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5mAh/g!新型銅基負極助力高比能鋰離子電池

2020-12-14 新能源Leader

隨著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不斷提升,傳統的石墨材料已經遠遠無法滿足高比能電池的設計,為了解決石墨負極材料容量偏低的問題,人們開發出了多種高容量的負極材料,例如矽基材料、錫基材料等,這些材料的容量普遍在1000mAh/g以上,極大的提升了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

除了上述的高容量負極材料外,金屬氫氧化物由於較高容量的特性,在近年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近日,韓國東國大學的Akbar I. Inamdar(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和Hyungsang Kim(通訊作者)等人通過化學腐蝕的方式直接在銅箔生成了一層Cu(OH)2納米棒,以該材料作為負極時,在0.1A/g的電流密度下可以獲得2145mAh/g的首次放電容量,並表現出了良好的倍率性能

相比於金屬氧化物,金屬氫氧化物通常能夠提供更高的容量,因此近年來金屬氫氧化物的研究得到了較多的關注。Cu(OH)2納米棒的合成方法如下圖所示,首先採用去離子水配置2.5M NaOH和0.125M (NH4)2S2O8的混合溶液,銅箔在乙醇中清洗乾淨後放入到該混合溶液處理20min,在該過程中發生的反應如下式所示,經過20min的腐蝕,Cu箔表面生成了大量的Cu(OH)2納米棒,隨後銅箔經過乙醇和去離子水清洗後進行常溫乾燥。

下圖a為處理後的Cu箔的XRD圖譜,從圖中能夠看到銅箔中主要存在Cu(OH)2和Cu兩種晶相。這一結果進一步被下圖b、c、d中所示的拉曼光譜數據所證實。比表面測試發現該材料的比表面積達到了6.661m2/g,平均孔尺寸為92.71nm。為了分析Cu箔表面的化學狀態,作者進行了XPS分析,Cu 2p圖譜中在933.07eV和934.64eV存在兩個特徵峰,分別對應CuO和Cu(OH)2,從O 1s圖譜中我們也進一步確認了這兩種物質的存在。

下圖為Cu箔表面的高解析度SEM圖片,從圖中能夠看到Cu箔表面隨機生長了大量的Cu(OH)2納米棒,這些納米棒的長度在10um左右,由於這些納米棒本身具有多孔的特性,並且納米棒的底端直接與Cu箔相連,因此賦予了Cu(OH)2納米棒快速充放電的能力。

下圖a為Cu(OH)2納米棒的循環伏安曲線,從下圖可以看到Cu(OH)2納米棒的首次充放電曲線與後續的兩次充放電曲線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這可能是由於極化和生成SEI造成的。在還原掃描的過程中第一個還原峰出現在0.75V附近,對應的是Cu(OH)2的分解,其餘的兩個還原峰分別出現在0.46V和0.31V、,對應的是電解液的分解,在氧化掃描的過程中氧化峰出現在0.77V、1.36V、1.97V,對應的是Cu再次被氧化成為Cu2O,最終氧化為CuO,整個充放電過程中的電化學反應如下式所示。

下圖b為Cu(OH)2納米棒的充放電曲線(電壓範圍為0.005-3.0V),從圖中能夠注意到在放電的過程中在1.57V、1.26V和0.9V附近出現了電壓平臺,其中在1.57V附近對應的為Cu(OH)2不可逆的分解為CuO(如下式2所示),1.26V電壓平臺對應的為CuO分解為Cu2O,0.9V附近的電壓平臺對應的則為Cu2O進一步分解為Cu。Cu(OH)2納米棒首次放電比容量達到2145mAh/g,但是在第二圈循環中放電容量就下降到了1569mAh/g,並最終穩定在了1472mAh/g。但是在隨後的循環中充放電曲線則幾乎重合,這表明電極良好的可逆性和界面穩定性。但是我們也注意到在後續的循環過程中,電池的充電容量總是高於放電容量,電池的庫倫效率也降低到了70%,作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材料的結構變化,以及銅箔集流體在循環過程中的氧化等原因。

下圖c為Cu(OH)2納米棒的倍率性能測試結果,從圖中可以看到在0.1A/g的電流密度下材料的容量最終穩定在了1490mAh/g,在0.2A/g的電流密度下材料的容量為1178mAh/g,在1A/g的大電流密度下材料的容量仍然可以達到800mAh/g左右,表現出了非常優異的倍率性能。

下圖為Cu(OH)2納米棒材料在循環前後的交流阻抗圖譜,作者根據下圖b中所示的等效電路對交流阻抗數據進行了擬合,擬合結果顯示循環前Cu(OH)2納米棒的電荷交換阻抗為56.75Ω,而循環後電荷交換阻抗降低到了21.05Ω,這可能是由於反覆的循環過程中Cu(OH)2納米棒發生了顯著的結構變化。

為了分析Cu(OH)2納米棒儲鋰機理,作者採用XRD工具對循環後Cu(OH)2納米棒進行了分析,從圖中能夠看到在循環後Cu(OH)2晶相完全消失,出現了Cu2O和Cu的晶相,這表明Cu(OH)2在充電的過程中發生了分解,生成了新的產物。

下圖b和c為Cu(OH)2納米棒在充放電後的表面形貌,從圖中能夠看到在充電狀態下Cu(OH)2納米棒發生了顯著的體積膨脹和團聚,表面狀態非常粗糙。在放電狀態下,Cu(OH)2納米棒體積收縮,但是仍然存在由於體積膨脹產生的結構破壞,結構破壞造成了部分活性物質無法參與到充放電反應,從而造成了容量損失。

Akbar I. Inamdar通過對銅箔進行簡單的腐蝕處理,在銅箔表面直接生長出了Cu(OH)2納米棒,由於Cu(OH)2納米棒直接與銅箔連結,因此賦予了材料良好的電性能,在首次放電中材料的比容量達到2145mAh/g,在後續的循環中逐漸穩定在了1472mAh/g,在倍率性能測試中該材料也表現出了優異的倍率性能。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Macroporous Cu(OH)2 nanorod network fabricated directly on Cu foil as binder-fre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 with ultrahigh capacity,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829 (2020) 154593, Akbar I. Inamdar, Harish S. Chavan , Abu Talha Aqueel Ahmed , Yongcheol Jo , Sangeun Cho , Jongmin Kim , Sambhaji M. Pawar , Hyungsang Kim , Hyunsik Im

文/憑欄眺

相關焦點

  •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的研究進展
    研究表明, 亞穩態矽鋰合金及矽與電解液發生化學反應, 造成鋰離子的消耗, 增加了鋰離子的擴散距離, 阻礙鋰離子的順利脫嵌, 最終造成矽基負極材料容量的損耗。 為此過去20年提出了多種技術解決手段, 目前商業化複合材料的可逆容量在450mAh/g以下的碳包覆氧化亞矽、碳包覆納米矽碳複合材料在循環性、倍率特性方面基本能滿足應用要求, 已開始小批量進入電動工具等市場。但450mAh/g以上的矽基負極材料應用還有很多技術挑戰。
  •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研究進展
    由幾種負極材料的性能對比見圖1,要滿足高能量密度鋰離子二次電池的需求,高容量低成本低電壓平臺的矽基材料是具有極大的潛力。 為此過去20年提出了多種技術解決手段, 目前商業化複合材料的可逆容量在450mAh/g以下的碳包覆氧化亞矽、碳包覆納米矽碳複合材料在循環性、倍率特性方面基本能滿足應用要求, 已開始小批量進入電動工具等市場。但450mAh/g以上的矽基負極材料應用還有很多技術挑戰。
  • 周豪慎:去溶劑化鋰離子組成的新型液態電解液助力高比能鋰金屬電池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來自專輯Cell Press論文速遞物質科學Physical science近日,周豪慎教授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基於去由去溶劑化鋰離子組成的電解液,用於高比能鋰金屬電池
  • 500Wh/kg高比能金屬鋰電池負極設計
    500Wh/kg高比能金屬鋰電池負極設計自1991年索尼首次將鋰離子電池商業化以來,碳基負極就成為了主流的負極材料,充放電的過程中Li嵌入到石墨碳層之間,從而避免了生成金屬鋰單質,大大提高了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
  • 高比能長壽命鋰離子電池的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導讀本文採用先進的經過包覆處理的高密度NCA材料,並通過對電極面密度、隔膜、電解液等設計參數的優化設計,電池結構密封性的優化,提高電池性能,製備了18650型高比能長壽命鋰離子電池。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高比能液流電池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水系電解液的電化學窗口較窄(1.23 V),導致該類型電池的工作電壓一般比較低;且水系電池對電極材料的選擇較為嚴苛,穩定性和比容量均需大幅提升。低工作電壓、低能量密度等瓶頸使得水系電池的規模應用面臨巨大挑戰。
  • 石墨烯材料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
    隨著電子資訊時代的發展,鋰離子電池逐漸在二次電池開發應用領域成為人們關注和研究的主要對象。在對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研究過程中,一些碳元素的同素異形體及混合物可以作為導電性能優良的穩定材料,常被用於開發新型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究。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
    正極溶出的金屬離子經由電解液擴散至負極,在負極表面還原沉積,單質的金屬沉積物催化電解液的分解,從而使負極阻抗顯著增加,最終導致電池容量的衰減。通過添加高溫添加劑或者新型鋰鹽提高SEI膜的穩定性可以延長負極材料的使用壽命,進而實現性能的提升。 有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石墨材料儲存性能也不盡相同,人造石墨在高溫下的存儲性能優於天然石墨。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和應對方法
    1.1 負極/電解液界面變化對於鋰離子電池,電極/電解液界面的變化被公認為是引起其負極衰減的主要原因之一。鋰電池在初次充電過程中,電解液在負極表面還原,形成一層穩定的具有保護作用的鈍化膜(簡稱SEI膜)。鋰離子電池在其後的存儲及使用過程中,負極/電解液界面可能會發生變化導致其性能的衰減。
  • 下一代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納米氧化鎢基材料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雖然目前主要使用石墨作為商業化鋰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但是,納米氧化鎢基材料已經躋身成為下一代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領域研究的熱點。寧德時代主營業務包含動力鋰離子電池、儲能鋰離子電池等,並通過參股方式布局鎳礦、鋰礦資源,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形成一體化產業鏈。要說,動力電池也真不愧是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心臟」——在整車成本中佔三至四成的比例。所以,也難怪動力電池是潛在市場達到數千億元的新興產業。
  • 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差的原因主要方面,負極材料低溫特性的研究及...
    為此,亟需開發出功率密度高、低溫放電性能優異的新型鋰離子啟動電池。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受電解液和正負極材料影響。開發低溫鋰離子啟動電池,首先要從電解液和正、負極材料改性入手,以提升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放電容量、功率密度、循環壽命等性能。 鋰電池低溫性能主要與電解液的低溫導電能力、鋰離子在活性電極材料中的擴散能力、電極界面性質有關。
  • 技術|SnO2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究進展
    鋰離子電池具有比能量高、循環壽命長、無記憶效應、工作溫度範圍寬、環境友好等諸多優點[1],已成功地成為可攜式電子設備的主要動力源。同樣在載運工具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和研究價值。負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核心材料之一[2-3],負極材料的優化對提高鋰離子電池的總體性能有著較大作用。SnO2由於具有較高的理論容量,儲量豐富,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負極材料之一。
  • 【復材資訊】碳納米管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
    碳納米管的應用也是十分廣泛,包括電子領域(電晶體、傳感器等)、生物醫療領域、航空航天(研究用太空飛行器鏡片、複合材料增強體、功能材料)、軍事領域(生化防護服和地雷、爆炸物探測器)、能源領域(超級電容器、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熱光伏設備)以及雷射器等。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碳納米管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
  • 利用矽負極解決方案 可將鋰離子電池容量增加十倍
    在鋰離子電池中,矽被認為是最有望替代石墨的負極材料。據最新報導,美國紐奧良初創公司Advano近日研發出含矽納米顆粒的碳基體,可應用於不同濃度的石墨負極。濃度越高,存儲容量越大。為了增加電池容量,生產商可以在負極中加入不同數量的矽納米顆粒。該矽碳基體有效解決了充電過程中,傳統矽負極膨脹破壞電池內部結構電的棘手問題。
  • 後鋰離子電池時代電解液應該如何設計
    隨著鋰離子電池能量的密度的不斷提升,傳統的石墨負極已經無法滿足新一代高比能鋰離子電池的設計需求,因此人們將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了具有高容量特性的金屬鋰負極。金屬鋰負極的理論比能量為3860mAh/g,電位僅為-3.04V(vs標準氫電極),是一種理想的負極材料,但是金屬鋰負極在反覆的充放電過程中會產生枝晶生長等問題,長期以來制約了金屬鋰負極的應用。
  • 高比能高倍率準固態鈉離子微型電池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吳忠帥研究員團隊與包信和院士團隊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餘彥教授團隊合作,開發出具有高比能、高倍率的準固態鈉離子微型電池,並揭示了鈉離子多方向傳輸機制。 近年來,無線傳感器、植入式醫療設備、可穿戴電子器件等微電子和微系統發展迅速,高性能的微型電池開發需求迫切。鋰離子微型電池是目前最流行的微型電源,但是存在鋰資源稀缺、成本升高等問題。相對於金屬鋰,鈉資源豐富、成本低廉,與鋰的電化學性能相似,因此發展鈉離子微型電池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鋰離子電池負極失效機理模型
    鋰離子電池在循環過程中存在電解液持續在負極表面分解、負極析鋰、產氣等一系列的界面副反應,從而導致電池的容量的持續衰降,構建一個準確的負極失效模型對於精確預測鋰離子電池失效機理具有重要的意義。近日,艾姆斯研究中心的Abhishek Sarkar(第一作者)和Ikenna C.
  • 矽納米材料——助力鋰電池矽碳負極產業化
    導讀:在石墨材料中加入矽以提升電池能量密度,成為業界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鋰離子電池因為具有安全性能好、比能量大、自放電小等優點,在現代電子產品中廣泛使用。小到智能手錶,大到電動汽車,處處可見鋰離子電池的蹤影。
  • 新型高倍率鎂離子電池或比鋰離子電池更具發展潛力
    新型高倍率鎂離子電池或比鋰離子電池更具發展潛力。隨著新能源特別是電動車行業的火爆,加上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不斷地可以看到某款新材料電池研製成功,某種新材料被應用等等的消息。新型高倍率鎂離子電池或比鋰離子電池更具發展潛力當今,鋰離子電池在可攜式電子設備、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及航空航天等領域得到極其廣泛的運用,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鋰元素的有限儲備與人們對鋰離子電池的深入開發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極大地限制了鋰離子電池的發展。
  • 高比能水系鎂離子雜化全電池設計,實現穩定的高電壓操作
    地殼中鎂資源豐富,如用以構建水系鎂離子電池,可潛在解決儲能技術面臨的安全和成本雙重問題。通常水系鎂離子電池主要由嵌入型正極(如錳氧化物等)、負極(如FeVO4等)及常規水系電解液構成,大多只能在2 V以下穩定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