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國際Pay(Apple Pay、Samsung Pay、Google Pay)信用卡綁卡數已達403萬張,臺灣Pay僅70萬張左右,臺灣Pay大舉落後三大國際支付4.7倍,其敗因主要為「四大超商使用落後」、「尚未結合信用卡」,臺灣政府大喊2025年要達到行動支付90%的目標,但是動作卻慢了不只半拍,也難怪臺灣Pay至今發展成效仍慘輸國際Pay。
其實,臺灣Pay並不難使用,只要是Android5.0、或iOS10.0以上手機,用戶只要下載「臺灣行動支付」APP,下載完成後,註冊以及新增金融卡,在驗證身分成功後,就能直接透過手機支付。
而且臺灣Pay除了支付功能,由於綁定金融卡的適用範圍更強大,可繳納停車費、手機/電話費、信用卡費、水電費等多種帳單;還可以移動轉帳等附加加值功能,這些可說是勝過三大國際Pay的優勢。
雖然有人可能覺得用指紋識別或手機解鎖就能感應的國際Pay比較方便,但以現在流行的第三方支付如街口支付來說,也都是手動開啟APP,要感應前再輸入密碼以進行消費,卻也能打下一片江山,臺灣Pay慘輸理應不是輸在操作不便,而是另有原因。
據臺灣金管會最新統計,到今(2018)年6月底,國際3大Pay信用卡綁卡數已達403萬張,臺灣Pay僅70萬張左右,是臺灣Pay的4.7倍,金管會就直接點出,三大國際Pay過去一年來綁卡量及消費金額大幅成長,主要是臺灣用戶已經逐漸習慣使用行動支付,加上超商等商店開放行動支付帶動,使用場域增加對三大國際Pay有很大助益。
的確,四大超商都早就已經全面可以使用三大國際Pay,以7-ELEVEN來說,2017年12月就已經引進三大國際Pay,且目前光是三大國際Pay的使用人數就佔7-ELEVEN信用卡交易6成。
反觀臺灣Pay,今年7月中才在萊爾富上線,單單比較萊爾富,今年1月國際三大Pay就已全面到位,顯示臺灣Pay整整晚了大半年,更遑論尚未上線的全家、7-ELEVEN、OK等另外三家超商。
據規劃,全家超商要等到今年底前才可使用臺灣Pay,而通路居全體超商之冠的7-ELEVEN則預計在明年第1季上路,而OK便利商店更是要遲遲等到明年第二季才會上線。
臺灣Pay除了尚未完整搶進與民眾最貼近的超商場域,便民性打了折扣,目前只能綁定金融卡也是一個敗因,要等到今年11月「臺灣Pay QR Code共通標準」規格連結VISA、Master Card與JCB等國際信用卡組織後,臺灣Pay才能選擇使用信用卡付款。
臺灣Pay目前加入的金融機構有22家,其實並不少,年底將擴大到33家,未來還會有悠遊卡公司及歐付寶加入,而可以使用的店家約有3萬家,但是臺灣Pay綁卡量還是大輸,政策推動比起喊目標口號,加快發展腳步才更是重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