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研發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求,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和融合創新。」在近日舉行的「人工智慧與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上,與會專家暢談新基建理念下,人工智慧(AI)帶來的無限可能,及其對於城市可持續發展所起的變革與催化作用。
城市大腦、智能製造、智慧交通——論壇上展示的AI在城市發展新場景中的應用案例,把人們帶入到一個個AI與城市融合所形成的「魔幻又真實」世界,顯示了AI已經深度滲透到城市發展和治理的方方面面。
「人工智慧對於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支撐,還應體現在人工智慧在城市未來規劃的作用方面。」同濟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在論壇上表示,人工智慧可以大規模提升城市的治理能力,而其在「預測與規劃未來」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AI逐步滲入城市發展和治理
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實現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到智慧化的轉變,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這是當下眾多城市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且前景廣闊。
在西安,正大力發展智能製造,聚力先進位造業強市,在工序自動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產品智能優化方面,實現人工智慧嵌入全過程,以提升產業水平。「政府也借力人工智慧,提升產業服務等公共服務水平,形成了『陝谷模式』。」西安市副市長馬鮮萍說。
AI賦能智慧交通的案例來自滴滴出行。「我們跟首都機場交警大隊合作,優化首都機場智慧紅綠燈的開關時間。」滴滴出行公司首席技術官張博介紹,「這個案例的底層邏輯很簡單,就是試圖根據馬路上的車流動態調整紅綠燈開關,而馬路上可以不用再安裝任何硬體,依賴滴滴後臺的數據就可以實時知道每一個方向的車流量。」
杭州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始終走在全國前列。「人工智慧賦能城市治理,我們正在打造杭州數字經濟第一城。」杭州市副市長柯吉欣介紹,杭州的「城市大腦」是數字賦能城市治理主要手段,形成了「一腦治全城、兩端同賦能」的格局。
「城市大腦數據接口9606個,日均協同600多萬次,日均協同數據1.2億條,總共已經協調了1500多億條。」柯吉欣表示,杭州「城市大腦」還利用區塊鏈相關技術,讓整個過程全程可以追溯、不可篡改,安全方面做到全覆蓋、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管理。
「當前,人工智慧技術不僅塑造了我們的溝通方式,甚至也影響了我們的交通、出行等多種生活方式,成為我們生活互動的一個基本部分。」阿聯聯邦政府人工智慧部部長安瑪爾·奧拉馬在論壇上表示,人工智慧可被視為是人們消費行為的驅動力,同時也是人們與周圍環境互動的主要驅動力。「我堅信,人工智慧的未來和城市生活的未來會攜手並進。」
城市未來規劃期待更多AI支撐
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顯然不光要解決眼前的問題,更多地是要解決未來的預測和規劃問題。
劍橋大學未來智能研究中心研究員丹尼特·加爾指出,城市可持續發展,其實也是人工智慧的可持續發展。利用信息技術及其他手段來提高生活質量、城市運行和服務的效率及競爭力,僅僅是一方面。
「人工智慧應用於城市發展,更重要的是它將描繪一個美好的城市發展願景。例如人工智慧幫助我們規劃和設計未來城市,人工智慧幫助我們應對未來氣候變化。」丹尼特·加爾說。
吳志強在設計寧波市的國際會展中心時,就貫徹了這樣的理念。「在做國際會展中心的時候,我們把兩個重要選址項目進行人工智慧模擬,並推測了到2035年時兩個不同選址的發展情況。通過人工智慧模擬,我們看到一個選址適合以居住為主,一個適合以商業服務為主。」
這樣的模擬預測,為寧波國際會展中心最後的選址敲定奠定了基礎。「人工智慧正在超越我們規劃師的能力,這種影響實際上超出了個人過去傳統的規劃模式。」吳志強說,從人工智慧模擬選址的案例,可以進一步推演到產業預測、綠色發展預測等多個方面。
在安瑪爾·奧拉馬看來,人工智慧不僅是一種短期內可以帶給人們服務的技術,也是一種能給人們帶來很多機遇的技術。「我確定人工智慧可以加強政府服務,並且使它能夠為個人量身訂做,人工智慧可以主動告訴我們城市未來需要什麼;它還可以幫助政府作出更好的決策,進行城市的規劃和資本配置。」
強化從底層到數據的全鏈條創新
百度公司首席技術官王海峰在論壇上表示,信息基礎設施,不管是人工智慧還是相關的雲計算、區塊鏈、5G、物聯網等,「這一整套基礎設施,一定會加快整個產業智能化的進程,也會加快城市智能化的進程。」
但杭州在發展「城市大腦」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部門之間數據孤島問題。「部門和部門之間的數據孤島是非常嚴重的,所以我們邀請29個政府部門、50多家相關企業全部參與城市大腦裡面,成立了30多個工作專班,且全是一把手領導專班推進。」柯吉欣說。
打通數據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第一步。「我們每天都被越來越多的數據所淹沒,而數據的價值在於數據的提煉,把它轉化為可操作的決策。」英國艾倫·圖靈研究所圖靈院士丹尼爾·貝爾表示,人工智慧在城市數據處理中的潛力尚未很好發揮,需要進一步促進人工智慧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融合創新。
數據需要依靠「眼睛」等去收集。「眼睛是人的重要感知器官,城市大腦的『眼睛』就是眾多收集信息數據的傳感設備。」曠視科技公司首席技術官唐文斌表示,隨著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不斷深入,城市大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迭代演進,讓城市的『眼睛』也不斷迭代,以適應能夠收集不同數據的需求。
而華為昇騰計算業務總裁許映童則呼籲人們關注人工智慧發展的底層技術。「城市大腦需要人工智慧技術的支撐,而整個人工智慧涉及的技術領域非常多,包括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許映童表示,我國在技術層和應用層已有大量的頭部企業,但在基礎層,特別是人工智慧的底層框架,包括晶片、硬體等,中國的技術體系市場佔有率不到5%。
「包括城市大腦等,人工智慧未來在應用和技術層發展得越繁榮,就越需要我們的『根』越穩固。」許映童說。
【來源:韶山高新區科技雙創服務平臺】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