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板產業崛起:大型LCD面板產能全球第一,OLED稱雄指日可待

2021-01-08 獅門

受益於產能轉移,大陸面板產業行業地位快速提升。根據全球 LCD 廠商產能規劃統計,中國大陸新增 LCD 產能佔全球新增產能一半以上,到 2020 年全球液晶面板產能的 40%以上將來自於中國。中國大陸已經成功實現了全球液晶面板產能的中移,隨著我國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國內企業研發不斷取得突破,我國面板產業鏈整合能力將持續提升。

一、從 TN-LCD 到 OLED,面板技術進步不息

1.1.LCD 市場多技術並存,LTPS TFT-LCD 是發展趨勢

1888 年,奧地利植物學家萊尼茨爾在做膽甾醇苯酸酶加熱實驗時發現,這種晶體在溫度超過 145.5℃時會融化成渾濁的液體,繼續加熱到 178.5℃時,渾濁的液體透明化了。同年,萊尼茨爾的朋友萊曼使用自製的偏光顯微鏡觀察發現,這種液體看似像液體,但是顯示出與晶體類似的雙折射性,因此與萊曼將其命名為「液態晶體」(liquid crystal),即後來所謂的液晶。液晶被發現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得到應用,直到 1968 年才被製作成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從第一塊液晶屏被發明後,LCD 技術發展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從實驗室中的科研產品到走進千家萬戶的大眾消費品,LCD 液晶顯示器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和主動矩陣式 LCD。被動矩陣式 LCD 又可分為 TN-LCD(扭曲向列 LCD)、STN—LCD(超扭曲向列 LCD)和 DSTN-LCD(雙層超扭曲向列 LCD)。主動矩陣式 LCD 也被稱為 TFT-LCD,全稱為 Thin Film Transistor 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 LCD 技術。

TN-LCD、STN-LCD 和 DSTN-LCD 這幾種被動矩陣式 LCD 原理類似,接下來以TN-LCD 為例,簡單介紹被動式矩陣 LCD 的原理。在 TN-LCD 面板中,最外面的是偏光片,用來規範光的前進方向和光通量的最大值;再往內是玻璃基板,兩個基板內部夾著彩色濾光片、配向膜等,彩色濾光片是製作在玻璃基板上,擁有紅綠藍三種顏色;再往內就是雙電極以及雙電極夾著的液晶。

當有光線照射時,先經偏光片矯正然後進入夾層內,如果電極層沒通電,液晶會保持原本狀態,入射光會被液晶扭轉 90 度方向,從而可以全部通過下偏光板,顯示屏顯示為白色;當加了電壓後,液晶分子會調整初始狀態,變成豎直的狀態,光線會被下層偏光片吸收,進而屏幕呈現出黑色。

被動矩陣式 LCD 由於可視角度小、色彩還原能力有限等多種缺陷已經被逐步淘汰,目前最主流的 LCD 技術是 TFT-LCD。

TFT-LCD中文全稱是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其與被動矩陣式LCD的結構基本相同,只是把被動式 LCD 上夾層電極變為 FET 電晶體,下夾層改為共通電極。在工作原理上,兩者卻差別較大。與被動 LCD 不同的是,TFT-LCD 採用「背透式」照射方式,光線從面板底部向上照射。

TFT-LCD 具有更快的響應時間和更豐富的色彩。液晶層需要電壓來控制偏轉角度,從而控制顯示器的灰階,被動式 LCD 電壓由電極施壓,而 TFT-LCD 電壓由薄膜電晶體控制。TFT-LCD 的每個子像素都配置了一個這樣的電晶體開關,都可以通過點脈衝直接控制。這樣的設計不但縮短了顯示屏的反應時間,同時也可以精確控制顯示灰度,因此 TFT-LCD 顯示效果比被動式 LCD 更加豐富逼真。

目前 TFT 的基底材料主要有三種,分別是 a-Si、IGZO 和 LTPS。a-Si 指的是非晶矽,早期的 TFT-LCD 都是採用 a-Si 作為基底材料。a-Si 成本低廉,技術含量較低,初期普及速度很快,但是 a-Si 電子遷移率低,而屏幕的 PPI(像素密度)與電子遷移率成正比,因此採用 a-Si 作為基底材料的 LCD 面板解析度偏低。同時,a-Si 電晶體開關本身面積過大,導致面板的亮度無法做高,這也限制了 a-Si 面板的發展。

現代消費者對數碼產品顯示屏的要求在不斷提高,更高的解析度、更快的響應速度、更輕薄的體積和更豐富的色彩是面板技術永恆的追求。因此,IGZO與 LTPS 技術孕育而生,大大拓寬了 LCD 的發展空間。

IGZO (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是銦鎵鋅氧化物的縮寫,用作新型薄膜電晶體中的溝道材料。IGZO 是金屬氧化物(Oxide)面板技術的一種,具有電子遷移率高、透明、均一性好和易於製造的優點。與 a-Si 相比,IGZO 的光穩定性好,且具備很強的彎曲性能,能用於柔性顯示。然而 IGZO 也有使用壽命短、對水和氧敏感等缺點,因此需要覆蓋一層保護層,對量產有阻礙。

LTPS 技術優勢明顯,高端產品使用率高。a-Si 和 IGZO 技術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點,目前發展最為迅速的技術是 LTPS 技術。LTPS(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中文全稱是低溫多晶矽,它是由非晶矽經過鐳射光均勻照射後非晶矽吸收內部原子發生能級躍遷形變成為多晶結構而形成的。相比於 a-Si 和 IGZO 技術,LTPS 的電子遷移率更高,從而可以支持更高的解析度,且其反應速度更快、亮度更亮。更重要的是,LTPS 技術是 OLED 面板的完美搭配,OLED 面板堆基板的導電性要求很高,只有 LTPS 才能符合要求。

目前三種電晶體基底技術都是各有優劣,沒有哪一種技術可以獨佔市場:a-Si 技術由於低成本和成熟的技術更多是被大尺寸面板生產所採用;LTPS 更適合對解析度和刷新率等要求更高的中小尺寸面板;IGZO 介於兩者之間,價格較 LTPS 低,性能比 a-Si 好,在中大尺寸面板更有優勢。觀點認為,隨著消費升級和面板技術的進步,制約先進技術發展的成本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LTPS種綜合性能最高的技術滲透率必然得到進一步提升。

1.2.OLED 性能優異,柔性 AMOLED 最受歡迎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即有機發光二極體,是一種有機自發光材料,其自發光性質使得 OLED 的屏幕不需要添加背光模組,在屏幕的厚度上相比 LCD 可以做的更薄,此外 OLED 相較於 LCD 還擁有廣色域、幾乎無窮高的對比度、極快的反應速度、可彎曲、省點等一系列優勢。

總體來看,OLED在圖像質量方面的參數對比中佔有絕對優勢,除了亮度參數外,OLED在大部分顯示參數上都要強於LCD,可以說OLED代表著未來顯示技術的發展趨勢,但是目前OLED仍然受制於生產成本以及大部分產能都掌握在三星手中,市場價格偏高,此外OLED在製作大尺寸上也出現了一定的瓶頸,因此在短期來看OLED想要完全替代LCD還是不現實的。

OLED根據驅動方式不同,即像素電路中是否採用薄膜電晶體TFT技術,可以把OLED 器件按驅動類型不同分為AMOLED(Active Matrix OLED,有源矩陣OLED)和PMOLED(PassiveMatrix OLED,無源矩陣OLED)。被動方式下由行列地址選中的單元被點亮。主動方式下,OLED單元後有一個薄膜電晶體(TFT),發光單元在TFT驅動下點亮。因此AMOLED應該比PMOLED省電,且顯示性能更佳。

目前市場上OLED 產品主要以AMOLED 為主,AMOLED有著使用壽命長,可以生產大尺寸產品與省電的優點。AMOLED主要生產廠家主要有三星、LGD、京東方、深天馬等,AMOLED目前主要應用領域為智慧型手機屏幕。

PMOLED的生產廠商是索尼與三菱公司。PMOLED的優點是製作工藝較為簡單,但是它不能被大尺寸化,因為會影響使用壽命,同時消耗的電量也是十分之大。

二、大陸面板市場歷經風雨,終見彩虹

2.1. 面板行業崛起:從貿易逆差到世界第一

液晶面板被譽為「信息社會的牛奶和麵包」,作為支撐信息產業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和基礎性產業,其對整個信息產業的轉型升級都意義重大。

面板行業起步之時技術受制於人,前進之路飽含辛酸淚。我國液晶面板行業起步時就已經落後日本近十年,大陸彩電等市場長期遭受「缺屏之痛」。1998年 9 月,北方彩晶從日本 DTI(東芝和 IBM 的合資企業)引進了一條第 1 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由於核心技術的欠缺,液晶面板次代升級後企業無力發展更新。

後來也有企業從國外引進過液晶面板生產線,但由於專利受制於人,高額的專利費用大幅拉低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產品價格競爭力,最終仍以失敗告終。海關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液晶面板貿易長年依賴進口,一度在進口物資消費榜中,液晶面板僅次於石油、鐵礦石、晶片位居第四,逆差在 2010 年甚至達到了 200億美元,而隨著國產面板廠商的發力,液晶面板國產化進程的加速,面板貿易逆差正逐年降低,根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截止到 2017 年我國的面板貿易逆差已經下降至 45 億美元,未來隨著以京東方為代表的國產面板廠商新建產線的投產以及 OLED 面板市場的擴張,貿易逆差有望進一步縮小,此外根據 IHS 的統計數據顯示,預計 2018 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面板顯示生產地區,佔比也將達到全球市場的 35%。

十年時間過去了,中國大陸有望在 2018 年坐上全球面板產能第一的寶座。目前中國大陸在建中的 LCD 產線共有 8 條,累計投資額達到 2846 億元。根據全球 LCD 廠商產能規劃統計,中國大陸新增 LCD 產能佔全球新增產能一半以上,到 2020 年全球液晶面板產能的 40%以上將來自於中國。中國大陸已經成功實現了全球液晶面板產能的中移,日韓雖然還具有技術上的優勢,但是隨著我國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國內企業研發不斷取得突破,我國面板產業鏈整合能力將持續提升,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強敵環伺之下,中國大陸能夠殺出重圍的原因是多樣化的。首先我們要了解到面板產業是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以及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僅僅有資金或是技術都很難支撐產業的快速發展,過去中國面板產業難以發展主要是受到技術的限制,因此在 2008 年之後,中國轉變以往的策略,不再依靠購買落後產線作為核心發展手段,而開始走上「重引進同時重吸收」的道路,企業在購買產線的同時花重金引進人才,持續發展自身的核心技術,從 2008 年至 2018年我國面板產業實現了原始的技術積累。

在資金層面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面板產業需要大量的土地,例如京東方綿陽 6 代柔性 AMOLED 產線佔地 1200 畝,總投資 465 億元,其中政府出資 200億元;重慶 AMOLED 項目佔地 1009 畝,總投資同樣為 465 億元,其中政府出資160 億元。可以看到,幾乎每個新建項目都需要地方政府在資金和土地方面予以支持,如果沒有政府的幫助,面板廠商的發展將舉步維艱。此外面板產業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最近十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也可以提供大量的具備一定知識水平的成本較低的勞動力,這也是其他東南亞國家難以提供的。

總的來說,中國面板產業的發展是在國民經濟快速提升的基礎上,在中國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以及中國面板人近十幾年來堅持不懈的創新和努力拼搏,才創造了中國面板產業的蓬勃發展。

在快速發展中,我們也要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由於我國液晶上遊配套產業起步較晚,核心技術受制於人,而年產值達數千億的液晶面板業對產業鏈上遊需求巨大。而上遊配套產業的同樣依賴於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企業的外延併購和企業自身研發力量的增強。創新是提升面板自給率的重要驅動力,也是企業發展的根基。在與三星、LG 等外企的競爭中,技術創新將推動更多終端廠商青睞本土面板。在 AMOLED 等方面的技術儲備,將有助於本土面板企業在產業升級中順利轉型。

2.2.受益於 LCD 產能轉移,大陸面板產業行業地位快速提升

LCD 上遊產業鏈上遊主要是各種基礎材料,如彩色濾光片、玻璃基板、液晶、驅動 IC 和偏光片等;中遊是面板組裝,包括控制集成電路、電源管理、液晶面板(陣列、成盒、模組)等部件的集成;下遊是智慧型手機、電腦、電視和平板等各種終端產品。

不同尺寸和質量的液晶面板物料成本構成相差很大,一般來說背光模組、彩色濾光片、偏光片和 PCB 四個部分佔整個液晶面板成本的 70%-80%,且面板尺寸越大,背光模組、彩色濾光片和偏光片的成本佔比越高。

LCD 上遊材料主要是由歐美及日本壟斷,國內上遊材料供應較低,且集中於中低端面板。以顯示面板的玻璃基板為例,全球 TFT 玻璃基板主要由於美國康寧、日本旭硝子等幾個國際巨頭供應,中國大陸廠商所佔份額較低,產品質量也與國外產品有較大差距。中遊主要就是面板生產廠商,日本和中國臺灣雖然還掌握著核心技術,但是受制於資金不足和人工成本,其面板產業正逐漸衰落,中國大陸和韓國處於領先地位。目前全球 LCD 面板產能正不斷向中國轉移,未來新增的 LCD 面板產能幾乎都來自於中國,中國預計在 2018 超過韓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顯示面板生產國。LCD 下遊是各種終端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電視和平板電腦等,多數下遊終端的大屏化是趨勢。

LCD 面板技術是由美國研發出來,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之後日本廠商將 LCD 技術產業化,90 年代初日本 LCD 產能在全球佔比超過 95%,迅速奠定了世界龍頭的地位。然而 LCD 行業是明顯的周期性行業,韓國和中國臺灣在 LCD 弱周期之時大舉投資,利用資金優勢迅速擠佔了日本 LCD 的市場份額,此時全球 LCD 主要產能轉移至韓國和中國臺灣。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全球面板市場陷入低谷,中國大陸面板企業重走韓國 LCD 崛起之路——用高價學習技術,然後最後以低價產品殺入市場。從 2010 年開始,中國大陸產能在全球佔比持續攀升,2018 年產能有望超過韓國成為全球第一。液晶面板產業是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在現階段,一個地區如果只擁有資金或者只擁有技術都難以支撐面板行業的快速發展。

2.3.OLED 普及加速,國內廠商已做好準備

OLED產業鏈上遊主要包括設備製造、材料以及電子元器件製造,因為每項技術都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都需要相關廠商經過多年的行業經驗和技術積累,所以這上遊廠商的毛利率普遍較高,可以達到40-70%。這一領域主要被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以及美國、德國等企業所佔據,大陸企業由於在面板領域的起步較晚,配套產業發展仍然還處於初級階段,部分關鍵設備和材料的國產化率很低,對進口的依賴較強。對於部分技術壁壘較低的領域,國內企業通過技術授權和自主研發等方式已經掌握部分技術工藝,隨著技術的成熟和國內面板產業的發展壯大,未來在上遊設備材料領域的國產化率有望進一步提高。

產業鏈中遊即為OLED面板製造,包括面板製造和模組組裝,當前表現為產能嚴重不足,供不應求,因此部分OLED產品的毛利率為40-50%,相較於傳統LCD毛利率15%高出不少。目前市場上OLED面板龍頭當屬SDC(三星電子)和LGD(樂金顯示),技術較為領先,也佔據了市場上大多數份額。國內企業京東方和深天馬近年來也在OLED方面積極布局,在各地政府的扶持下以及自身技術積累,已經實現OLED面板的量產,其中京東方的AMOLED屏幕已經被應用到華為Mate20Pro上,此次京東方打入國內手機領先廠商供應鏈,並應用於其旗艦機型,表明了國產OLED已經得到了用戶的認可,未來隨著公司產能的擴張,在市場上的滲透率會逐漸提高。產業鏈下遊應用主要領域主要為智慧型手機、TV、VR、可穿戴設備、車載顯示等等。

全球範圍來看,OLED產線未來將主要集中在中韓兩國,在短期內來看,三星依舊把持了全球絕大多數的OLED產能,目前市場上主要OLED產能集中在三星、LG、京東方等廠商。京東方經過多年的布局和技術積累,前後宣布建立了成都、綿陽、重慶等三條6代柔性OLED產線,設計月產能合計達到了144k,在全球在產能布局僅次於三星,隨著產能的釋放必將在全球OLED市場佔得一席之地。此外國內的其他面板廠商維信諾、天馬、和輝光電、信利、湖南群顯以及華星光電也對OLED產線進行了布局,預計投產後國內6代柔性OLED月產能將達到384k,將超過三星345k的設計產能。

新產線的建設也帶來顯示設備資本支出的快速增長,2017年顯示設備市場資本支出迎來爆發式的增長,相較於2016年資本支出增長30%達247億美元,密集投資的OLED產業驅使OLED設備的資本支出增長143%達155億美金,佔63%整體顯示設備資本支出市場份額。2018年雖然增速下滑,但是仍然保持較高水平的支出。

隨著OLED面板產線的建設速度加快以及OLED的越來越多應用,OLED將直接擠佔LCD的市場空間。根據IHS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顯示面板出貨量為38.27億片,總的市場規模達到1272億美元。從產品類型來看,其中OLED面板出貨量達到了4.64億片,營收規模達到252億美元。預計到2022年,全球顯示面板出貨量將接近40億片,其中OLED將超過9億片,年複合增長率達14.2%。

從營收方面來看,到2022年,全球顯示產業營收將達到1380億美元,其中OLED市場規模約為421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18%。總而言之,全球顯示產業從出貨量和營收規模兩個方面來看增速都在放緩,雖然LCD的佔比較高,但是總量已經開始下滑,相反OLED的出貨和營收都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

柔性AMOLED面板可以實現「可彎折」、「可摺疊」以及「可彎曲」,是實現曲面屏、COP封裝以及未來生產可摺疊手機的基礎,因此柔性AMOLED的市場規模正在逐漸增加。根據IHS Markit的研究分析顯示,柔性AMOLED面板出貨量預計將在2020年達到3.357億,預計將佔AMOLED面板總出貨量的52%,而在2018年僅為38.9%。2018年的柔性AMOLED板出貨量預計將達到1.576億,比2015年4650萬增加了三倍以上,複合年增長率為50%。

OLED目前正處於快速成長的階段,其在各領域的應用主要是對LCD進行替代,而OLED滲透率的提升受限於其成本, OLED的滲透率和生產成本直接相關,而其成本則受制於生產線良率。如果生產線良率超過80%時,OLED成本將低於LCD,在產量充足的情況下,OLED利用其性能的優勢將對LCD出現大規模的替代。

根據IHS Markit的調查顯示,從2017年開始,5.5寸解析度為HD的面板成本已經出現了倒轉,其中5.5寸LTPS LCD(HD)面板成本價格為12.2美元,OLED(HD)面板成本已經下降為12.1美元,不過a-Si LCD(HD)面板的成為為10.4美元,仍舊低於OLED面板的成本。

但是LCD在高解析度面板市場上仍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根據IHS統計,5.5寸AMOLED(OHD)面板成本價格將高於5.5寸LTPS LCD成本價格30%,至於a-Si技術無法達到OHD的解析度。OLED相較於LCD結構更為簡單,原則上價格會更低,但是受到價格昂貴加工設備的折舊以及勞動力成本等其他費用的影響,推高了OLED面板的成本,但是這些費用的單位成本將隨著OLED量產的規模效應而減少。

三、LCD 市場仍未見頂,OLED 發展前景廣闊

3.1.大尺寸和全面屏推動之下,LCD 仍有成長空間

3.1.1.液晶電視大尺寸化、高畫質化推動面板需求增長

面板廠商產能擴張的代線有所不同,其中面板的代線是按照玻璃基板的尺寸來定義的,而各世代線所應用的核心技術是基本相同的。顯示面板在工廠內生產好後需要進行切割再應用於各下遊終端,按照行業多年以來的技術經驗來看,玻璃基板最經濟的切割片數在 6 片左右。隨著消費者對大尺寸液晶面板需求的提升,低代線面板難以切割成大尺寸面板或者切割損耗過大,因此高次代面板產線不斷被投資建設。

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十年來維持增長態勢,對面板行業影響顯著。從液晶面板的下遊應用領域來看,液晶電視是 LCD 最大的下遊應用,LCD 面板需求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液晶電視。液晶電視面板的供需結構對整個液晶面板市場的平衡都存在很大的影響。從液晶電視面板每月出貨量可以看出,電視面板月出貨量波動較大,但是 2008 年到 2018 年這十年期間,TV 面板出貨量總體來說是維持上升態勢。2017 年彩電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彩電銷售情況不佳,但是進入2018 年之後,由於液晶面板的降價和俄羅斯世界盃的舉辦,全球彩電銷量有了恢復性的增長。彩電銷售情況的轉好也影響到了 TV 面板銷量,2018 年年初以來液晶電視面板銷量持續增長。

電視高畫質化、大尺寸化成為消化液晶面板產能主要動力,其他下遊終端屏幕尺寸變動較小。從 2013 年到 2017 年這五年期間,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和監視器等下遊終端屏幕平均尺寸幾乎維持不變,而液晶電視平均尺寸從 2013年的 38.6 英寸增長到了 2017 年的 44.3 英寸,群智諮詢預測數據顯示,2022年液晶電視平均尺寸將達到 50.8 英寸,展示出了消費者對大尺寸電視的熱愛。雖然目前大尺寸面板出貨數量增長趨勢不明顯,甚至同比有小幅降低,但是由於液晶顯示器和液晶電視平均尺寸的不斷增加,大尺寸面板出貨面積仍維持較快的增速,我們認為,正在建造中的高次代面板產線的產能將主要由大尺寸電視面板來消化。

2018 年上半年大尺寸液晶面板價格有較大的下降,2018 年 6 月以來面板價格有了一波回調,但是總的來說,大尺寸液晶面板價格較 2017 年高點時回落較多。2016 年到 2017 年上半年的 LCD 漲價潮明顯影響了大尺寸液晶電視的需求,而 2017 年下半年開始的降價刺激了消費者的需求,也提升了電視廠商的盈利水平,從而提高了電視廠商的銷售動力,對 LCD 面板的放量起到了促進作用。觀點認為,大尺寸液晶面板價格下降是必然的趨勢,但是面板廠商成本的降低和下遊因降價而新增的需求會彌補降價的損失,面板製造企業長期肯定是受益於液晶電視平均尺寸的提升。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相比於彩電的價格,消費者現在更加注重彩電的性能,高端電視的銷售份額在逐步提高。2018 年上半年 4K 電視銷售規模同比增長 25.4%,雷射電視規模同比增長 241.5%,OLED 電視規模同比增長110.3%,高端電視的銷售增速遠超中低端電視。高端 LCD 電視主打賣點一般是解析度的提升,根據 WitsView 預計,2018 年高解析度(4K 或更高)產品的市場份額將從去年底的 37.1%增至 42.8%。另外,超過 95%的 55 寸及以上電視將採用 4K 解析度。

2018 年是 8K 元年,越來越多的面板廠商將重點轉移至 8K 面板。按照過去面板產業的發展歷程,產品解析度每 4 年一個導入期,預計 2022 年 8K 電視滲透率將會達到 20%。8K 電視的高畫質將會引起下遊市場巨大的需求,面板廠商有望在這波電視更新換代潮流中充分受益。

3.1.2.iPhone XR 的 LCD 全面屏表現優秀

從全面屏 iPhone X 發布之後,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正式進入了全面屏時代,各種全面屏手機層出不窮,但大多數全面屏手機還是採取了與 iPhone X 類似的 寬「劉海」窄下巴結構。

全面屏的時代是 OLED 的時代,由於顯示面板是需要排線和控制晶片的,顯示面板底部會不可避免的佔用一定空間。雖然將晶片和排線二合一的 COF 封裝技術比傳統的 COG 封裝所佔底部空間更小,但是依然會有「下巴」的存在,比如三星 GalaxyS8 就是如此。iPhone X 採用了全球最為先進的 COP 封裝技術,AMOLED 柔性面板被彎曲摺疊,排線和顯示晶片不再需要放置在手機底部,從而實現了真正的無「下巴」手機。

LCD 由於玻璃基板的存在,難以做到彎曲摺疊,因此一直以來市場都認為只有 AMOLED 屏幕才可以實現全面屏,然而 2018 年 10 月蘋果發布的 iPhone XR證明了 LCD 屏幕也可以實現手機全面屏。iPhone XR 採用了一塊被蘋果宣稱為「Liquid Retina」的屏幕,屏幕尺寸為 6.1 英寸,解析度為 1792x828 像素,該屏幕成功在 LCD 上實現了超窄「下巴」。這塊 LCD 屏幕由日亞化工業株式會社(Nichia Corp.)供應。Nichia 公司專門供應 LCD 屏幕,獨家提供 0.3tLED晶片,做到了只有 4.0-4.5mm 的極窄邊框。觀點認為,蘋果 iPhone XR 的屏幕技術很容易應用於其他安卓機型之上,且 LCD 手機屏幕單價比 OLED 便宜很多,未來中低端安卓全面屏機型有望繼續使用 LCD 屏幕,LCD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佔有很大的手機屏幕市場。

3.2.全面屏手機+OLED 電視熱賣,OLED 需求爆發

當前中小尺寸AMOLED技術已經相對成熟,實現了量產,被廣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穿戴設備、VR等產品領域。在應用方面,智慧型手機仍然是OLED面板的最主要應用方向,智慧型手機OLED面板收入佔OLED面板收入的88%,OLED電視佔7%,智能手錶約佔2.3%。根據DSCC預測到2022年智慧型手機OLED收入佔比將為79%,而電視面板收入將增至62億美元,OLED電視將佔所有OLED面板出貨量的11%。

近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技術的日益成熟,相關的技術創新逐步減緩,消費者的換機熱情逐漸消退,智慧型手機的增速也逐漸放緩甚至出現了下滑,根據IDC報告顯示,智慧型手機市場在2017年下滑0.3個百分點之後,預計將在2018年繼續下滑,直到2019年才有所恢復,預計市場每年將增長約3%,2022年全球出貨量將達到16.54億,複合年增長率為2.5%。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則是5G智慧型手機的推出,IDC預測第一批5G智慧型手機將在2019年下半年上市,到2020年5G手機的出貨量將佔到總體出貨量的7%,大概為1.1億部,2022年市場份額並將持續上升18%。隨著5G技術的成熟以及5G手機的面世,預計將引發新的一波換機潮,進而將推動手機面板的需求。

OLED面板將成為智慧型手機面板的主流,根據DSCC報告預測數據顯示,2021年OLED手機面板出貨量(包括剛性、柔性和可摺疊)將超過LCD。就長期而言,全球OLED面板收入將繼續以兩位數增長率保持增長,到2020年達到32%的高峰,到2022年增至572億美元。

AMOLED在智慧型手機顯示面板市場的滲透率也將迅速提升。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OLED面板在全球智慧型手機滲透率大概為23%,2017年隨著搭載了OLED面板的iphone x發布,掀起了OLED普及的浪潮,2018年9月13日蘋果又繼續推出了搭載OLED面板的iphone xs 以及iphone xs max,而僅僅在定位低端的機型iphone xr上使用了LCD面板。蘋果對OLED面板的推崇將會大大加速其他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對OLED屏幕的採用,Trendforce指出到2020年,OLED屏幕在手機上的採用率將達到50%。

近年來國產OLED面板發展迅猛並逐漸開始對三星和LG產生威脅,三星和LG作為行業的領導者,三星幾乎霸佔了中小尺寸OLED屏,而LG則佔據了高端大屏的主要市場份額。

據群智諮詢統計,2018年上半年全球智慧型手機AMOLED面板出貨數量近2.0億片,三星顯示(SDC)處於絕對領先地位,受益於國產手機對國產OLED面板的支持,中國OLED面板廠商出現了明顯的增長態勢。

數據顯示,SDC上半年智慧型手機AMOLED面板出貨約1.9億片,在AMOLED面板市佔率約94.7%。LGD以390萬片的出貨量在上半年智慧型手機AMOLED面板出貨排名第二,但和三星顯示的差距還比較大。中國面板廠商維信諾表現亮眼,以370萬片的出貨數量排名第三,市佔率1.9%,已經開始逼近LGD的市場份額,維信諾崑山產線從今年開始放量,隨著公司6.01寸全面屏面板在第2季度量產出貨,下半年出貨數量有望持續提升。和輝以及天馬分別以230萬片、50萬片的出貨量排名第4、第5名。維信諾、和輝、天馬今年上半年的出貨量與去年同期相比都大幅增加,三家的出貨量分別年增365%、145%、260%。

從AMOLED廠商出貨排名可以看出,除SDC遙遙領先外,另外幾家廠商出貨數量的競爭都很激烈,尤其是中國面板廠商的出貨增速明顯。

隨著LGD發布中國市場戰略並在廣州工廠正式投產,OLED電視前後已經有包括LG、索尼、創維、飛利浦、長虹、康佳、海信等家電企業加入,全球範圍內約有15家主流彩電企業涉足OLED電視,消費者對OLED電視關注度也在持續提升。另外隨著產業鏈和技術成熟度的提高以及消費者對OLED市場認知的提升等因素,OLED電視市場需求即將迎來爆發期。

但是目前市場上OLED電視價格偏高,因此主要針對的是高端電視市場,相較於高端lCD電視,OLED電視更能滿足高端消費人群對電視產品的需求,即更好的顯示效果以及更加時尚的外觀。

根據IHS統計數據顯示,在2500美元的高端電視市場,折合人民幣約1.7萬,遠高於2017年中國電視市場平均客單價4000元,屬於絕對的高端領域,在2017年第四季度,OLED電視在該市場中的佔比已經達到了65.6%。預計在2018年OLED電視在2500美元高端電視市場佔比將繼續上升至70.7%。成為消費者高端電視的第一選擇。

從年銷售量來看,OLED電視的銷量增長迅速,從2014年的不足4千臺,增長到2017年的11.3萬臺,即使在全球電視市場低迷的情況下,2017年OLED電視銷量相比於2016年仍然增長2倍,預計在2018年的增長率將依舊保持在100%左右,2019年OLED市場將較2018年增長88.7%,但與此同時也將帶來更加激烈的競爭。

根據IHS的統計數據,今年第二季在2000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場中,OLED電視在日本滲透率已達59%,在北美佔44%,在歐洲佔45%,即全球高端彩電市場中OLED電視佔據了一半以上的市場,預計到2019年OLED在全球高端市場的佔比將接近70%。

從品牌市場表現來看,LG、索尼、創維作為OLED最早的推廣和普及者,佔據市場前3名。其中創維佔有率達46.0%,LG是16%,索尼是14.9%,飛利浦、長虹、康佳等品牌緊追在後。不過這一排名在海外市場卻又是另一番景象。

LG在歐美市場表現搶眼,總銷量全球第一。飛利浦OLED在歐洲的市場表現也遠勝於國內,作為推廣OLED較早的外資品牌之一,自2016年9月發布全球首款流光溢彩OLED電視,至今總銷量已超10萬臺,遠遠超過索尼,位居LG之後排名歐洲市場第二位。

四、液晶面板國內重點公司:京東方、深天馬

4.1.京東方 A

京東方自我定義為一家為信息交互和人類健康提供智慧埠產品和專業服務的物聯網公司,主要業務包括顯示與傳感器件、物聯網智慧系統和智慧健康服務,顯示面板製造業務是公司最主要的業務。

公司是全球液晶面板行業龍頭,公司的規模、營收、技術和產能等方面均在行業內遙遙領先。集邦諮詢光電研究中心(WitsView)數據顯示,京東方2018年上半年電視面板出貨量達2,562.5萬片,同比增長31.4%,佔行業總出貨規模的18.72%,位列行業第一。公司目前實現量產的LCD產線有八條,總產能達到855K/月;已經量產的OLED產線有一條,產能為48K/月。其中合肥10.5代線於2017年12月開始投產,是全球首條最高世代線,也是全球首條10.5代線,主要生產65英寸及以上超大尺寸超高清液晶顯示屏,打破了日韓對超大尺寸電視屏幕的壟斷。

公司營收多年來保持穩定增長,但是公司的歸母淨利潤受面板行業周期波動影響較大。公司淨利潤在2015年和2016年受世界經濟和匯兌損失影響大幅降低,2017年由於面板價格上漲和公司市場份額提升,淨利潤大幅提升,然而由於2018年面板價格持續走低,公司2018Q3歸母淨利潤同比降低47.82%,預計盈利全年承壓。

2018 年 11 月 7 日,公司在京東方全球創新夥伴大會表示,2019 年柔性 OLED顯示屏產品將是京東方的發力重點,目標是為全球中高端手機市場提供超過5000 萬的柔性 OLED 產品。目前公司擁有一條已經量產的 6 代柔性 OLED 顯示屏生產線,客戶包括華為、OPPO、vivo、中興和小米等,2018 年 10 月華為發布的 mate 20pro 就有部分產品採用了這條產線的 AMOLED 屏幕,努比亞新發布的雙屏手機也採用了公司的柔性 OLED 屏幕。公司於蘋果也達成了口頭協議,如果產品質量能夠符合蘋果的要求,未來有望快速切入蘋果產業鏈。

雖然短時間內面板價格仍會維持低位,2019 年公司高次代產線的投產會進一步增加面板行業的產能,但是面板產業永遠都是供給創造需求,公司的柔性OLED 屏幕和 8K 解析度屏幕都已經量產,靜待行業需求爆發,公司未來的發展之路必然會越走越寬。

4.2.深天馬 A

公司成立於1983年,並於1995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局小於專業顯示市場,應用領域涵蓋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高端筆記本電腦等消費電子領域以及車載、醫療、POS、HMI等專業顯示領域,公司緊跟市場需求積極拓展布局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VR/AR、無人機等新興領域。

公司在技術領域持續保持領先地位,自主掌握LTPS-TFT、AMOLED、柔性顯示、Oxide-TFT、3D顯示、透明顯示以及IN-CELL/ON-CELL一體式觸控等領先技術。公司在全國設有多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以及博士後流動站,承擔多項國家級專題項目,公司在先進技術方面的長期積累和持續投入為公司的創新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公司產能充足,產線組合完善覆蓋從低端至高端各種產品需求,目前LCD主要產線包括4.5代a-Si、5代a-Si、6代LTPS,其中廈門5.5代LTPS產線為中國第一條,並率先實現滿產滿銷;廈門6代LTPS產線已率先向移動智能終端品牌大客戶量產出貨,並實現滿產滿銷。OLED產線包括5.5代AMOLED以及6代AMOLED,其中上海5.5代AMOLED產線自2017年起已全面向移動智能移動終端大客戶量產出貨,武漢6代AMOLED產線也於2018年6月向客戶正式出貨。預計隨著OLED大批量的出貨將為公司業績帶來跨越性的增長。

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17.39億元(YoY+31.75%,追溯調整),歸母淨利潤12.75億元(YoY-11.14%,追溯調整),扣非後歸母淨利潤(YoY+11.00%,追溯調整);公司在第三季度單季度實現營收77.64億元(YoY+10.72%,追溯調整),歸母淨利潤4.35億元(YoY-35.37%,追溯調整),扣非後歸母淨利潤1.62億元(YoY-29.92%,追溯調整)。

五、總結

大尺寸和全面屏推動之下,LCD 仍有成長空間。由於液晶顯示器和液晶電視平均尺寸的不斷增加,大尺寸面板出貨面積仍維持較快的增速,正在建造中的高次代面板產線的產能將主要由大尺寸電視面板來消化。在全面屏方面,我們認為,蘋果 iPhone XR 的 LCD 全面屏技術很容易應用於其他安卓機型之上,且 LCD 手機屏幕單價明顯更低,LCD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佔有很大的手機屏幕市場。

OLED 作為下一代顯示技術,發展前景廣闊。目前受制於成本問題,仍然不能大幅對 LCD 進行替代;此外目前 OLED 產能主要集中於中韓兩國,韓國三星和 LG 分別佔據了中小屏和大屏市場,對市場價格控制程度比較高,未來隨著國內京東方、深天馬、維信諾等廠商新產線的建設投產,國內 OLED 產能預計將超過韓國,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國產面板廠商在市場上的話語權,進一步提升國產 OLED 面板的市場佔有率,從根本上解決「少屏」的問題。(END)

來源:東方財富證券

相關焦點

  • 大陸面板產業加速崛起 2019年產能有望達全球第一
    據中國證券網報導,在10月16日開幕的2017國際顯示產業高峰論壇上,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彭紅兵表示,2017年上半年,全球顯示產業銷售收入達497億美元,同比增長11%;顯示產品出貨面積達964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了17%。中國大陸顯示面板憑藉多條高世代線建設,產能不斷擴大,有望在2019年位居全球第一。
  • 中國液晶面板產業出口第一次歷史性的從金額上超過進口液晶面板
    據海關統計,2019年,中國液晶面板產業共出口總金額214.2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進口液晶面板總金額207.9億美元,首次實現貿易順差額6.3億美元。    本文來自:http://www.51touch.com/lcd/news/dynamic/2020/1028/58633.html這意味著全球液晶面板產業轉向中國大陸主導階段。
  • 八億時空是我國掌握-tft-lcd混合液晶核心技術
    月07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技術快速更疊的顯示面板市場 八億時空能追的上嗎。全球lcd(液晶顯示技術)面板產業的轉移經歷了「美國起源-日本發展-韓國超越-臺灣崛起-大陸發力」的過程,回顧lcd產業發展的過程,最早由美國(康寧公司)成功研發出lcd技術,隨後由日本廠商(夏普、日立、東芝、三菱)將lcd技術產業化,1988年夏普推出世界第一臺14英寸的液晶顯示器,之後日本幾乎壟斷世界液晶面板產業,90年代後,韓國、臺灣面板企業開始崛起,並在長時間內主導者整個市場。
  • 中國面板產能在全球佔比持續提升,吸引全球顯示產業鏈向中國轉移
    北京時間12月03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國內面板上遊材料、設備成熱點 一年上市企業逾十家。中國大陸液晶面板產能今年有望佔全球六成、AMOLED面板產能也不斷擴張,但上遊材料、設備的「瓶頸」突破迫在眉睫。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近日表示,配套建設正在成為投資熱點,許多上遊企業都在積極推動在中國大陸投資。
  • 全球中小尺寸TFT LCD和大尺寸LCD面板產業分析
    雖2021年智慧型手機面板需求可望復甦,但平板計算機主流尺寸加速大型化、數位相機需求持續萎縮、智慧型手機面板續轉向AMOLED,將使車用及物聯網(IoT)應用於2022年起成為全球中小尺寸TFT LCD出貨主要成長動力。整體而言,DIGITIMES Research估計至2025年全球中小尺寸TFT LCD出貨將僅持穩於18.2億片。
  • 我國LCD面板產能全球第一
    從現在來看,全球出貨量最大的LCD面板廠商,已經是我國的京東方了,而今年我國在LCD面板的出貨量上,將超越全球產能的一半。在昨天8日Micro LED產業創新論壇暨康佳半導體顯示技術及產品發布會上,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秘書長梁新清表示,預估2020年中國大陸面板產能在全球佔比將達55%。 根據目前的預計,2020年前三季度全球顯示器件產值827.23億美元,同比增長8.6%;出貨面積1780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7%。
  • 臺面板廠友達、群創、彩晶5月營收皆創新高
    此外,友達5月份整體大尺寸面板出貨量超過1,008萬片,較4月份增加35.6%。中小尺寸面板出貨量約1,018萬片,較4月份減少10.1%。群創5月大尺寸面板出貨量共計1,024萬片,較上月減少2.8%;中小尺寸面板出貨量共計2,028萬片,較上月增加1.4%。
  • 全球LCD電視面板產能首現同比下降
    成本居高不下面板價格持續上漲  從2020年第二季度末開始,以北美和歐洲為代表的多個海外區域,備貨需求強勢恢復。供應端因韓國產能的持續退出,以及主力面板廠商調減電視面板供應,增加IT應用產能供應,導致LCD電視面板的實際產能逐步減少。
  • 4月份全球LCD面板出貨量中,京東方以27.3%的份額位列第一
    本文來自:http://www.51touch.com/lcd/news/dynamic/2020/0728/57849.html根據市場調研機構Omida的數據,今年4月份全球LCD面板出貨量中,京東方以27.3%的份額位列第一,遙遙領先其他廠商,其中第二名為群創光電,份額為16.4%,LGD以15.4%的份額位列第三,而之後分別是友達、華星光電以及三星,份額分別為
  • 全球面板業者大洗牌,LG三星以及臺灣面板友達、群創策略大轉變
    北京時間07月27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京東方躍LCD龍頭,大陸廠商拿下全球50%產能。中國大陸面板大廠京東方擠下過往稱霸業界的南韓樂金顯示器(LGD),躍居全球液晶面板(LCD)龍頭,且京東方、華星光電等陸系業者掌握全球近五成產能。
  • 華為高端手機P40採用京東方OLED面板,顯示華為對國產面板的認可
    本文來自:http://www.51touch.com/lcd/news/dynamic/2020/0327/56687.html京東方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產企業,華星光電則是全球前五大液晶面板生產企業,此外還有天馬、維信諾(11.780, 0.28, 2.43%)等中小面板生產企業,近期有分析指中國面板企業佔全球面板的市場份額已超過五成,10多年時間中國從無到有
  • 全球LCD TV面板供應緊缺還將繼續延續,液晶面板概念股有哪些
    北京時間10月24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大尺寸面板供需續緊行業有望迎來景氣大年 附面板概念股。本月下旬,32寸~65寸面板價格來到了56美元~207美元,單月漲幅從5%~12%不等,明顯超出了市場預期。相比今年5月~6月價格底部,大尺寸面板價格漲幅累積最低為26%,最高漲幅達75%,平均漲幅在50%左右。
  • 【產業資訊】LCD面板逐漸被OLED面板所取代
    近日,著名數據諮詢公司UBI Research的一份最新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是2020年第二季度手機OLED面板最大購買國,中國手機廠商總共購買了約
  • 面板顯示檢測行業設備需求高漲 面板產業進入「中國時代」
    北京時間11月25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面板+半導體+智能穿戴」多棲布局 華興源創迎重要發展機遇期。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全球顯示面板產業經歷了從美國到日本再到韓國的中心轉移,到如今中國面板廠商的不斷崛起,2018年超過韓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LCD生產大國。
  • 全球LCD面板價格在2020年將上漲,疫情影響供給刺激面板價格上漲
    北京時間02月26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疫情影響LCD面板生產供應 全球面板市場或迎來新拐點。    本文來自:http://www.51touch.com/lcd/news/dynamic/2020/0226/56375.html在大屏化驅動下,儘管全球電視銷售數量停滯不前,但是全球電視面板出貨面積卻保持穩步增長。供給方面,在持續虧損的壓力下,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面板廠商率先調整產能。
  • 顯示面板產能大轉移 中國廠商異軍突起
    韓國顯示產業協會統計顯示,韓國去年佔據全球面板市場41.1%的份額,已是2016年以來連續3年下降,2020年繼續下降至30%的可能性很大。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中國大陸面板產業的全球份額正在迅速攀升。依據韓國統計數據,2019年中國大陸中小尺寸LCD佔比40.4%、大尺寸LCD佔比34.3%。
  • 三星OLED面板為何能稱霸全球,只有這1個原因
    2020年4月1日,三星宣布將關閉中國和韓國的LCD面板生產線。作為世界級的面板廠商,三星面板從2014年巔峰的的28%全球銷量佔比的到2018年的20.8%再到現在只有18%左右的銷量,三星的顯示面板銷量一直在不斷下跌,目前三星95%的面板銷量都來自OLED屏幕,三星OLED的銷量仍然佔據全球OLED面板銷量的80%以上。那麼為什麼三星曾經會如此的強大,以至於到現在為止三星oled面板仍然雄霸全球。
  • 數據:全球OLED面板與LCD面板價格差距不斷縮小
    市場研究公司Omdia於12月21日表示,本季度55英寸4KOLED面板價格為510美元,相同尺寸和解析度的LCD面板價格為178美元,兩者的差價為2.86倍,在第一季度的時候,它們的價格分別是550美元和115美元,差價僅5倍。在今年上半年,中國製造商已低價產品主導了全球LCD市場,以阻止價格上漲。
  • 三星顯示SDC加速關閉LCD產能、轉產OLED的進程 將對對全球面板供應...
    2019年SDC在韓國的7代以上大尺寸LCD產能面積佔全球約12.2%,加上在蘇州的8.5代線比例則高達15.7%。提前關廠勢必對全球面板供應結構產生巨大影響。 據韓媒Ebn 報導,SDC此次提前關廠,將會對韓國產線的LCD生產設備進行出售。2016年關閉L7-1以及2019年關閉L8-1部分產能時,將部分設備賣給了一些希望快速進入LCD行業的廠商。
  • LCD面板行業:產業整合加速 龍頭廠商邁入收穫期
    導讀:LCD價格加速上行,行業周期屬性弱化,產業整合加速,中國大陸龍頭廠商邁入收穫期。京東方、TCL華星領跑全球LCD行業,有望帶動本土產業鏈全面崛起。要點:◆韓廠加速退出,國內LCD產業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8月以來LCD面板價格漲勢加劇,行業有望進入穩定盈利的收穫期;◆京東方、TCL華星領跑全球LCD行業,有望帶動本土產業鏈全面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