必通過課堂傳承。

其實,敬畏古典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沒有必要把眼光局限在識讀和使用繁體字上。就像教育部在回覆中所說:「認識繁體字的人不經過專門的古漢語、古代文化知識等的學習、培訓,也一樣讀不懂古典詩文,不能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知曉中國文化的由來。」如今通用的簡體字,完全無礙傳承古典文化。在國學等文化領域,繁簡可以共存;了解歷史,閱讀舊籍,讓孩子們認識一些繁體字,未嘗不可。但無論是中小學教學,還是實際運用,都大可不必棄簡從繁了。(作者殷呈悅,原載《北京晚報》,有刪節)

    保護繁體字應有開放心態

儘管在人們日常交流中出現的頻率較少,但繁體字仍然具有一定的識讀必要性。文字具有表達信息的功能,繁體字因其字形複雜,可以顯示更多信息,也能更好傳遞文字含義。人們閱讀古籍、書法寫作或與港臺地區進行交流時,識讀繁體字也會帶來諸多便利。而從漢字發展規律和教育體系兩方面而言,如果將識讀繁體字納入到中小學教育範疇,未必是一種好的保護繁體字的方法。

首先,漢字有其自身發展規律,傳承和保護繁體字的前提就是要尊重這些規律。簡體字較於繁體字而言,認知、書寫更為方便,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歷史選擇的結果。而且,繁體字和簡體字同屬於漢字系統,共同服務於人們的交流需要,二者本來不是一種對立的關係,刻意偏袒任何一方,都可能會帶來人們交流不適。我們應當尋求整個符號系統的優化,字和字繁簡相宜,而不是重繁輕簡或重簡輕繁。

其次,現行的中小學教育以通識教育為主,繁體字並不適合納入到這一範疇中來。一則,簡單繁體字的識讀,早已納入到現有的課程當中。二則,更為全面的繁體字識讀教育更適用於有專業需要的人學習,在多數人基本能夠認讀繁體字的前提下,系統學習繁體字的門檻不高,掌握它不是難事。如果將繁體字納入通識教育,勢必要增加對識讀繁體字的考核,加重學生課業負擔,也不利於培養學生對繁體字的興趣。

實際上,保護繁體字有很多更為簡單易行的方式,比如組織興趣小組、開展繁體字有關的文娛活動等。只要繁體字在人們觸手可及的範圍內,就一定能吸引一些人的注意和興趣,這比傳統課堂教育的方式成本更低、收效更好。在尊重漢字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保護繁體字有多種方式和開放心態,不必執著於一定要將其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作者韓望,原載《北京青年報》,有刪節)

    最好的繁體字識讀教育是什麼

一些人質疑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於文化傳承」。事實上,繁體字與簡體字,本就一脈相承,根植於同一種文化。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

我倒是由此想到一個書法教育的話題——書法教育涉及的就是繁體字。與其疊床架屋地專門開設繁體字識讀課,不如將書法教育落到實處,讓孩子們在一豎一鉤中,更好地理解我們的傳統。

放到電腦日益普及的時代背景下來看,隨著鍵盤越來越多地取代了紙和筆,很多人的書寫功能逐漸退化了,甚至患上了一種「書寫恐懼症」。因此,書法尤其是青少年書法的普及,確實有著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

電腦普及是信息化社會的趨勢,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輕視漢字書寫,並不意味著大家不需要書寫漢字了。因為漢字具有美的神韻,書寫除了仍然具有實用價值外,練習書法還可以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美的薰陶。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我國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一個人在學習書法的時候,欣賞美、理解美、創造美的能力自然會得到訓練和提高。對青少年來說,練習書法不僅僅是一個寫字的過程,那些用以臨摹的古典詩詞,也會像飄香的翰墨一樣無聲潤澤他們的內心。

我們談論傳統是離不開書法的。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但全球化並不是同質化,書法是我們的另一張文化身份證。理解並尊重我們的傳統文化,從善待漢字開始,從認真書寫每一個漢字開始——我想,這應該就是最好的繁體字識讀教育。(作者李躍,原載《晶報》,有刪節)

《中國教育報》2019年12月16日第2版 

相關焦點

  • 有人提議「恢復中小學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回應來了!
    有人提議「恢復中小學繁體字識讀教育」,你怎麼看?教育部回應來了!最近,有一則提議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那就是關於「恢復中小學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議。提議者認為,我們國家的繁體字,有利於傳承中華經典文化,能讓中小學生更深刻裡領會古典文化的真正精髓所在。
  • 保護繁體字應有開放心態
    今年全國政協會議上,有全國政協委員提交《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日前教育部在官網就此提案公開答覆。教育部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 最好的繁體字識讀教育是什麼
    近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一些人質疑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於文化傳承」。
  • 在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答覆來了!
    自古以來 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顯著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關於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於文化傳承」的問題,教育部介紹,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
  • 提案建議「中小學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回應
    來源:經濟日報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顯著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關於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於文化傳承」的問題,教育部介紹,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
  • 封面評論|繁體字識讀進課堂,不可能也不必要
    □蔣璟璟近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此,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
  • 提案建議「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答覆
    12月6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關於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於文化傳承」的問題,教育部介紹,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簡化字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而發展,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 中小學該不該增設繁體字教育?
    12月6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並稱「將在堅持國家文字政策的前提下,充分調研,開展繁體字相關研究,更好地為社會提供語言服務」。  究竟應不應該在中小學中增設繁體字教育?在這個問題上,書法教育富有啟迪意義。
  • 教育部回應中小學繁體字識讀提案?家長們卻焦慮不安:壓力太大!
    最近,一份《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引發了大家的爭議,畢竟我們國家目前教育中使用的是簡化過的漢字,無論是數學難度,還是辨析難度,都小於繁體字。再加上現在很多中小學生都沒有繁體字識讀的基礎,如果說全國中小學生都進行繁體字的識讀教育,那麼必然會加大學生們的學習壓力!針對這一提案,教育部做出了回應。
  • 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沒有必要
    印刷術2019年底,教育部網站上答覆了提案建議「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表示學校教學還是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即簡體字,但在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會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那麼專門在中小學教育中增加繁體字識讀教育,甚至網上更有人聲稱廢除簡體字恢復繁體字,真的有這個必要嗎?綜合分析看來,完全沒有必要。
  • 中小學生識讀繁體字的提案,教育部已回應,家長:別給孩子添堵!
    在教育減負的呼籲聲一浪高過一浪的熱潮下,卻有政協委員還嫌不夠熱鬧,又引出中小學教材內需新增教學內容的兩個提案,其中一個關於中小學語文教材需要新增內容,其為《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再說,要識讀繁體字到底要識讀哪個朝代的漢字?歷史上不同朝代,所使用的繁體字有一定的差別,最好追溯到文字源頭—甲骨文,回到「甲骨文時代」,這樣就可以統一整齊地識讀。
  • 《語言文字周報》執行主編楊林成:認讀繁體字 主要是少數專家的事
    《語言文字周報》執行主編楊林成:認讀繁體字 主要是少數專家的事時間:2019/12/10 8:53:20 來源:新民網    作者:王蔚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漢字要不要簡化?有沒有必要恢復到繁體字?漢字教學過程中,要不要教現在的中小學生學習繁體字?
  • 教育部回應中小學繁體字識讀提案,你認為有必要開展繁體字教學嗎
    近日,教育部回應中小學繁體字識讀提案,稱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目前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已有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你認為中小學有必要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嗎? 中小學有必要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嗎?看看,網友們是怎麼說的?
  • 韓方明委員:呼籲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
    韓方明委員3月4日在政協小組討論會上 攝影:黎萌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黎萌):「建議有關語言文字部門充分調查、深入研究,適時恢復使用繁體字並保留簡化字書寫簡便的成果,至少做到『識繁寫簡』和『用簡識繁』,以消除諸多弊端。」
  • 繁體字識讀進入中小學課堂?教育部: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
    繁體字識讀進入中小學課堂?教育部答覆了!近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在這份答覆中,教育部對哪些問題進行了回復?簡體字究竟是不是會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呢?
  • 恢復繁體字教育?還是別折騰了
    ●特約評論員 楊於澤(湖北)針對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有人提交《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近日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但也要考慮到在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
  • 反恐宣傳教育進校園 教給重慶6所高校師生師生識恐、防恐知識技能
    封面新聞記者 楊渝為全面加強校園反恐防範工作,進一步增強廣大師生反恐安全意識,提升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和緊急避險、自救互救能力,12月27日上午,重慶市反恐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重慶市教委在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開展《反恐怖主義法》頒布實施5周年普法宣傳暨
  • 全面識讀繁體字沒必要
    作者:浙江省寧波國家高新區實驗學校校長 羅樹庚  近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給出答覆: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的確,認識繁體字對加強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對於閱讀古籍、藉助字理識字明義也有幫助。
  • 繁體字納入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網友都炸鍋了
    要知道,這幾個加在一起才51畫的簡體字,用繁體寫出來,是這樣的——壹隻憂鬱的臺灣烏龜。儘管繁體字書寫複雜。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繁體字與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不可分離。我們今天通用的簡體字,多數都是由繁體字流傳下來的。
  • 繁體字,別忙著進課堂!- 梅州日報數字報
    日前,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提出文字並不完全等同於文化,文字是記錄、傳遞文化信息的工具,並指出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