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年華》榮獲第20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女主角獎
《花樣年華》榮獲第五十三屆坎城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第六十七屆紐約影評人協會大獎;第二十六屆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外語片獎;第三十七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第二十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女主角獎等。
1962年的香港,報館編輯周慕雲與妻子租住了一間位於上海人聚居地的寓,邂逅了一名與丈夫剛搬進來的美麗少婦蘇麗珍。周慕雲的妻子常常不在家周平時除了忙於應付稿約就是和好友一起流連於聲色場所。
蘇麗珍的丈夫常常要到日本出公差,蘇在一間出口公司當秘書,閒來看看電影、操持家務。兩個家庭的日子過得波瀾不驚。周和蘇因為常與房東在一塊兒打麻將而相識,他們常常一起聊聊天,逛逛街。沒過多久,他們就發現彼此配偶的行為有些怪異:她看見了他有一條與自己先生一樣的領帶,他發現她有個與自己太太一樣的皮包,而且這些都是在香港買不到的。他們終於明白各自 的配偶間有了不同尋常的關係。於是,兩個受傷的人開始接近,周慕雲在酒店裡包了個房間寫武俠小說,蘇麗珍常常去照顧他,他們情投意合,互相愛到了最後,周雲發現自己已深陷在情感的漩渦之中雖然許多事情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但在嚴密的社會道德規範面前,他們沒有越過雷池一步。蘇麗珍的丈夫要回來了,周慕雲決定要走了。他給蘇麗珍打電話,問她是否能與自己同行,電話那邊蘇的沉默讓他心灰意冷,他一個人去了新加坡。當蘇趕到酒店時已經人去樓空了。
多年後周慕雲回到了在香港曾經住過的房子,可是房子已經換了新的主人他不知道蘇麗珍也曾經回來過這裡,也去新加坡找過他。兩個人就這樣遺憾地錯過。最後,這段真誠、純潔而又無奈的感情並沒有轉化成為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它始終是含蓄地、中國式的。斯人已去,物是人非,只留下周慕雲一個人對著窗口,訴說著自己的秘密。
影片解讀
以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為背景,踏著往年情懷的舊夢和麵懷浮世嬪紛的溫馨,由張曼玉與梁朝偉再次合作的影片《花樣年華》含蓄而隱嗨,猶如一場苦樂參半」的夢。故事在時空的闢片中展開,苦澀的記憶,落寞的情懷,如一種知知的痛,透徹人的心骨。片中那內數和懷舊的敘事方式,使《花樣年華》顯示了一種文化遊的魅力。
《花樣年華》總是帶有一種沉迷、綿長的調子,它用一種悠遠的語調講迷看一場古典而純科的愛情,蘊含著神秘和逃避的色彩。
他和她是兩個在社會中產階層而思想處於邊蟓的人,因為不經意地發現彼此的配偶有了不尋常的關係於是兩個同病相憐的人就有了愁緒有了傷,有了共同的為惆悵所填斥的光陰。於是,很多事情不知不覺就未了。他們開始一點一點地,身不由乙她,各懷心事地靠近。
一切本來都可以順理成章,足以走到邊緣,甚至可能曾經越過極展,但這和越過極限的放縱,然後在極限的另一頭迅速墜落然後傷感的人生並不一樣。他們始終不敢也不肯逾越嚴密的社會道德規範欲愛不能、欲說還休,他們之間始終隔著一段距高,這距離不大,但足夠讓細如涓流的情感側看身子飛逝。在愛情的盡頭,在「發乎情而止乎禮」的道德約束下,日子在花樣年華中過去。
影片《花樣年華》所演鐸的不過是段婚外情,但是我們在解讀《花樣年華》的時候,發現對於這部影片來說婚外情其實是王家衛打開這個世界心靈之門的一把鑰匙。在這部影片中,什麼樣的題材似乎已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影片表現出未的個性和人類的內心世界,悄然出沒在每一個人的靈地帶,那種淋漓盡致的惑覺,正是王家衛的得憊之筆,也只有王家衛有這樣的表現功底。正因為這樣的處理使得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已經不是在討論婚外情的問題,而是在討論人的靈魂的問題。
《花樣年華》最能世紀60年代香港的特盾就是女人們身上的旗袍而尤以張受玉的旗袍為最。如果說留聲機是記錄聲音和回憶的話,王家衛的留聲機除過這兩個功能之外,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記錄情感。舊上海古老的歌聲總是在影片最關健的時候響起而它往收了主人公的語言。但卻恰如其分。和旗袍、周的歌聲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影片中的街燈。王家衛不止一次地用燈光來作為背景,在半昏半暗之中,在半夢半醒之間,感情在無聲地開始,莫名其妙地發展。
《花樣年華》是一個充滿著懷舊情豬的電影,但這種懷舊以其特有的美感衝擊人們的視覺。影片的場景其實非常狹小,都是在灰暗的上海舊樓裡,而王家衛為了充分展現孫獨的內心世界,正是利用了這樣幾個狹小的空間,來表現影片需要的懷舊情鍺。除了在閣樓,影片還經常在一些古老的車裡、開堂口,這樣的懷舊氣氛非常濃厚的場景中展開電影的心靈鋪墊,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許多場景,都能觸動人的心靈,這樣的場景非常有個性。
王家衛
1958年生於上海,1963年移居到香港,後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美術設計系年開始撰寫電影劇本,他從事多年劇本創作,對於形成他那獨特的電影對白風格有著重要的影響。他的導演處女作是1988年的《旺角卡門》,該片獲香港金像獎十多項提名。1990年《阿飛正傳》是他第一部重要的作品,《阿飛正傳》裡有著他以後電影的基本風格。
王家衛1980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平面設計專業後,經過短期培訓,進入香港TVB電視臺從事電視製作,並迅速成長為一名出色的編劇。自1982年起的五年時間裡,他創作了大約十部電影劇本。《旺角卡門》和《阿飛正傳》令他躋流導演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