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回家驚心動魄900秒:太空「打水漂」高速歸來

2021-01-05 網易新聞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採擷月壤」的嫦娥五號榮耀歸來,穩穩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中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與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四號4位「姐姐」相比,嫦娥「五姑娘」無疑是個幸運兒,因為執行自動採樣返回任務而拿到了一張珍貴的地月旅行「往返票」。截至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蘇聯的太空飛行器以及中國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成功開展了繞月再入返回試驗。

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稱,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成功實現了多方面技術創新、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從太空以「打水漂」的形式帶樣返回地球,就是其中一個重大突破。

嫦娥五號返回器如何回家, 「太空水漂」又是如何完成的?記者就此採訪了嫦娥五號任務相關專家。

(嫦娥五號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示意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在太空「打個水漂」再回來

很多人都試過「打水漂」,找一片薄薄的石頭或者瓦片,放低身姿,將石頭或者瓦片斜貼著水面擲出,有意思的一幕便會出現:石頭或者瓦片扎入水裡後又會快速躍出,回到空中,再扎入水裡,又回到空中……如此重複多次。

這次,嫦娥五號返回器就是在太空中打了「水漂」之後回來的。

這個「太空水漂」,航天術語叫「半彈道跳躍式返回」,即在返回器第一次進入大氣層一定「深度」並滑行一定距離後,調整返回器姿態,使其再次升高,隨著返回器的升高,其速度會進一步降底,在降到第一宇宙速度以下時返回器便不再滿足成為一顆地球衛星的基本條件,再次開始下落,然後以類似神舟飛船的返回過程返回地球,後面的「回家」方式就輕車熟路了。

「為什麼要採用這種『打水漂』的形式回家呢?」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體主任設計師孟佔峰告訴記者,嫦娥五號返回器從月球歸來的速度是高達每秒11.2公裡的第二宇宙速度,而一般從近地軌道返回的太空飛行器速度大多為每秒7.9公裡的第一宇宙速度,可別小看了這每秒3公裡多的差距,太空飛行器如果以過高的速度進入大氣層,摩擦產生的劇烈高溫將帶來極大風險,因此必須解決「減速」問題。

中國航天的軌道設計師們,決定藉助地球大氣層這個太空飛行器再入返回的天然屏障,讓返回器在太空中瀟灑地打個「水漂」。

「返回器先是高速進入大氣層,再藉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躍出大氣層,然後再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氣層,返回地面,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在15分鐘內完成。」孟佔峰說。

嫦娥五號能否成功打出一個漂亮的「水漂」,關鍵在於氣動技術研究工作的全面性和正確性。

五院總體部設計師李齊在接受科技日報的採訪時介紹,相比近地軌道太空飛行器返回,嫦娥五號面臨的氣動問題更加複雜,再入熱環境條件更為嚴酷,對氣動數據的精準度要求更為苛刻。

首先,高速再入會導致複雜流動效應影響增大,各種複雜流動效應將對返回器氣動力、熱特性產生巨大影響。

其次,由於跳躍式再入,燒蝕、燃料消耗等各種因素,使得二次再入地球大氣的外形適應不確定性增加。

第三,由於輕小型化要求,嫦娥五號返回器尺寸比國內外任何一種半彈道式再入飛行器都要小很多。尺寸的減小、質量的降低,可能導致返回器飛行穩定性下降,對氣動特性預估準確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相比返回式衛星和神舟飛船返回艙,本次任務中返回器面臨的熱環境要惡劣得多。由於高溫效應,必須要考慮高溫輻射加熱影響,而這是近地軌道太空飛行器分析再入熱環境時不需要考慮的。

面對重重考驗,五院總體部氣動團隊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從國內外同類返回飛行器的氣動研究成果中汲取經驗,同時積極向院內外系統專家請教,終於準確把握了返回器氣動研究工作難點和關鍵點,制定了全面詳細的氣動研究大綱。

要想突破半彈道跳躍式高速再入返回技術,氣動設計、分析與驗證必須解決外形、質心和數據三大需求。氣動團隊攜手多個國內專業氣動單位,開展了30餘項研究工作,計算/試驗狀態超過20000個,逐步確定了返回器氣動外形、配平質心盒、氣動標稱資料庫及其偏差範圍,為相關分系統設計、仿真和試驗提供了可靠的數據輸入。

最終,他們完成了相關研究,提出了適用於輕小型跳躍式高速再入返回器的氣動外形設計方法、基於時變估計偏差的配平質心盒設計方法,以及適用於高速再入返回器的氣動力偏差計算方法,完成了適用於第二宇宙速度再入的高空跨流域氣動特性計算方法研究等;同時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並在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任務中得到了有效驗證,為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短短900秒的旅行,凝結了設計師們無數的心血,一次次分析、一次次計算、一次次論證、一次次試驗……絞盡了腦汁,費盡了心思,最終成就了太空中精彩一躍,為探測器安全順利返回打牢了基礎。

五院502所專家告訴記者,嫦娥五號返回器中的計算機會根據當前的位置和速度信息,結合落點位置進行制導處理,自動規劃出一條從返回器當前位置到打開降落傘地點的最佳飛行路徑,然後通過向安裝在返回器外的發動機發送噴氣控制指令,調整返回器姿勢,使返回器沿著規劃出的軌跡飛行,最終使返回器「條條大路通落區」。

「可以說,在六七千公裡的飛行過程中,在允許的偏差範圍內,嫦娥五號返回器可以『自由飛翔』。」五院502所專家說。

回家途中高溫「攔路虎」

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家途中的另一個「攔路虎」就是高溫。

見過神舟飛船返回艙的人一定對它烏黑的外表印象深刻。這是返回艙從近地軌道返回地球時,被大氣層劇烈摩擦產生的高溫燒灼而成的。

「再入的速度提高一倍,再入熱量將提高8至9倍!高速進入大氣層時摩擦產生劇烈高溫,熱量急劇提升為太空飛行器返回帶來巨大挑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嫦娥五號探測器結構分系統主任設計師董彥芝說,如此高的溫度一旦進入返回器內部,後果將不堪設想。

如何防熱、怎麼對抗燒蝕,成為必須攻克的難關。董彥芝告訴記者,因為運載承載能力的約束,嫦娥五號返回器的質量受到嚴格限制。科研人員在設計過程中不僅需要新型低密度防熱材料,還需要對返回器結構本身採用輕量化的設計。

為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防熱結構設計團隊為探測器巧妙設計了一件「貼心防熱衣」——

首先,針對月球軌道返回熱環境、空間環境和重量的要求,科研人員提出了不同部位耐燒蝕和隔熱的具體需求與指標,從33種新研材料中篩選出了7種防熱材料,完成了防熱材料的布局和局部防熱結構設計,實現了我國由近地軌道再入到深空軌道再入的防熱結構設計跨越;

其次,科研人員提出了三維傳熱燒蝕分析方法,採用整體變厚度、變密度,分區域、偏軸設計方案,突破了輕量化設計關鍵技術,並利用一維燒蝕分析和三維溫度場分析相結合的數值分析方法,實現了用全面的局部燒蝕試驗代替整器燒蝕試驗,為試驗任務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董彥芝告訴記者,從防熱結構設計、防熱材料成型工藝研究、焊接工藝研究,到工程樣機、結構器、熱控器、專項試驗驗證器、正樣器……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防熱「霓裳羽衣」精心「縫製」而成,成為其安全順利返回地球家園的生命保證。

在返回大氣層對抗燒蝕環境之前,嫦娥五號在飛行過程中還有大熱耗散熱需求。隔熱與散熱,聽起來幾乎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然而五院總體部熱控設計師們攻克了異構式環路熱管熱控技術,相當於給返回器增加了可調節熱導的「熱開關」,有效解決了返回器再入大氣前的大熱耗散熱、熱導調節和再入過程中熱阻斷的難題。

太空飛行期間,嫦娥五號還面臨著溫差高達數百度的宇宙環境。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熱控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寧獻文介紹,為了讓嫦娥五號舒適地飛行,熱控人員根據受熱要求為它設計了薄厚不一的「金衣銀飾」,通過尋找最冷最熱點,優化熱控策略,確保器內溫度穩定而平均。

按計劃,回收後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處理工作後,將空運至北京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國家航天局將擇機舉行交接儀式,正式向地面應用系統移交月球樣品,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相關工作也將隨之啟動。

本文綜合自《中國青年報》,《科技日報》

相關推薦

「嫦五」回家,那個意外搶鏡的小動物到底是啥?

「玉兔也想下凡來看看!」「那是一頭狼,草原上的狼!」「我看像只小狐狸,沙狐!」……今天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王子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一隻「可可愛愛」的小動物「蹭著流量」就「紅」了。

許多熬夜關注「嫦娥」回家的網友在直播中發現一隻小動物第一個抵達現場,在返回器前跑過。「嫦五回家,沒想到,第一個找到的竟是它?」今早,這樣一條消息在社交平臺「刷屏」了。大家對「小動物」的真實身份猜出了一個「動物園」,甚至有網友就此發起投票。

「玉兔派」的擁躉者很多。「這不是玉兔嗎?」「嫦娥姐姐把兔子也帶下來了」……熱議中,認為是「玉兔下凡」的「兔子派」網友是最多的。也有不少網友站隊了「肉食派」,認為「絕對不是兔子,像是狐狸」,或「這是一隻來自草原的狼」。他們給出的理由也頗為有趣兒——「也許是聞著玉兔味兒來的,想嘗嘗」。

就這個話題,記者採訪了中科院動物所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張勁碩博士,他表示,圖像中的小動物肯定是一種嚙齒類動物,但由於沒有鑑定特徵,無法準確地判斷具體是哪種鼠類。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 吳金明_NB17976

相關焦點

  • 關於「嫦娥」回家,除了驚心動魄的900秒,還有搶鏡的小動物……
    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稱,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成功實現了多方面技術創新、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從太空以「打水漂」的形式帶樣返回地球,就是其中一個重大突破。嫦娥五號返回器如何回家, 「太空水漂」又是如何完成的?記者就此採訪了嫦娥五號任務相關專家。
  • 嫦五回家路:太空"打水漂"歸來 神操作!_中國網
    嫦五回家路:太空"打水漂"歸來 神操作!:太空"打水漂"歸來】12月17日,採擷月壤的嫦娥五姑娘榮耀歸來,穩穩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太空怎麼「打水漂」作為我國十六項重大專項之一的探月工程,結合中國航天的實際,擬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
  • 嫦娥五號太空「打水漂」回家,我們比美帝強在哪?領先至少10年
    中美之間的全面競爭已擴散到太空,無論我們承認不承認,嫦娥五號的登月行動和美國人的異常反應,事實上已拉開了中美太空爭鋒的大幕!不要慌,隨著中國的高速發展,這一天遲早要到來,現在一切才剛剛開始罷了。而這次的嫦娥五號整個登月行動,就體現出了中國多項獨有的航天技術,其中最重要的,是嫦娥五號返回地球時採用的「太空打水漂」技術,這也正是目前美國還未完全掌握的一項尖端科技。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揭秘:返回器為何用「打水漂」的形式回家
    凌晨1時33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約120公裡處,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約為11.2千米/秒)高速進入地球大氣層,實施初次氣動減速。下降至預定高度後,返回器向上躍出大氣層,到達最高點後開始滑行下降。之後,返回器再次進入大氣層,實施二次氣動減速。在降至距地面約10公裡高度時,返回器打開降落傘完成最後減速並保持姿態穩定,隨後在預定區域平穩著陸。
  • 嫦娥五號再入大氣層的「太空打水漂」有多難?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劉揚【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劉揚】「打水漂」是一種古老而有意思的遊戲,嫦娥五號返回器就是採用這種類似「打水漂」的形式返回地球的,嫦娥五號的返回是我國打出的第二個「太空水漂」,第一個是在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上實現的
  • 嫦娥五號,等你回家!
    攜帶著珍貴月壤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即將結束太空之旅,在內蒙古中部草原的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而在著陸場萬裡之外的印度洋上,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所屬的遠望3號船已經抵達測控任務海域,正靜待「五姑娘」回家,為其保駕護航。大洋中的遠望3號船。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回家,驚心動魄23天回顧
    嫦娥五號攜月壤回歸地球,意義重大,既是中國探月工程的裡程碑,也是人類在44年後重返月球獲取月球土壤的標誌性節點。嫦娥五號的哪部分最終回歸地球?月壤的重要性到底體現在哪?讓我們一文看盡這驚心動魄的23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回家,驚心動魄23天回顧-虎嗅網
    嫦娥五號攜月壤回歸地球,意義重大,既是中國探月工程的裡程碑,也是人類在44年後重返月球獲取月球土壤的標誌性節點。嫦娥五號的哪部分最終回歸地球?月壤的重要性到底體現在哪?讓我們一文看盡這驚心動魄的23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一起探訪嫦娥五號月球採樣回家之旅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嫦娥五號,歡迎回家!&nbsp&nbsp&nbsp&nbsp自從11月24日搭乘「胖五」開始探月旅程以來,嫦娥五號跨越38萬公裡,闖過多個難關,成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完成了這次意義非凡的太空之旅。&nbsp&nbsp&nbsp&nbsp嫦娥五號回家了,它幹了些啥?返回著陸經歷了什麼?讓我們一起探訪嫦娥五號月球採樣回家之旅。
  • 嫦娥打水漂回家歐洲歡迎,NASA沒祝賀還顯擺阿波羅,酸味太衝
    12月17日,嫦娥五號帶著來自月球的「土特產」回家了。和以前的嫦娥三號、四號飛行器不同,這次是嫦娥五號是返回式,而且是以打水漂的方式,也就是半彈道跳躍式再入,不過這下可讓之前的NASA更不高興了,不僅沒有發文祝賀,還顯擺了一段阿波羅登月的紀錄片,這酸味太衝了,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
  • 嫦娥攬月|「打水漂」回家不易,解決兩隻「攔路虎」決定成敗
    此前,中國已經成功發射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和四號等月球探測器,各自歸宿因為任務要求或飛向遙遠深空或「永遠棲身」月球,不再回到地球母親的懷抱。與幾位「姐姐」遠嫁相比,嫦娥五號則拿到了地球和月球旅行的「往返票」,但回家之路並不是一片坦途,許多挑戰和風險需要克服,尤其是如何「打敗」兩隻「攔路虎」決定了任務的成敗。
  • 嫦娥五號:您的「快遞」到了,來自月球,驚心動魄23天回顧
    可謂是「水陸空聯合」迎接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家。此外,內蒙古四子王旗人民武裝部也派出了140多名民兵和160多人組成的預備隊,為嫦娥五號保駕護航。白雪皚皚,騎兵列隊,場面異常壯觀。高速飛行的探測器在靠近月球時,實施「剎車」制動,目的是讓其相對速度低於月球逃逸速度,從而被月球引力捕獲。11月29日20時23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近月點再次「剎車」,從橢圓環月軌道變為近圓環月軌道。
  • 黎明破曉前,嫦娥五號將這樣回家
    嫦娥五號帶著月壤就要返回地球了。6年前,我國曾發射一顆太空飛行器,驗證嫦娥五號「打水漂」再入返回的關鍵技術,完成了一次低調的重要旅行。今天分享《中國航天報》的一篇舊文,看嫦娥五號將如何——歸來。現在的四子王旗
  • 嫦娥五號用獨創的打水漂技術返回地球,順利「挖土」回家
    嫦娥五號的返回艙是從月球返回的,這裡頭門道很多,它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減速。通常它的飛行速度都會在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11km/s。桑格爾的這一想法得到了女物理學家的支持,他們發現,只要速度快到一定程度,角度也合適的話,飛行器不僅僅是滑行,而是打水漂彈到太空,在掉落到大氣層後,再彈回太空,這一理論被稱為桑格爾彈道。桑格爾將這種方法寫進了論文,只可惜,當時的元首並未在意,於是桑格爾開始為法國服務。
  • 嫦娥回家,土特產怎麼處理
    返回器凌晨著陸,「接力跑」完成衝刺一棒如果說嫦娥五號的地月之旅是一場接力跑,那降落回收便是最後衝刺一棒。在到達地球5000公裡之外時,嫦娥五號軌道器與返回器分離,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獨自踏上回家路。嫦娥五號返回器採用了俗稱「打水漂」的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方式,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選擇這種方式呢?嫦娥五號要安全順利返回地球,速度和溫度是兩大關鍵因素。返回器從月球飛回的速度接近每秒11.2公裡的第二宇宙速度,而此前從近地軌道返回的神舟飛船等太空飛行器速度接近每秒7.9公裡的第一宇宙速度。
  • 嫦娥回家,土特產怎麼處理?
    返回器凌晨著陸,「接力跑」完成衝刺一棒 如果說嫦娥五號的地月之旅是一場接力跑,那降落回收便是最後衝刺一棒。在到達地球5000公裡之外時,嫦娥五號軌道器與返回器分離,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獨自踏上回家路。
  • 嫦娥五號攜土特產回家
    返回器凌晨著陸,「接力跑」完成衝刺一棒 如果說嫦娥五號的地月之旅是一場接力跑,那降落回收便是最後衝刺一棒。在到達地球5000公裡之外時,嫦娥五號軌道器與返回器分離,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獨自踏上回家路。
  • 嫦娥五號:您的「快遞」到了!來自月球,驚心動魄23天回顧
    嫦娥五號攜月壤回歸地球,意義重大,既是中國探月工程的裡程碑,也是人類在44年後重返月球獲取月球土壤的標誌性節點。嫦娥五號的哪部分最終回歸地球?月壤的重要性到底體現在哪?讓我們一文看盡這驚心動魄的23天到底發生了什麼。01 .
  • 守望「嫦娥」探月歸: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見證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
    而從11月24日躍入天穹的那一刻起,「回家」,就是嫦娥五號的最終目標。「各號注意,我是北京。探測器狀態正常,後續按計劃實施軌道分離控制。」北京總調度劉建剛的聲音響徹整個指控大廳,也沿著電波傳遞到各點號。中國航天所構築的地面測控鏈自西向東橫跨大陸。此時,許多航天測控人正堅守各自崗位,凝視「嫦娥」的身影。
  • 護送嫦娥五號「回家」 遠望3號船抵達任務海域準備就緒
    中新社北京12月16日電 (郭超凱 高超 亓創)記者16日從中國衛星(600118,股吧)海上測控部獲悉,攜帶月球樣品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即將結束「太空之旅」,在內蒙古中部草原的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而在著陸場萬裡之外的印度洋上,遠望3號船已經抵達測控任務海域,正靜待嫦娥「五姑娘」回家,為其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