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燈火春風陌,十裡綺羅明月天。」
《元夕》中的這句詩,道盡了古時南充的繁華。
南充,著名的川北重鎮、「三國文化之源」和「將帥故裡」,素有「綢都」「果城」的美譽。
南充,也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貧困面寬、量大、程度深。2014年初,全市有1290個貧困村、19.1萬貧困戶、57.8萬貧困人口,貧困人口總量居全省第3位,佔全省貧困總數十分之一、佔南充農業人口近十分之一。
近年來,南充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聚焦聚力「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責任、最大民生工程、最大發展機遇,當天大的事、使天大的力、盡天大的責,義不容辭向貧困宣戰、全力以赴向小康進發。
如今的南充,貧困狀況實現歷史突破。全市1290個貧困村、19.1萬貧困戶、57.8萬貧困人口告別了貧困,歷史性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歷史性消除了農村絕對貧困,兌現了「不掉一村、不落一戶、不漏一人」的鄭重承諾。
如今的南充,農村面貌煥然一新。100%的村通硬化路、100%的村安全飲水達標、100%的村通信網絡全覆蓋,貧困戶安全住房、安全飲水、生活用電、廣播電視達標率100%。
如今的南充,幹群關係極大改善。全市3萬多名黨員幹部風雨兼程,奔赴脫貧戰場,幹部群眾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幹在一起,建立了「水乳交融、唇齒相依、休戚與共」的幹群關係。
而今,脫貧攻堅進入攻城拔寨、衝刺衝鋒、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川北重鎮再次發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力以赴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最強音。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關鍵階段,要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手硬』,一鼓作氣、乘勢而上、決戰決勝,全力以赴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南充市委書記 、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組長宋朝華擲地有聲。
守初心、擔使命
「南充幹部」一線戰脫貧
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幹部。
今年3月,宋朝華深入儀隴縣賽金鎮潮水壩村、西充縣晉城街道白鶴觀村督戰脫貧攻堅,看產業、問就業、話致富,面對面與群眾拉家常、同基層幹部謀思路、與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話發展。
走村入戶、深入了解,這樣的一線調研對宋朝華來說並不陌生。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宋朝華以身作則、率先垂範,頂酷暑、冒寒風,走村組、進農家,全面了解貧困群眾心聲、掌握脫貧攻堅第一手情況,督導全市脫貧攻堅紮實深入開展。
在南充,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一月一調度,縣(市、區)黨政主要負責人一周一調度,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村黨支部書記、駐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一天一調度,層層掛圖作戰、制訂任務書、列出時間表,順排工序、倒排工期、倒逼落實。
夙夜在公、一心為民。南充在扶貧路上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先進典型,他們勇於擔當擔責,贏得了社會大眾充分認可。
他們是為了村裡產業發展和危房改造夙夜操勞,最終倒在扶貧路上的高坪區原隆興鄉新橋溝村村委會原副主任曹瓊蓉;他們是腰間綁著繃帶也要提前出院,第一時間走村開展幫扶工作的「拼命三郎」,嘉陵區鳳埡街道辦黨工委書記青海兵;他們是努力改變村基礎條件,為患病群眾積極募捐,被當地百姓稱頌的「陳書記」,高坪區溪頭鄉紅光村第一書記陳國界……
他們是始終堅守在扶貧一線,用行動扛起責任、用實幹詮釋擔當,可愛可敬的「南充幹部」。
興產業、促發展
「南充路徑」鋪就產業致富路
「桑麻深雨露,燕雀伴生成。」
「蠶月繅絲路,農時碌碡村。」
杜甫和賈島的兩句詩,正反映了當時南充蠶絲盛景。而今,古時「綢都」景象再現。
位於儀隴縣城區的南充家豐時裝有限公司,女工們熟練地踩著縫紉機,一件件絲質服裝在手下誕生。
家豐時裝總經理許少琳告訴記者,位於儀隴縣土門鎮和銅鼓鄉的現代蠶桑產業基地,正是企業發展蠶桑全產業鏈布局的基地之一,企業落戶工業園區的繅絲織綢項目已於去年11月開工建設,加上已經投產的製衣廠,基本形成了從栽桑養蠶到服裝外貿的全產業鏈條。「目前我們已組建團隊,未來我們還將進軍家紡行業。」
同樣是蠶,在嘉陵區又誕生出了不一樣的魅力。銀浩農業科技開發公司的蠶桑基地裡,剛產出的蠶繭被統一運送到了市區內的生產廠區,在那裡一顆顆白胖的蠶繭將被生產成高檔蠶絲被,銷往全國。
產業為當地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而產業扶貧,更需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依託旅遊產業,南部縣八爾湖鎮純陽山村從「水淹窮村」變為「水美新村」;依託農業產業,該縣東壩鎮打鼓山村舊貌換新顏,每年僅柑橘產業就為村裡帶來收益2000多萬元。曾經的貧困戶杜正明,靠著柑橘脫貧致富,如今依靠農村電商,將自家種植的柑橘賣到了全國各地。
依託浙川東西部扶貧協作,儀隴縣日興鎮白塔九灣村變外出務工為回鄉就業,當地引進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落戶,建立來料加工生產車間,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最多時解決200多人就業。
……
近年來,南充探索出產業扶貧的「南充路徑」,幫窮先幫需,扶貧先扶業。全市建成脫貧奔康產業園1023個,「五方聯動」建園模式、「四項基金」支持體系、「二次分紅」利益機制等,將貧困戶嵌入產業鏈、納入保障鏈、接入利益鏈,基本實現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
優環境、促民風
「南充經驗」描繪鄉村振興圖
「馬上要來客人了,我得準備去了。」上午11點,國家3A級旅遊景區——閬中市天林鄉五龍村村民鄧萬東在自家經營的農家樂裡忙碌著。自2017年春節回鄉創業,鄧萬東的日子是越過越好。「我現在還記得,1998年外出打工時,我背著小包袱、趟過泥濘,靠一雙腳走出山村的情景。」
而今,每年的農家樂經營為鄧萬東帶來了15萬元的收入,去年他還添置了一輛越野車。
鄧萬東的經歷在五龍村並不少見,而五龍村的故事在南充也並非個例。在這裡,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高坪區江陵鎮元寶山村,貧困戶蒲建群早早地來到務工企業,開始一天的衛生打掃工作。回憶起過去因貧而困的日子,蒲建群感慨萬千:「以前靠天吃飯,地裡的糧食只夠溫飽,現在我在企業負責衛生,每月有3000元的穩定收入。」
脫貧後的新生活,讓蒲建群每天都幹勁滿滿。
同樣的勁頭,也出現在高坪區斑竹有限公司。今年46歲的李雪清家中上有兩位年邁的老人,下有正在讀大學與中學的兒子,生活負擔重。「現在在這裡上班,我一邊照顧家裡的老人與孩子,一邊編竹子掙工資,每個月收入都有2000元左右。」李雪清開心地說。
小小的竹編不僅帶來了收益,還改變了當地風氣。工人楊成發笑著告訴記者,原來村民閒來無事就喜歡打麻將,現在麻友早就成了竹編的工友,連麻將鋪老闆都來編竹編了。
近年來,南充將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從環境優化、鄉村治理機制建設上求突破,聚焦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大力實施貧困地區特色產業提升工程,大力推進貧困地區風貌改造,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不斷改善農村面貌、提高農民收入、推進農村發展。鄉風民俗為之一新、思想觀念為之一轉、精神狀態為之一變。
今天,這座川北重鎮煥發出了新的活力與榮光。在脫貧攻堅大考前,南充以背水一戰的決心、攻堅拔寨的信心、不勝不休的恆心,堅決確保如期全面完成脫貧任務,全力以赴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四川經濟日報記者 張小星 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