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8月12日,各大媒體都充斥著關於華為塔山計劃的消息,而消息來源就是來自微博博主的爆料。華為塔山計劃說的是華為即將打造一條完全沒有美國技術的45nm的晶片生產線,聽起來很不錯很厲害,可是這能解決什麼問題?沒有美國技術,就沒有歐洲、日韓的技術?號稱沒有美國晶片的Mate 30系列,其實只是把一些核心晶片換成了日韓系而已。
網上關於流傳的華為「塔山計劃」的戰略目標是從晶片的設計、製造全過程實現半導體技術的全面自主可控。而且,「塔山計劃」首批入圍的16家公司的詳細信息也被披露。可是,據澎湃新聞報導稱,目前華為海思內部人士否認了該消息,稱內部沒有「塔山計劃」。
而且,爆料博主也刪掉了該微博!看來,又是一則不實消息。可是,這樣一則不實的消息,也佔用了這樣多社會公共資源,不知道是否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國的半導體技術到底與國外的差距有多大呢?8月4日,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在中國第三代半導體發展機遇交流會上表示,「中外半導體之間的差距並不大,相信是可以追上的。」
其實,目前我們對於美國等多國的技術封鎖並不用過於擔心。這些年,我們在很多領域已經實現了從0到1的飛躍,甚至在晶片封裝和測試這塊,我們還是比較擁有技術優勢的。張汝京也表示,半導體材料方面的差距也不是很大。但是,我們需要清醒認識到,我們在半導體設備方面,如光刻機,差距還是很大!
光刻機這類東西,其實設計的根本還是在高精密製造工藝方面,這一塊一直都是我國的短板。有想法造不出來,實在是比較尷尬!
據IC Insights數據顯示,華為海思在今年上半年首次擠進全球半導體十強,營收高達52.5億美元,同比增長49%。而且,華為海思是前10位中成長速度最快的國內半導體企業。但是,此前餘承東也表示,「麒麟9000將成為華為海思晶片的絕唱」。
IC Insights
有設計想法卻造不出來的尷尬局面再次重現!
但是,海思自然不能停滯不前。據數碼博主長安數碼消息稱,華為海思成立了一個屏幕驅動晶片部門,將從屏幕驅動晶片作為一個新的突破口。等不來光刻機,轉型屏幕驅動晶片生產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雖然目前中國已經為屏幕生產和出口的大國,但是屏幕驅動卻主要都是依賴進口。
屏幕驅動晶片雖然沒有處理器晶片設計那樣複雜,但隨著雲計算、大數據、5G等高新技術的發展,更高清、更舒適的屏幕就顯得越來越重要,而屏幕驅動晶片就是屏幕的關鍵和核心。目前,屏幕驅動晶片依然是由韓國日本主導,未來,海思或許又會讓我們看到一個新的奇蹟。
集成電路是一個集萬千智慧的一個產業,不可能依靠幾個大牛或者幾個大企業就能夠把中國芯推出去,需要的是整個晶片製造生產產業鏈的共同努力。但是,華為已經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如今,中國科技的發展迎來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機遇期。越是有壓力,就越應該理性看待差距,理性看到進步,理性看到希望。歷史告訴我們,盲目冒進和盲目退縮,都不會有好果子吃。
關注靜心科技,一個靜心看待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