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圈說事
本文獨家發布於百家號,禁止抄襲,違者必究!
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
這是小米創始人雷軍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大意是只要抓住了風口,那麼即便是「一頭豬」,照樣能站在風口賺錢。
而近兩年最大的風口是什麼?突然興起的電商直播帶貨無疑是首屈一指。
就拿李佳琦和薇婭來說,關於他們一場直播帶貨佣金千萬,年收入數十億,上百億的分析報導在網上隨處可見。
不過他們本人從未透露過自己的真實收入情況,只有薇婭在一次綜藝節目中被鄭凱問及年收入時,曾調侃式地回應:「不到100億」。
但是電商直播帶貨的本質是什麼?真的是下一個風口嗎?
對此,有不少網友認為,電商直播帶貨只不過是把之前電視臺購物的那一套搬到了電商直播。
廣電正式出手:停播23檔電視購物節目
2020年12月25日,廣電總局正式發布一則工作動態,動態內容顯示,在近期開展的電視購物清查整治工作中,共計23 檔收藏類購物節目被停播。
據悉,這23檔收藏類購物節目涉及19個電視頻道,因存在虛假宣傳等違規問題被全部停播。與此同時,與這個23檔節目相關的違規商品也被停止銷售。
或許會有人疑惑,在如今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還真的有人會每天看電視並且在電視節目中購物嗎?
事實上,確實是有的,而且他們大都集中在對智慧型手機興趣不高的老年人群體。
有不少網友反映,電視臺廣告「專坑老年人」,不僅涉及虛假宣傳,價格虛高,同時售賣的產品還都是一些過時(幾年前發布的手機、空調扇等),或者完全不符合宣傳的劣質產品。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電視購物和直播帶貨,是不是有很多相似之處?只不過一個針對的只有老年人群體,另一個針對的則是觀看直播的全年齡段消費者。
下一個會是直播帶貨嗎?
2020年11月,曾經捐款1.5個億的帶貨主播辛巴在直播間售賣一款燕窩,僅2小時過去,售價17.2元(進貨價僅4.9元)的燕窩就售出去5萬七千餘份,銷售總額高達1549萬元。
然而不料被「職業打假人」王海盯上,隨後經專業機構鑑定認定,辛巴所賣燕窩其實就是糖水。
甚至於在後來,廣州市監總局還就此事立案調查,最終判決辛巴團隊罰款90萬,旗下所有直播帳號封停60天。
此事一度成為近一段時間的網際網路頭條熱點。
從辛巴事件就可以看出,相比於電視節目,直播帶貨涉及金額更高,波及人群範圍更廣。現在電視購物節目已經開始出手整治了,那麼直播帶貨還會遠嗎?
「電商稅」或規範直播帶貨
了解直播帶貨行業的網友可能知道,直播帶貨「三刷」(刷觀眾數據,刷粉絲數據,刷銷售數據)的「潛規則」和電商「刷單」可謂是一脈相承。
很多直播機構專門做的就是這種「殺雛生意」,但是「電商稅」或許能夠規範這種行為。
據悉,在12月10日的時候,國家稅務局就發出了電商將要徵稅的信號。
那麼如果電商開始嚴格徵稅會出現一個什麼情況?又會給直播帶貨帶去什麼影響呢?
需要知道的是,現階段的直播帶貨基本上都是通過電商平臺帶貨,帶的自然也是電商企業的產品。
電商企業自然也是需要繳稅的,只不過在此之前,電商行業有一個「潛規則」,那就是因為有「刷單」這樣的行為存在,電商企業上報給稅務部門的銷售收入比平臺統計實際銷售收入要低很多。
這也是為什麼直播帶貨敢於對銷售數據動手,大量刷單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如果「電商稅」嚴格實行,那麼這些帶貨主播還敢「刷單」嗎?
所以個人認為,「電商稅」或將對直播帶貨行業起到一定規範作用。
寫在最後
筆者認為,不論是電視節目購物,還是電商直播帶貨,他們的本質區別其實都不大,只不過一個是靠節目背書,一個是靠名人、主播背書。
但是只要涉及到「虛假宣傳」以及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那麼就應該受到嚴懲。
網際網路野蠻生長的時代結束了,合理的規範才更能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電視購物節目如此,直播帶貨也應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