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出國記錄,朋友圈卻「出國代購」,是科幻片?還是自導自演的一出大戲?
近日,微信公眾號「北青社區報天通苑版」發布的文章引發網友關注,文中提到,一小區居民因擔心同小區「韓國代購」回國後未被隔離,便向警察求助。
然而,不到兩小時,社區民警張警官就回復了該居民,這個在鄰居群裡的「韓國代購」並未出國。
可是,在這名「韓國代購」的朋友圈中,自二月十四號至十六號,她的朋友圈幾乎是在直播自己的行程 ——從起飛到落地,從掃貨到打包,可謂是滴水不漏。
對此,不少網友調侃道:
「得知韓國代購從未去過韓國,心底立馬踏實了!」
「表面是防疫新聞,實則是315打假?」
「鄰居安心,買家沉默」...
有兩種方法進行物流造假,一是直接修改物流信息,這樣即使是從國內發貨,消費者查詢的發貨地點也是海外。
據了解,一般個人賣家發貨的海外直郵運輸過程在5-7天左右,加上有不少店家需要湊重量平攤運費才發貨的情況,至少需要兩個星期以上才能收到貨物,所以那些兩三天就收到貨的,需要多多注意下。
還有一種物流造假的方式,就是國內一些較大的代購商家會把假貨先運到國外,再從國外發貨寄回國內。
這樣原本產自國內的山寨假貨經過一波騷操作之後,就變成了變成了海外直郵的正品,所以就算是「海外直郵」大家也應該保持警惕。
不少代購建立客戶信任都是靠「憑證」,一般的「代購憑證」包括轉帳記錄、交易記錄和聊天記錄,然而這些同樣可以通過作圖軟體做出來。
為了避免被坑騙,很多人會有意識的索要發票。真正做代購的人,一般都不僅僅是專為一個客人採購,排隊又排很長,實在有心無力專門為客人打一個單,所以所有的物品都打在一個單上。
其實就算打了小票也不能完全保證代購的真實性,網上也有很多高仿小票的模板,某寶收銀單定做也比比皆是,而且技術都很好,即便和真的小票放在一起對比,也看不出任何差別。
很多代購為了證明自己確實在國外會用微信的地理位置定位,然而這個定位系統,其實也有漏洞可鑽。
在一線電商平臺,一些商鋪為微商及「代購」量身打造了「代發朋友圈」的業務。
很多代購都喜歡在群裡或者朋友圈裡發小視頻,以此來表示自己「親身」去現場採購。
然而,目前一些平臺的視頻並沒有設置「轉載視頻」的按鈕,人們能夠輕鬆快捷的在網上獲得類似代購的的視頻,便可以發布在自己的朋友圈偽裝自己在外代購了。
為了不讓購買者通過外包裝辨別真假,萬能的「假代購」想到了用正品空瓶造假的方法。
通過網上的一些途徑,購買到正版商品的包裝,再將假貨裝進裡面進行售賣,便可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了。
海外代購的奢侈品造假早就不是新聞了。
以前似乎人們還默認,假名牌多以低廉的價格、冠以「原單」的名號出售。但現在,部分高仿不再廉價,大搖大擺裝成正品,以八九折的價格售出。據最新報導,制假者可從中拿到高達650%的暴利。這一切都是因為海外代購造假已經有了成熟的「產業鏈」,能提供所謂的一條龍服務,即從所謂的直播代購現場到朋友圈定位,從購物小票到物流信息,都是假的。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消費者對假貨信以為真,從而毫不猶豫地掏錢。
說起來,這些手段也是隨著消費者對假貨的防範意識逐步增強而出現的。以前,消費者對海淘的便宜貨不放心,要求代購提供專櫃小票,於是,出現了專門做全套發票、POS機單、物流單據的「供應商」。媒體調查提到,只要花上3元,就可以購得一份高仿名牌包的票據。這份票據涵蓋產品小票、發票、刷卡票據,而產品的金額,可以自行決定。發票上的二維碼,甚至可以追溯到是在境外哪些專櫃店購買的。這一手法被披露後,為讓消費者放心,一些真代購會直播自己去店裡購買的全過程,甚至手拿一份當地報紙合影作為證據。但造假之人會專門錄一個假的購買過程來騙人,甚至乾脆僱人在國外真正的專櫃只直播不買貨。至於以朋友圈定位這種門檻極低的造假手段,更是不值一提。
從工商管理部門到經營真品的商家,一直沒有停下打假的腳步,但奢侈品的海外代購造假屢禁不絕。消費者被坑害,正常的商業秩序被破壞,國內市場信譽受到極大的影響。《電商法》實施之後,海外代購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李鬼們總能重操舊業。何以至此?一方面是暴利驅使不法之徒鋌而走險,另一方面則是打假過程中實刑率並不高,緩刑對制假售假者的震懾有限。除惡務盡,必須要加強監管、加大打擊力度,提升造假成本,要讓制假者真正入刑,被罰到傾家蕩產。
從長遠來說,監管部門要切斷制假、銷假利益鏈。消費者也要過迷信洋貨的心理關,別再知假買假,為了虛榮給假冒奢侈品買單。另外,還是要再說一遍「國貨當自強」的老話,何況國貨其實已經「自強」了。既然能做到和真品一般無二的水平,甚至某些牌子的真品質量還不如假貨,那麼為什麼不能堂堂正正推出自己的品牌,在陽光下站著把錢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