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愛智慧城市,但智慧城市究竟什麼模樣?沒人說得清楚。我們在點滴摸索中,得以窺見其冰山一角,然而,真實的智慧城市,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從全球範圍來看,城市經濟越發達,其智能化水平也更高。在中國,北上廣深杭等城市智慧程度位列前茅,經濟發展滋養了科技創新的土壤,反過來,科技進步也在反哺著每一座城市。科技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最大驅動力,隨著世界科技重心逐漸東移,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優勢也開始顯現出來,群雄逐鹿,大放異彩。
「智慧大腦」是智慧城市的命門,而基礎設施的感知就如同智慧城市的「神經末梢」,二者聯動協調,才能建成真正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切忌一擁而上,必須有強力的經濟支撐、過硬的技術和創新實力,才能保障智慧城市達到利國利民的效果。
「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兩千多年前亞里斯多德一語點破了城市的奧義。時代流轉,人類建設美好城市的願望卻始終不變,全球城市化車輪滾滾向前。根據聯合國發布的《世界城鎮化展望》顯示,預計到2050年,全世界將近70%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隨之而來的城市人口大爆炸、資源短缺、管理失衡等問題,對城市本身構成了莫大的威脅和挑戰,唯一出路指向了智慧城市。
近年來,智慧城市建設已被多個國家列入發展戰略規劃,包括新加坡的「智慧國」、歐盟的「i2010 戰略」、德國柏林的「2020年電動汽車行動計劃」、巴西的「智慧城市管理系統」、韓國的「U-Korea」、日本的「e-Japan」以及中國的「新型智慧城市」等等。可見,全球新一輪城市競爭的號角早已吹響,而勝負的關鍵就掌握在城市「智慧大腦」的科技含金量。這是一塊巨大的蛋糕,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根據IBM關於智慧城市的定義,主要包含六大核心系統:人、政務、交通、通訊、水和能源。以交通為例,在智慧城市框架裡,智慧交通是一個巨大的場景,其中又細分為無人駕駛、車聯網、智慧停車等垂直場場景。隨著技術的滲透,各個場景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龐大的智慧交通體系也在逐一完善。
「智慧大腦」必須能夠獨立思考、分析、判斷,代替人類進行最複雜瑣碎的數據計算,並輸出最優結果,這目前在智慧停車領域就得到了良好的體現。智慧停車依託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繪製城市停車泊位「一張圖」,打通停車信息資源數據壁壘,構建省級、市級停車信息雲平臺,全面介入並整合停車實時信息,提高停車效率,促進產業發展。可以說,智慧停車雲平臺就是一個會思考的「大腦」,有望徹底城市停車難這一世紀難題,也讓城市變得更宜居、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