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何意?借東西也要遵循原則

2020-12-21 芷天說

俗語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何意?借東西也要遵循原則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而是有起有落、跌宕起伏。我們會遇上順境,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可以無憂無慮;我們也會遇上逆境,有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上都遭遇瓶頸,一時之間進退失據,茫然無措。

當我們遇上逆境時,也許我們會囊中羞澀,會家裡連鍋都揭不開,只能向自己的親朋戚友借錢周轉,更有甚者是借無可借,唯有去向一些非法的高利貸借款,但是短時間內要是還不上,高利息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難以償還,下場悽涼。對於一些上門希望可以借錢借物給他們的人,我們要理智對待,不能因為一時心軟而不加考慮地借給他們。

對此,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早有體會,並且留下了一句民間俗語給後代子孫們,讓他們知道什麼人可以借錢給他們,什麼情況下可以借錢給他人。這句俗語就是:「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它到底有什麼含義在內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吧。

前半句「借米不借柴」,說的是可以借米給別人,但是柴火是不能借的。要知道,柴火是拿來燒飯做菜的燃料,而米是今天所說的碳水化合物,是為我們人體提供充足的能量,以供各種活動、勞作的。米用來填飽肚子卻可以借,為什麼拿來燒的柴火卻不能借呢?

原來柴火可以去郊外撿,可以去山上劈,是可以免費獲取的。但是一個家庭連柴火都需要向別人借,這就說明這家子人太懶惰了,不願意付出自己的體力勞動來獲取生活所需的必備品。像這種家庭或人,你借柴火給他們,只會助長他們的懶惰,而他們也是不會還給你的,因為他們實在太懶了。

後半句「借衣不借鞋」,說的是可以借給別人衣服,但是不可以借給別人鞋子。衣服和鞋子都是我們日常所需的物件,可以為我們遮羞、禦寒、出行,是每個人都不可或缺的。

但是衣服比鞋子所耗的面料和製作材料更多,也就是成本更多,價值更高,為什麼衣服可以借,但是鞋子卻不能借呢?原來在古代,衣服需要去購買或者自己製作布料來完成,但是鞋子卻是用一些稻草、布料來製作。

在我國古代,最流行的就是千層底布鞋,這還不是在市面上買的,而是一個家庭中的婦女親手製作的。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如果連布鞋都需要向他人借,那就說明這個家庭的婦女太懶惰了,就算借鞋給他們,他們也不會還,因為他們連自己每天要穿、自己可以製作的鞋子都需要向他人借。

人生總有不易的時候,我們會向他人尋求幫助,他人也會向自己尋求幫助,但是要記住,有些時候、有些人,就算你有能力幫助他們,也不能輕易幫助他們,因為我們的老祖宗告誡我們:「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不要因為一時的好心,助長了他人的懶惰和貧窮。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歷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張喜燕主編《俗語小辭典》、邱崇丙主編《通用俗語詞典》

相關焦點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為啥不能借柴鞋?其中有啥忌諱?
    民間俗語,每個人都會說上幾句。這些俗語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富含生活智慧,而且很接地氣,值得玩味。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民間流傳很廣的一句俗語,叫做「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借東西也是有講究的。有些借得,有些借不得,比如柴和鞋這兩樣東西,就是借不得的,為什麼呢?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很有智慧
    - 1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借米是救濟人,是為自己積福,所以一般人都不會拒絕。 但是柴遍地都是,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去打柴。
  • 俗語:借三不借二,借急不借窮,是什麼意思?為何借三不借二?
    可是關於借錢,農村卻有這樣一條諺語,叫「借三不借二,借急不借窮」。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有三種情況可以借錢出去,有二種情況是堅決不能借的,而且還要秉承只救急,不救窮的原則。那麼哪三種情況可以借錢呢?第一肯定是親戚朋友生病了,這借錢是為了救命,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個錢無論如何也得借。
  • 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古人在經過各種社會實踐後,將一些道理總結成俗語,流傳至今。有些俗語聽起來是一些非常顯而易見的道理,而有些俗語或者一些習俗,則需要我們細細體會,才能明白其背後的含義。比如民間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 老人常說「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破人亡」,說的真有道理
    很多俗語隨著時間的流逝交易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不知道大家聽過這句老話「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從字面的意思來理解,就是說有四個東西不能外借,如果借了有可能會讓你家破人亡。這句話乍一聽了覺得很是誇張,還讓人覺得不能理解。這四樣東西是什麼呢?為何要這麼說呢?一、手機
  • 俗語「東西四不借,借了家敗亡」中,指的是哪4樣?你借過嗎?
    在中國古代,人們的生產力低下,通常製造出來的物品並不能滿足家家戶戶的需求,因此鄰裡之間難免要互相借東西。遠親不如近鄰,即使在現在,鄰裡間互幫互助也是尋常事。但是在古人看來,有的東西絕對不能外借,就有了「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這樣的俗語,這句俗語中的「四不借」指的是哪四種東西呢?
  • 東西能隨便借嗎?古人說「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是指哪些?
    尤其是一些小事,比如借個東西什麼的,就更沒理由不幫了。不過中國人向來比較講究,借東西也是如此,有些東西卻是不能隨便外借的,否則容易給自己家裡惹來災禍。古人所說的「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就是這個道理。那麼到底哪四種東西是不能隨便外借的呢?
  • 農村俗語:「借三不借二,借急不借窮」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我國的漢字文化博大精深,生活中的一些經驗往往被濃縮為一句俗語流傳至今。那麼我們今天要講的農村俗語:「借三不借二,借急不借窮」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借三不借二這句俗語中的數字「三」和「二」是理解的重點,只要弄清了它們的含義,這句話也就不難理解了,那麼這個「三」和「二」到底怎麼理解?有人說是三種情況要借:孩子上學讀書、鄰居建造房屋、親戚生病住院。兩種情況不借:吃喝嫖賭抽,遊手好閒漢。
  • 古人有三不借,借了家準敗,現代也有三不借,借了會怎樣?
    有一句俗語叫: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雖然這句話既不工整,也不對仗,但是不得不說,這句話道出了人間滄桑,說的也是千年來中國人最看重的人情臉面的困擾,老一輩到底想要告訴我們都有哪些不能借呢?最早的時候,這「三不借」都體現在物質上,因為以前物質匱乏,人們對於一些比較少見的生活用品都看得很重,所以才會有「三不借」的說法,這三樣東西經過歸納總結,小編認為大致是這三樣。圖片: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
  • 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到底哪4樣讓古人如此重視?
    文/當年一木農村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是哪4樣?為何不能借?農村鄰居之間,平時經常串門,誰家有個困難,其他人都會熱情幫忙,相互之間借借東西,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古人卻留下了一句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古人認為,哪怕鄰居關係再好,有四樣東西是不能借的,說得嚴重些,借了之後會家破人亡。
  • 農村常說:「東西四不借,借了家破敗」,指的是哪四種東西?
    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多少都聽過一些老話,也被稱為民間諺語、俗語、土語。這些老話形式簡單,用詞也不複雜,一般人都能聽懂,卻蘊含極為深刻的道理。比如經驗豐富的莊稼漢常講:「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意思是說,如果農曆五月晴天多,六月陰雨天較多,十有八九是個豐收年。
  • 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究竟哪4樣?古人的智慧之談
    比如生活上的俗語就有很多,現代人們十分在意的,無非就是親情、友情、愛情,還有房子、汽車和錢財。除此之外,能借的都可以借出去,畢竟只要別人開口,很多人不好意思拒絕。在古代鄰裡之間借東西也十分常見的事情,在那個物資十分匱乏的時期,鄰裡之間的互相幫助,很可能會讓人度過一段時間的難關。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編輯:小野作者:佚名來源:網絡借米不借柴
  • 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到底是哪四樣東西?不妨來看看
    導讀: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到底是哪四樣東西?不妨來看看在農村鄰裡關係都很好,互相之間有個需求都會滿足,尤其是一些農具也沒必要家家都買,平時誰用互相之間借用一下都可以。但是借東西也有講究,並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外借,老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意思是農民家裡的四樣東西一般是不能外借的,否則就會給自己惹禍,這指的是哪四樣呢?為此,小編專門諮詢了村裡的老人家,不妨來看看。
  • 農村俗語:「家有三不借,借了準敗亡」,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然而村裡人可以借錢借糧給他人,幫助其早日渡過難關。但有三件東西,村裡人一般不願意借人。在村裡人看來,這三件東西是有講究的。如果將它們借出去了,也就意味著離敗家不遠了,正如老話講「家有三不借,借了準敗亡」。
  • 農村俗語「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是啥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農村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
  • 從自身利益著想,借東西有哪些講究?新四不借與老四不借有哪些
    在農村老人說,"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到底是哪四樣東西呢?為什麼?我是大夫覺成,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歡迎閱讀。01覺成觀點對於農村老人說的"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的說法,其實就是一種借東西的忌諱和講究,主要也是從生活經驗總結而來。02那這四種東西到底是哪四種呢?
  • 俗語:「借三不借兩,救急不救窮」,啥意思?古人的警世良言
    俗語:"借三不借兩,救急不救窮",啥意思?古人的警世良言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可以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當人們在需要錢的時候往往都要找身邊的朋友拆借。可是當我們身邊的朋友來找我們借錢時,我們到底是借還是不借呢?
  • 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古人的這句俗語指的是哪四樣東西?
    不過,借米、借面、借調料這都是毫無問題的,但即使是再熱心腸的人,也會有「四不借」,這是從祖輩開始就有的規矩。那麼,古人所說的「四不借」分別是什麼呢?為什麼有人甚至說「借了家敗亡」呢?「吃飯的傢伙」不能借,這裡所說的吃飯的傢伙並不是碗筷,而是從事某項職業的人所用的專業工具。舉例來說,像木匠的鋸子、鐵匠的錘子、理髮師的剪子等等,這些都是關係再好也不能外借。
  • 農村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啥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和我們平日裡生活禁忌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