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吳亦凡給予重望的《青簪行》,註定是不平凡的。因為它的主演都是娛樂圈的擁有眾多粉絲的超級偶像。
從兩位的粉絲數來看都是數量龐大:吳亦凡5086萬,楊紫5559萬。兩位的參演可謂是大製作。
隨著海報的發布,一連串的話題又來了。有人拿著放大鏡看楊紫的臉,以「楊紫得罪造型師」之類的標題,大寫楊紫海報裡臉型走樣什麼的話題。
除了這些捕風捉影的報導,這幾天關於這張海報獨佔鰲頭的話題就是——番位之爭。
不知道明星本人有多重視自己在海報上的位置,反正「撕番」之爭熱鬧到連cctv都關注了。
至於這種「撕番」,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文化背景,一個是市場經濟下的經濟價值。
我們的文化裡,一直都存在這種位次上明爭暗鬥,不論是《甄嬛傳》裡朝堂的帝王百官及後宮娘娘們,還是《紅樓夢》裡的家庭生活。
比如《紅樓夢》裡賈妃賞賜,頭一次寶玉和黛玉的物品一樣,寶釵和三春的少了幾樣。後來寶玉和寶釵的一樣,黛玉和三春的一樣,少了珠子什麼的。
一次簡單的賞賜,如果把這種幕後態度華成海報,也是耐人尋味的。
不說是明星了,在我們大臺的時事新聞裡(這個就不能明寫了),都會按身份來念出一長串子名字。這也是形象的番位了。
除了文化慣性的原因,還有就是娛樂圈自身番位背後的經濟價值。耳熟能詳的就是範冰冰了,動不動就是各種「豔壓」的娛樂新聞標題。
番位高說明你的價值就高,明說了就會獲得更多的影視資源,廣告代言。
而粉絲在番位之爭裡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明星本在不在乎自己不好直接明說,粉絲可是無所謂啊,一條條的留言,以拒看的方式威脅影視出品方等等行動。
主角就那麼兩個,誰前誰後都會引發不滿,製片方也是如同多啦A夢玩繩子遊戲,不知如何下手。
有人建議誰的粉絲多就誰前,這無疑加重矛盾。還有人建議兩人剪刀石頭布,誰勝了誰前頭,這也只能是開玩笑。
要說粉絲的力量,那絕對是毋庸置疑的強大。民國時期的梅蘭芳,就是在粉絲的撮合下和孟小冬結婚,又在孟小冬粉絲「qiang擊梅蘭芳」事件後,在梅蘭芳粉絲商量後,決定棄孟小冬留福芝芳。
《青簪行》還為拍攝完,就因一張海報番位之爭,一方面無疑是對該劇起了聲勢浩大的宣傳,使《青簪行》開播前獲得知名度。
另一方面,卻也是給觀眾留下了負面的印象。
央視在對此事的評論很中肯:「撕番」過於無聊,重點是作品質量。
如果《青簪行》播出後以其高質量引發觀眾喜愛,對唱歌為主的吳亦凡來說無疑是開啟了另一扇門,事業也會更上一層樓。對一直演戲的楊紫來說也是錦上添花。
《青簪行》的原著小說很精彩,故事緊湊,一環扣一環。再加上兩位實力流量明星,和幕後強大的製作團隊,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所以大家還是多關注劇本身,不要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