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長期以來,銀行,尤其是大銀行普遍把精力放在「三大一高」上,即大行業、大系統、大城市和高端客戶,對於小微企業、鄉村農戶等長尾客戶的服務不足。究其原因在於銀行缺乏觸達客戶的渠道。
2018年開始,建設銀行將普惠金融確立為全行發展戰略。具體做法是,通過組合工商、稅務、電力等多維度信息交叉驗證, 對小微企業進行立體式全息畫像,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等技術,建立主動授信模型,面向數據所觸達的全量客戶,使眾多沒有抵押物、缺少銀行信貸記錄的人群獲得信貸機會。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僅建設銀行的「惠懂你」產品已累計接入了77類普惠金融場景,個人註冊用戶超過1100萬戶,認證企業超過360萬戶,授信金額超過2500億元。
重構信用體系和風控體系
「修渠引水,水到渠成,但如何給水是一門學問。水給少了,農田得不到充分灌溉,莊稼就長不好。水給多了,莊稼又會被淹死。以往銀行不願意做普惠貸款,原因在於不敢做和不會做。而現在的數位技術可以幫助銀行重新構建信用體系和風控體系,引導金融活水及時充分地灌溉農田,同時更有效地防止旱澇災害。」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稱。
針對小微企業「短、小、頻、急、散」的信貸需求,建設銀行通過大數據的手段可 以實現更有效的客戶篩查,把風險防禦在準入之前。通過建立反欺詐、評分卡、授信等級等一系列模式,服務效率得到提升的同時,信貸風險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通過建立覆蓋貸款全流程的自動檢測、預警和處理機制,觸發不良時進行及時幹預和處置。
田國立表示,建設銀行原先每年的小微企業貸款新增只有100億-200億元,貸款客戶新增不到1萬戶,不良率也高至7%- 8%。但在2018和2019年,當年新增小微企業貸款分別超過2000億元和3000億元, 並於2020年3月成為全國首家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突破萬億的商業銀行。而且,新模式下的不良率控制在1%以內。
另一則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末,建設銀行普惠金融貸款餘額12589.09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957.54億元,普惠金融貸款客戶159.07萬戶,較上年末增加26.56萬戶;當年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4.41%;累計組建普惠金融(小企業)服務中心及小企業中心252家。
為社會痛點打造專屬金融解決方案
治水之道,在於疏而不堵、因勢利導。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依託數位技術,能夠更好地整合各方資源,激活要素市場,打通斷點,疏浚堵點,為解決經濟社會深層 次問題提供金融的「疏導」方案。
近年來,建行銀行在這一方面做了許多嘗試。比如,2018年啟動了住房租賃戰略,運用金融的資源整合能力和數位技術能力,為長期以來一直困擾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年輕人的住房難、住房貴問題提供專業解決方案。
「目前我們國家依靠住房租賃解決住房問題的比率不到10%,而且空置率還較高。 如果建設銀行通過設計的新產品把比率從10%推高到20%、30%,乃至40%,可以大幅度降低空置率,中國的住房問題就會得到化解。」田國立稱。
建設銀行在很短時間內就搭建了開放共享的住房租賃服務平臺,已覆蓋94%的地級以上城市,上線房源超過2000萬套。開發的「數字房產」系統,助力住建領域治理能力提升,已推廣至全國40多個城市。同時,還創新推出了「存房業務」,激活存量空置房源,累計籤約超過80萬套。目前,建設銀行打造的住房租賃產業聯盟,合作機構達到1.17萬家,培育了住房租賃新生態。
田國立表示,也正是因為住房租賃服務實踐,延展出了智慧政務的服務邏輯。起初會覺得這是一件特別複雜的事,但當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嘗試以後,也給了建行信心, 並在此基礎上陸續建立了和政府的多重連接,打開了合作的大門。
另外,2018年10月以來,建設銀行運用供應鏈金融思路和區塊鏈技術開發了「民工惠」產品,連通政府部門、業主、包工頭、 勞務公司、農民工和用工管理平臺,通過金融資源的介入,確立合理的債權關係,保證按時出工的工人可以按月拿到薪水。目前有400多萬農民工享受到了「民工惠」服務。
「金融是現代經濟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水源之一,同樣關係到百業興衰、萬家憂樂。『溉水渠成千耦耕』,以數位化技術重修金融『水利工程』,讓金融資源更加公平可得,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是擺在每一個金融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田國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