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們當前只要是有潛力又有實力的技術,都可能進入「卡脖子」清單!
所以還有人稱「卡脖子」清單為:實力清單。
也是,畢竟上榜的都是,華為,中芯國際,360,雲從科技等知名企業,以及一些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
而在其中,晶片無疑是其中的重點!
因為這不關乎其中一家公司,而是從晶片的核心材料,軟體設計,代工製造等領域,我們在全產業鏈都有著一些困難。
不過好在我們現在已經重視到這一點,國內的半導體晶片產業開始了新一輪的蓬勃發展,光是2020年上半年,國內半導體產業項目總籤約金額就已經超過了1600億元。
截至8月份,更是有超過9000家企業入局半導體領域!
要讓「中國芯」徹底的造出來,肯定不是說說而已,也肯定不能一蹴而就!
說到這個,中國科學院的院長白春禮也提到,要把「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集中全院的力量去攻克晶片的核心設備之一光刻機等等核心技術以及關鍵設備。
所以要想出發,要從源頭做起,那就是核心技術的科研突破!
好消息是集成電路專業作為一級學科,將從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了。
這說明我們對於半導體行業人才的急需!
按照預計,在2022年,我們的集成電路產業需求人才量將高達75萬人,而截至2019年底只有51萬多人,這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如果想要發展半導體產業去解決晶片問題,就一定需要大量的高質量人才,而大學無疑是一個最佳的學府。
果不其然,「晶片大學」就要來了!
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ICisC)主任、東南大學首席教授時龍興在「第三屆半導體才智大會」上面介紹了一所專門培養晶片人才的大學,南京集成電路大學。
並稱:南京集成電路大學是一所應運而生的IC大學。
如今的晶片,作為高科技尖端產業的代表,在如今的網際網路年代,不光是電腦計算機,亦或是移動智慧型手機,更包含了未來的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核心!
我國每年晶片進口額高達3000億美元,這麼大的國產化缺口急需補齊,國內的半導體產業欣欣向榮,重要的始終還是人才。
自主研發國產晶片,首先要從技術,從人才抓起。
據悉,南京集成電路大學的誕生就是要專門培養集成電路人才,而且圍繞著產業發展去培養當前緊缺的人才,目標定位非常明確。
而且不止於此,各個高校實際上也在進行產教融合,即,企業與學校進行產業結合,例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設立蕪湖研究院以及國科大開啟「一生一芯」計劃等。
這不禁讓筆者想起,在中科院宣布入局光刻機等核心技術領域之後,任正非便帶隊前往中科院展開會談。任正非在這段時間也前往諸多工科大學調研。
為什麼我們要發展高層次人才?
因為在當前的集成電路行業一直存在著「二八原則」。
而目前雖然基礎企業和人才眾多,但是仍然需要高層次的領軍人才,因為有這20%的人才參與,才能更快促進產業加速,甚至實現「從0到1」的突破!
就好比國內的蝕刻機龍頭:中微半導體公司,其創始人尹志堯博士,更是在高端半導體人才,曾經在矽谷諸如Intel公司、LAM研究所等公司供職16年,而2004年毅然回國,為了我們的半導體產業發展,注入了力量,中微半導體的蝕刻機已經達到5nm製程工藝,更是被臺積電採購為全球首條5nm晶片生產線提供蝕刻機支持!
尹志堯博士
對於現在來說,人才是非常關鍵的,要知道,當初的「兩彈一星」,也是依靠高層次人才的技術,以及實踐,心算筆算,草稿紙都堆積如山!
而現在我們有超級計算機,有引領全球的5G技術,還有人工智慧以及網際網路的成功經驗,晶片領域更是不缺乏勇於突破的企業。
再加上人才機制的完整培養建設,完善的產研結合體系,發展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讓大學生們學有所成,更能學有所用!
很多人說晶片很難,困境很多,但是正如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的那句話:晶片再難也是人造出來的,不是神造出來的!
所以筆者的觀點是,積極行動起來,既然短板都已經暴露了出來,我們就一步一個腳印的去拆解困難,一個個克服。讓專業的人才去做專業的事情,有突破進步,也要鼓勵獎勵!有卡殼的地方,就盡力去鑽研,克服困難。
對於這次南京誕生的「晶片大學「,看似一切都來的如此快,實際上也已經是刻不容緩!
對於這家」晶片大學「,你有什麼樣的期盼和看法?
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