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薇 編輯/史川軒
又一家科技大廠校招擴容。
8月13日,百度啟動2021屆校園招聘,面向海內外2021屆應屆畢業生,官方披露,校招規模較往年大幅增加40%,「廠長」李彥宏下場,參與親自選、親自帶的「管理培訓生」計劃。
百度入場,校招市場又多了幾分熱鬧。最近,科技大廠紛紛擴招,騰訊面向2021年應屆畢業生的秋招,增幅同樣在4成左右;華為校招雖未披露規模,近來200萬年薪的「天才少年」計劃先聲奪人。
科技巨頭這一輪逆勢儲才,意味大不一般。
1
猝不及防的擴招
由於疫情影響,今年大量企業縮減招聘規模,迭加2020年畢業生規模連創新高,高達847萬,有了「最難就業季」的戲說,政府已出臺多項政策,鼓勵靈活就業。
今明兩年,畢業生招聘形勢嚴峻,用人單位普遍卡「人頭指標」,幾成共識。大廠的這輪大規模擴招,似乎有點猝不及防。
此輪擴招,基數大,增量可觀。
百度、華為、騰訊等大廠,本身僱員規模龐大,以培養後備人才為主的「校招」,每年規模也不小。
舉例來說,百度2010年剛達萬人規模時,一次校招就是千人規模,此次全面開放技術、產品、用戶設計、管理支持四大崗位方向,單是4大崗位的職位類別就高達109種,很多職位的名額高達數十人,累加的規模蔚為可觀。
公開披露的數字,騰訊擴招後,總結的校招數量將達到5000人,號稱其歷史最大。
其次,「儲才政策」多樣,人才角逐加劇。
大廠本身薪酬高,吸引力強,起薪就高於普通企業,今年各家推出新招,在頂級人才角逐有加碼態勢。
華為公布了「天才少年」的名單,這個以用頂級挑戰和頂級薪酬去吸引頂尖人才的項目,由總裁任正非親自發起,最高一檔年薪達201萬元,已有4名畢業生獲得,相關故事也廣為流傳,這為即將啟動的校招大大預熱了一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7月底,任正非親自出馬,花了三天走訪4家高校,關鍵詞就是人才。
百度今年的校招也有高招,新推了李彥宏等高管親自選拔、帶教的「管理培訓生」計劃,只要本科以上學歷的學生,不限專業、不限背景,均可報名,為百度引領AI時代儲備年輕管理者。鑑於百度素有不拘一格提拔年輕高管的文化,「20人計劃」的長含金量,應該並不輸於「天才少年」。
百度四大事業群組的一線高管,都會向學生親身分享核心業務板塊和當下趨勢進展,全系高層均參與校招,這種陣仗也不多見。
今年受制於疫情,大量線下招聘活動無法正常開展,為便利學生、擴大候選人才池、提高篩選準確率,大廠們也有很多創新。
比如,騰訊在8月中旬啟動了「空中宣講周」,為國內和海外高校學生講解招聘政策,專門全新推出欄目《鵝廠校招培訓中心》,為學生提供招聘輔導和答疑;百度則除了「全線上」之外,還開設了留學生專場宣講,便於為海外留學生提供回國就業發展的機會。
百度還將AI技術應用到簡歷評估、筆試、崗位匹配等招聘流程,專門搭建了全球首個個性化筆試評測系統,可根據應聘者的簡歷和崗位需求,由AI智能生成千人千面的筆試題;其智能招聘系統能通過全球首創的、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崗匹配算法,幫助初入職場的學生找到匹配的崗位。
這些舉措,不只方便學生,實際也是大廠實力和文化的宣示。
2
新經濟的「暗戰」
從以往歷史看,頭部科技公司歷來是「攬才大戶」,非常樂於招攬畢業生,增強人才儲備,特別是知名的理工類院校。
《21CBR》曾經梳理清華、浙大、上海交大、南京大學4所名校2019屆畢業生的去向,發現科技大廠非常活躍,是高校的前20名僱主榜單中的常客。橫向比對看,在科技行業中,「BAT+華為」又是儲備人才規模最大的,根據4所高校的就業質量報告披露的信息,這四家公司的規模,剛好居於四強。
2021年,科技大廠的逆勢擴招,固然有企業社會責任的擔當,起支撐作用的,依然在其業務吸納能力,他們剛好是中國新經濟的引領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這輪疫情加速了新經濟發展,在線醫療、在線教育、智能家居等新興垂直領域的業務,大踏步發展,特別是政府推動「新基建」浪潮,人工智慧、智能交通、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等新領域加速增長,迎來更多的發展機會,相應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以百度的Apollo業務,「無人駕駛(L4級別)+智能交通+車聯網」的三位一體,趕上這輪新基建,在商業化的速度和規模方面,均超過預期。今年上半年,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頻繁趕各種項目籤約現場,拿下智能交通數十個項目,在全國7個千萬級訂單中獲得了4個,其商業化解決方案「ACE交通引擎」先後在北京、長沙、滄州等十餘城市落地。
騰訊則在第二季度的收入增長達29%,其中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30%。
借勢新基建,人工智慧、雲計算、5G等新經濟領域的成長性非常確定,未來數年會是「大幹快上」的一個時期。科技大廠已紛紛押注,戰略方向確定,人才是第一位的要素。只有足夠的人才「板凳厚度」,才能佔到主動,這也是一場「暗戰」。
百度此次開放了機器學習、晶片設計、量子研究員等61種技術類職位,搜索、人工智慧、智能生活、自動駕駛、直播、視頻等熱門方向及量子、AI晶片等前沿領域,這就是對其自身未來方向的一種回答;騰訊官方已表示,在雲計算、AI、工業雲等領域的崗位招聘上,「會有一定傾斜和支持」;阿里巴巴未披露新的校招計劃,其2019年校招的基礎技術研發崗位,比往年增加30%,並開放量子計算、人工智慧、晶片研等更多高端職位。
可以說,校招所儲備的人才規模,也是業務發展的一個先行指標。
同樣以百度為例,在人們所熟知的移動生態持續發展外,AI業務也進展非常快速。因此,需要相應的團隊,來交付龐大的業務增量,新增的畢業生,剛好是未來幾年的生力軍。
因此,科技巨頭的這波校招,也不妨看做是企業自身增長潛力的信心測試,而他們能否搶到最頂級的人才,也將決定其在未來中國新經濟領域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