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率低、診療待規範、患者就診需求未滿足 |
專家指出,心身醫學發展任重道遠 |
論壇現場(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供圖)
「心身醫學必須『前移』,在社區全科醫生和綜合醫院各非心理專科醫生中得到更多普及。同時,心身醫學也必須『下移』,儘早地對心身疾病進行預防、識別和篩查以及幹預治療。」8月29日,在中國心身醫學高峰論壇上,大會主席、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蘇州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教授吳愛勤指出,近年來,我國心身醫學普及發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任重道遠。
心身醫學是研究精神和軀體相互關聯的一門學科,它以心身相關障礙為研究對象,強調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中起重要作用的一類疾病。比如,焦慮、抑鬱、失眠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都是心身症狀的表現。
新冠疫情易引起心身綜合反應
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間,醫療管理者對心身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和積極應對,很多心理醫生都在第一時間奔赴抗疫一線。
「在疫情進入常態化後,疫情應激可導致醫護人員出現心身疾病、心身耗竭、創傷後應激障礙等心身綜合反應,非常需要心身關懷。」吳愛勤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心理危機具有強度大、戰線長、持久戰、傷害廣等特點。
相關調查也顯示,一線抗疫醫護工作者不同程度存在睡眠障礙、疲乏、職業倦怠、急躁憤怒、焦慮抑鬱等問題。
吳愛勤表示,新冠疫情應激帶來的應激-心理-神經內分泌免疫功能失調,可導致七大類心身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胃腸道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神經內分泌系統疾病、神經疾病以及炎症反應。
除了心身健康外,應激壓力還對心理狀態、社會適應、家庭關係等產生嚴重影響,嚴重的心理社會壓力甚至可能導致碎心症候群最終發生猝死。
而面對疫情應激,公眾最容易出現三類情緒障礙是:針對威脅的焦慮驚恐,針對挫折阻擾的憤怒,以及針對失去的抑鬱情緒。「醫務工作者要能早期識別,從而儘早有效幹預。」吳愛勤直言。
「但目前,臨床上仍有大量的心身相關障礙患者就診於綜合醫院非心理專科,未能得到合理診治。」《中華內科雜誌》編輯部主任侯鑑君直言。
重視中醫藥的治療
早在1月26日,心身醫學分會就發出了「抗疫抗壓、助人助心、弘揚人文、心身同治」的倡議,也號召大量心理科醫生加入一線抗疫隊伍。
與會專家表示,通過心身同治的整合治療模式,包括溝通技巧、建立治療聯盟、人文關懷、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等,可提高心理免疫防禦力,有效應對疫情應激。
中醫對心身醫學的認識遠遠早於西醫,心身醫學不僅在理論基礎方面與中醫學「天人一體觀」「形神一體觀」「整體觀」等思想異曲同工,在臨床診療方面也與中醫學「剛柔體質」「心身同治」等辨證思想不謀而合。
中醫在心身相關障礙的治療強調遵循心身同治的原則,其中,中醫藥、中西醫結合治療是心身同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過去幾年中取得了不錯效果。
比如,烏靈膠囊以其對心身疾病的確切療效已經進入26個指南共識或臨床路徑,包括疫情期間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激心身健康援助手冊》《疫情應激的焦慮抑鬱狀態中醫心身治療專家指導意見》等。
並且,就在今年6月,《烏靈膠囊在心身相關障礙中的臨床應用專家共識》正式發布。對此,心身醫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教授袁勇貴表示,該共識將為改變綜合醫院醫生心身障礙識別率不足15%的窘境,提升綜合醫院臨床科室和基層社區醫務工作者的常見心身相關障礙的診療水平有重要作用。
與會專家最後指出,心身相關障礙在我國擁有較高的發病率,而當前臨床醫生和公眾對其的認識以及臨床診治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未來,仍需包括廣大臨床醫生等社會各方努力,助力心身同治理念更深入人心。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