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何意?借東西也要遵循原則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而是有起有落、跌宕起伏。我們會遇上順境,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可以無憂無慮;我們也會遇上逆境,有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上都遭遇瓶頸,一時之間進退失據,茫然無措。
當我們遇上逆境時,也許我們會囊中羞澀,會家裡連鍋都揭不開,只能向自己的親朋戚友借錢周轉,更有甚者是借無可借,唯有去向一些非法的高利貸借款,但是短時間內要是還不上,高利息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難以償還,下場悽涼。對於一些上門希望可以借錢借物給他們的人,我們要理智對待,不能因為一時心軟而不加考慮地借給他們。
對此,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早有體會,並且留下了一句民間俗語給後代子孫們,讓他們知道什麼人可以借錢給他們,什麼情況下可以借錢給他人。這句俗語就是:「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它到底有什麼含義在內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吧。
前半句「借米不借柴」,說的是可以借米給別人,但是柴火是不能借的。要知道,柴火是拿來燒飯做菜的燃料,而米是今天所說的碳水化合物,是為我們人體提供充足的能量,以供各種活動、勞作的。米用來填飽肚子卻可以借,為什麼拿來燒的柴火卻不能借呢?
原來柴火可以去郊外撿,可以去山上劈,是可以免費獲取的。但是一個家庭連柴火都需要向別人借,這就說明這家子人太懶惰了,不願意付出自己的體力勞動來獲取生活所需的必備品。像這種家庭或人,你借柴火給他們,只會助長他們的懶惰,而他們也是不會還給你的,因為他們實在太懶了。
後半句「借衣不借鞋」,說的是可以借給別人衣服,但是不可以借給別人鞋子。衣服和鞋子都是我們日常所需的物件,可以為我們遮羞、禦寒、出行,是每個人都不可或缺的。
但是衣服比鞋子所耗的面料和製作材料更多,也就是成本更多,價值更高,為什麼衣服可以借,但是鞋子卻不能借呢?原來在古代,衣服需要去購買或者自己製作布料來完成,但是鞋子卻是用一些稻草、布料來製作。
在我國古代,最流行的就是千層底布鞋,這還不是在市面上買的,而是一個家庭中的婦女親手製作的。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如果連布鞋都需要向他人借,那就說明這個家庭的婦女太懶惰了,就算借鞋給他們,他們也不會還,因為他們連自己每天要穿、自己可以製作的鞋子都需要向他人借。
人生總有不易的時候,我們會向他人尋求幫助,他人也會向自己尋求幫助,但是要記住,有些時候、有些人,就算你有能力幫助他們,也不能輕易幫助他們,因為我們的老祖宗告誡我們:「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不要因為一時的好心,助長了他人的懶惰和貧窮。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歷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張喜燕主編《俗語小辭典》、邱崇丙主編《通用俗語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