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基建:城市可持續發展新引擎

2020-09-23 晨湘潭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研發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求,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和融合創新。」在近日舉行的「人工智慧與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上,與會專家暢談新基建理念下,人工智慧(AI)帶來的無限可能,及其對於城市可持續發展所起的變革與催化作用。

城市大腦、智能製造、智慧交通——論壇上展示的AI在城市發展新場景中的應用案例,把人們帶入到一個個AI與城市融合所形成的「魔幻又真實」世界,顯示了AI已經深度滲透到城市發展和治理的方方面面。

「人工智慧對於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支撐,還應體現在人工智慧在城市未來規劃的作用方面。」同濟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在論壇上表示,人工智慧可以大規模提升城市的治理能力,而其在「預測與規劃未來」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AI逐步滲入城市發展和治理

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實現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到智慧化的轉變,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這是當下眾多城市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且前景廣闊。

在西安,正大力發展智能製造,聚力先進位造業強市,在工序自動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產品智能優化方面,實現人工智慧嵌入全過程,以提升產業水平。「政府也借力人工智慧,提升產業服務等公共服務水平,形成了『陝谷模式』。」西安市副市長馬鮮萍說。

AI賦能智慧交通的案例來自滴滴出行。「我們跟首都機場交警大隊合作,優化首都機場智慧紅綠燈的開關時間。」滴滴出行公司首席技術官張博介紹,「這個案例的底層邏輯很簡單,就是試圖根據馬路上的車流動態調整紅綠燈開關,而馬路上可以不用再安裝任何硬體,依賴滴滴後臺的數據就可以實時知道每一個方向的車流量。」

杭州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始終走在全國前列。「人工智慧賦能城市治理,我們正在打造杭州數字經濟第一城。」杭州市副市長柯吉欣介紹,杭州的「城市大腦」是數字賦能城市治理主要手段,形成了「一腦治全城、兩端同賦能」的格局。

「城市大腦數據接口9606個,日均協同600多萬次,日均協同數據1.2億條,總共已經協調了1500多億條。」柯吉欣表示,杭州「城市大腦」還利用區塊鏈相關技術,讓整個過程全程可以追溯、不可篡改,安全方面做到全覆蓋、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管理。

「當前,人工智慧技術不僅塑造了我們的溝通方式,甚至也影響了我們的交通、出行等多種生活方式,成為我們生活互動的一個基本部分。」阿聯聯邦政府人工智慧部部長安瑪爾·奧拉馬在論壇上表示,人工智慧可被視為是人們消費行為的驅動力,同時也是人們與周圍環境互動的主要驅動力。「我堅信,人工智慧的未來和城市生活的未來會攜手並進。」

城市未來規劃期待更多AI支撐

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顯然不光要解決眼前的問題,更多地是要解決未來的預測和規劃問題。

劍橋大學未來智能研究中心研究員丹尼特·加爾指出,城市可持續發展,其實也是人工智慧的可持續發展。利用信息技術及其他手段來提高生活質量、城市運行和服務的效率及競爭力,僅僅是一方面。

「人工智慧應用於城市發展,更重要的是它將描繪一個美好的城市發展願景。例如人工智慧幫助我們規劃和設計未來城市,人工智慧幫助我們應對未來氣候變化。」丹尼特·加爾說。

吳志強在設計寧波市的國際會展中心時,就貫徹了這樣的理念。「在做國際會展中心的時候,我們把兩個重要選址項目進行人工智慧模擬,並推測了到2035年時兩個不同選址的發展情況。通過人工智慧模擬,我們看到一個選址適合以居住為主,一個適合以商業服務為主。」

這樣的模擬預測,為寧波國際會展中心最後的選址敲定奠定了基礎。「人工智慧正在超越我們規劃師的能力,這種影響實際上超出了個人過去傳統的規劃模式。」吳志強說,從人工智慧模擬選址的案例,可以進一步推演到產業預測、綠色發展預測等多個方面。

在安瑪爾·奧拉馬看來,人工智慧不僅是一種短期內可以帶給人們服務的技術,也是一種能給人們帶來很多機遇的技術。「我確定人工智慧可以加強政府服務,並且使它能夠為個人量身訂做,人工智慧可以主動告訴我們城市未來需要什麼;它還可以幫助政府作出更好的決策,進行城市的規劃和資本配置。」

強化從底層到數據的全鏈條創新

百度公司首席技術官王海峰在論壇上表示,信息基礎設施,不管是人工智慧還是相關的雲計算、區塊鏈、5G、物聯網等,「這一整套基礎設施,一定會加快整個產業智能化的進程,也會加快城市智能化的進程。」

但杭州在發展「城市大腦」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部門之間數據孤島問題。「部門和部門之間的數據孤島是非常嚴重的,所以我們邀請29個政府部門、50多家相關企業全部參與城市大腦裡面,成立了30多個工作專班,且全是一把手領導專班推進。」柯吉欣說。

打通數據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第一步。「我們每天都被越來越多的數據所淹沒,而數據的價值在於數據的提煉,把它轉化為可操作的決策。」英國艾倫·圖靈研究所圖靈院士丹尼爾·貝爾表示,人工智慧在城市數據處理中的潛力尚未很好發揮,需要進一步促進人工智慧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融合創新。

數據需要依靠「眼睛」等去收集。「眼睛是人的重要感知器官,城市大腦的『眼睛』就是眾多收集信息數據的傳感設備。」曠視科技公司首席技術官唐文斌表示,隨著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不斷深入,城市大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迭代演進,讓城市的『眼睛』也不斷迭代,以適應能夠收集不同數據的需求。

而華為昇騰計算業務總裁許映童則呼籲人們關注人工智慧發展的底層技術。「城市大腦需要人工智慧技術的支撐,而整個人工智慧涉及的技術領域非常多,包括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許映童表示,我國在技術層和應用層已有大量的頭部企業,但在基礎層,特別是人工智慧的底層框架,包括晶片、硬體等,中國的技術體系市場佔有率不到5%。

「包括城市大腦等,人工智慧未來在應用和技術層發展得越繁榮,就越需要我們的『根』越穩固。」許映童說。

【來源:韶山高新區科技雙創服務平臺】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新基建 新引擎│福州:布局創新基建 讓「政產學研」協同發展
    《新基建 新引擎》系列報導,今天帶大家走進創新基建領域。福州新基建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將通過引進「大院大所大實驗室」,布局一批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一批「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形成「多元引領,人才、技術、資本集聚」的創新基礎新生態。
  • 人工智慧AI+大數據推動智慧城市和新基建發展
    人工智慧技術作為人類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對未來世界和社會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為產業持續賦能,加上我國推動新基建的大背景下,人工智慧被納為七大板塊之一,可見重要性,為智慧城市發展提供助力。人工智慧和大數據作為新興技術,兩者之間結合能為智慧城市帶來哪些好處呢?
  • 「新基建」帶來城市發展新契機,華為助力南京邁入城市創新2.0
    這只是江北新區智慧城市的一處特寫。  江北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是中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和先進產業基地。2018年以來,華為與江北新區基於「1+1+N:南京江北新區+華為+生態夥伴」的模式,持續探索智慧新主城建設。
  • 非凡2020丨新基建新引擎
    今天播出:《新基建 新引擎》這裡無人勝有人!臨近新年,位於深圳前海的媽灣碼頭和所有的港口一樣滿負荷忙碌著。但站在港口前沿,無論是岸橋還是拖車,駕駛室裡都空無一人。媽灣港智慧港項目操作負責人 林敏:我們所有的司機這一塊全是後撤到我們的辦公室,從藍領已經變成了白領。
  • AI推動城市治理 2020中關村論壇之人工智慧與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
    人工智慧已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對世界經濟、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產生深刻影響2020中關村論壇人工智慧與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圍繞「人工智慧與城市可持續發展」主題領導致辭主旨報告主持人黃鐵軍 北京大學教授 、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報告題目:人工智慧與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
  • 「新基建」元年,誰在夯實技術基礎設施?丨2020最佳AI新基建年度榜
    2020年是「新基建」元年,從國家層面的支持,到各個領域的企業紛紛投入建設,以5G、物聯網、雲計算、工業網際網路、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浪潮正朝著這個時代奔湧而來。AI巨掣們在經過了疫情的洗禮後愈發堅定,義無反顧投入到了「新基建」的建設中,「新基建」為AI產業化落地注入了新能量。
  • 中國高新技術論壇搶先看:新時代、新技術、新經濟――「新基建」引領發展新浪潮
    該場論壇將會討論的議題主要包括「新基建」引領發展新浪潮,高端對話—新基建、新動能、新引擎,金融業全面開放與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等,屆時將有中外院士、知名經濟學家、科技領軍企業高層等嘉賓出席,參與相關話題的討論。
  • 新基建助力「人工智慧+智能經濟」高水平發展
    自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到2020年年初,黨中央、國務院先後在多次重要會議上對新基建範疇和重要性進行闡釋,並將新基建首次寫入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無不彰顯著新基建對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數字中國的重要引擎作用。
  • 新基建加速自動駕駛 車路協同發展成關鍵引擎
    分析人士指出,在新基建政策的驅動下,中國自動駕駛技術有望快速發展,2020年至2030年將成為自動駕駛發展的「黃金十年「憑藉多年積累的行業優勢、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千方科技有能力構建新基建下的智能交通產業應用示範,有能力培育新基建下的智能交通產業創新發展。」千方科技智能網聯事業部總工安鑫表示,公司當前正處於從「一體兩翼」向「雙驅動-雙引擎」轉型的戰略調整期,新基建政策的出臺,無疑為公司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 加速智能「新基建」推動5G應用及可持續發展
    在5G商用一周年蓬勃發展之際,新浪科技頻道、新浪5G頻道聯手舉辦了《新浪5G Open Day》線上大會,邀請相關院士、知名專家,以及通信、汽車、遊戲、智能製造、安全等科技行業領軍企業高管,共話5G新機遇,展望時代新未來。
  • 新基建的底色,百度AI如何作畫?
    是什麼,決定新基建的底色?2020年5月召開的兩會上,新基建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這也意味著,新基建不只是一次用投資換增長的故事,而是一場漫長的產業革命。歷次工業革命都以新技術誕生為開局,又以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為結果,不同的是,每次工業革命的主導者都不盡相同,新的主體參與者帶來新的方法論,從而延續了技術-經濟的循環往復。新基建也在尋找自己的主要參與者,人工智慧背後的領先企業或是之一。
  • 長沙移動助力智慧城市發展5G新基建跑出加速度
    在長沙「大戰一百天實現雙過半」競賽中,中國移動湖南有限公司長沙分公司(以下簡稱「長沙移動」)生動實踐著「正德厚生 臻於至善」的企業精神,5G新基建跑出加速度,和包支付、雲視訊、雲課堂、和教育、無人駕駛、智能公交、萬物互聯全面助力智慧城市發展……以科技和大數據為長沙騰飛添翼,和800萬長沙人民一起開啟5G時代美好未來。
  • 「智能新時代」新基建 醫療行業發展的新引擎
    涉及5G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領域在內的新基建,對智能健康與醫療的發展有哪些助力?在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智能健康與醫療高峰論壇上,中國電信集團雲計算首席專家江峰以《新基建助力智慧醫療》為題作了主旨發言。江峰表示,依靠新基建的大勢來給醫療行業加上智能化的引擎,可謂是時機相宜。
  • 打造智能時代新引擎,電信5G+天翼雲+AI融合發展
    5G+雲+AI」:數字經濟新時代的引擎》報告;近期,華為也多次表示,5G+雲+AI是新型基礎設施的三要素,已成為智能時代發展的新引擎。2020年初,「新基建」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布局5G、AI、大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新能源汽車、特高壓、高鐵與城市軌道交通七大領域。
  • 「中德大會」分論壇|以「智慧城市」推動「新基建」建設
    思特馬(Sistema)亞洲有限公司執行長謝爾蓋·薩普琴科在致辭中表示,希望加強同中國(濟南)在「智慧城市」和「新基建」方面的技術交流,共同建立俄羅斯—新加坡—中國(濟南)科技成果轉換橋梁,攜手深化合作,實現共贏發展。
  • 華為攜手山東煙臺:「5G+雲+AI」全面優化城市發展引擎
    自2019年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以來,華為助力山東省煙臺市緊跟5G、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新風向,結合自貿區優勢,加快開發以創新驅動為戰略的經濟發展新路徑,不斷推動新基建技術之間的融合化、智慧化和產業化發展,構建民眾、政府、企業、組織、機構均能感知和應用的「全場景智慧」。
  • 謝欽鋒:AI新基建 5G新機遇助力特區開啟發展新徵程
    中國移動華南AI實驗室首席專家謝欽鋒分享了 《AI新基建,5G新機遇助力特區開啟發展新徵程》的主題演講,他表示5G融入百業,數智引領未來,中國移動三大倡議推動信息技術在全球發展中發揮更大效能,共同致力於提供「泛在連接」,夯實全球數位化創新的硬體基礎和軟體環境;共同致力於促進「深度融合」,助力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入生產生活各環節;共同致力於凝聚「集體智慧」,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 新基建 新引擎:推進5G+垂直行業融合應用 夯實高質量發展「數字底座」(一)
    繼續來看系列報導《新基建 新引擎》。5G基站、大數據中心等新網絡、新算力是推動廈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數字底座」。當前,我市正全力推動「新基建」建設,為我市產業數位化轉型及民生服務便利化提供保障。數字經濟時代下,5G網絡相較於4G網絡,能為信息傳輸提供更快速、靈活、可靠的通信管道,因此5G通常被認為是「新基建」的第一環。
  • 華為雲FusionInsight引領「數據新基建」持續發展
    A16Z經過調查相關業內人士得出一個結論:一個統一的現代化的數據基建需要三類架構來實踐三種不同的應用場景。值得一提的是,邏輯集群可將ODS、數據倉庫、數據集市、自助分析等不同業務負載,有機的統一起來,有效隔離、有效共享。高性能:GaussDB(DWS)具備多層級全並行計算引擎。
  • 新基建:山西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燃點」
    ……當前,「新基建」正在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全面戰略轉型的新支點、新引擎。山西如何抓住「新基建」這一機遇,為轉型發展蓄勢賦能?太原市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項目一期主要為政府提供工業經濟運行監測平臺、工業轉型升級項目管理平臺,覆蓋全市1000家重點企業,可實現地方政府對工業經濟的可視化、可預測智能管理,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