澆築、搭建、焊接……近日,在位於平泉街道協議村的簡陽市鄉約農機專業合作社,記者見到工人們正在加緊建設機械化育秧連棟大棚。
該專合社負責人李宗信告訴記者,這是簡陽市蔬菜機械化育苗試驗示範項目,建成投用後,日產量將由現在的300盆增加到500盆,人工成本年均將節省約30萬元。
解決誰來種 嘗試蔬菜生產的機械化
蔬菜生產在我市農業種植業生產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20年,簡陽市實現蔬菜種植面積20.5萬畝,總產43萬噸,總產值7.93億元。目前蔬菜生產幾乎全部依靠人工作業而完成,勞動強度大、勞務成本高、勞動效率低,制約了蔬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和糧食誰來種面臨的問題差不多,蔬菜也面臨著誰來種的問題。請人種植蔬菜越來越難,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我們通過參加學習,嘗試蔬菜生產的機械化。」李宗信說。
走進一個大棚,幾名專合社的工人正在利用播種器播種櫻桃蘿蔔種子。伴隨著機器的開關聲,在一拉一提之間,時長不超過2秒就完成了36杯櫻桃蘿蔔的播種。李宗信介紹道:「過去播種36杯種子,熟練工人需要約2分鐘,現在用播種器快多了。這還不能算全自動,只能算半自動,只是我們的嘗試而已,但這增添了我們蔬菜生產機械化的信心。」
目前,專合社擁有各類農機和配套農機具共計10餘臺(套),溫室大棚100畝,培育中藥材,生菜、萵筍等蔬菜商品苗,提供給周邊蔬菜種植戶;栽培各種葉類蔬菜和果菜蔬菜盆栽(又名活體蔬菜)直接銷售至酒店餐廳等,日銷售量達300盆(18杯一盆)。
破題發展難 建蔬菜工廠化育苗基地
近年來,簡陽市開展了一些蔬菜機械化生產技術試驗示範工作,但在機械化移栽這一環節尚未突破。要實現蔬菜的機械化移栽,就需要採用穴盤苗,穴盤苗移栽也是增產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全市沒有標準的工廠化機械化育苗基地,所需要的穴盤苗需要到成都其他區(市)縣購買,耽誤了時間、增加了成本,同時操作麻煩,影響商品苗質量。
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突破目前蔬菜機械化生產技術關鍵環節,促進蔬菜產業的發展,在簡陽市農業農村局農機推广部門的指導下,該專合社實施了簡陽市蔬菜機械化育苗試驗示範項目,建6畝地的蔬菜工廠化育苗基地,機械化育秧連棟大棚只是該項目中的一項,預計1個月後建成投用。同時,基地還將配置蔬菜育苗流水生產線、AGV物流裝卸車、基質粉碎裝置、動力噴霧機、箱式催芽設施裝備等「黑科技」設施設備,真正實現機械化。
據簡陽市農業農村局農機推广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簡陽市蔬菜機械化育苗試驗示範項目的實施不僅將填補簡陽市蔬菜工廠化育苗的空白,機械化育苗基地生產的穴盤苗,除供應本市蔬菜種植大戶外,還可以輻射至資陽,產生經濟效益約500萬元,進一步提升蔬菜生產機械化生產水平,促進蔬菜規模化種植的發展。(文/曹禮芹)
來源:簡陽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