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水下機器人(湛江)大賽圓滿落幕
5 月21日,為期三個月的2020年全國水下機器人(湛江)大賽在美麗的濱海城市——湛江圓滿落幕。來自東北大學的「海洋之心隊」取得現場賽「海底巡線競速賽」一等獎;來自大連理工大學的「赤甲紅隊」獲得現場賽「水下精準操作賽」一等獎。獲得線上賽「光學圖像目標檢測」賽道一等獎的是中山大學 「Maybe Tomorrow」參賽隊;獲得線上賽「聲學圖像目標檢測」賽道一等獎的是北京理工大學「passi0n」參賽隊。
湛江市委書記鄭人豪,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華,中國工程院院士陸軍等出席頒獎活動,並為獲獎選手頒發國家級榮譽證書。廣東海洋大學校長潘新祥,廣東省科技廳外國專家局原副局長溫則偉,湛江市副市長歐先偉等領導和嘉賓參加了活動。
活動上,湛江市人民政府與鵬城實驗室籤署共建「湛江海洋科技研究與產業化基地」的合作協議。
一、多位院士助力國家級賽事
全國水下機器人大賽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對人工智慧科學研究的重要資助方向和戰略部署,是國家在強化科技創新體系的頂層設計。
2020年全國水下機器人(湛江)大賽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湛江市人民政府和鵬城實驗室主辦,湛江市科學技術局、廣東省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學會、湛江市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承辦,廣東海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湛江灣實驗室協辦。
本次大賽由11個國家和區域選手參加,分為「線上賽」與「現場賽」兩個專場賽事。線上賽已於4月在深圳進行了決賽答辯並完成結果公示,作為大賽的核心——現場賽在湛江海域完成。現場賽分為海底巡線競速賽和水下精準操作賽兩部分,共吸引了來自全國重點高校、科研機構、優秀個人及團隊、核心企業共16支專業參賽隊伍,65名參賽人員。
同時,大賽顧問團隊由多位院士組成,分別是:中國工程院高文院士、中國科學院陸建華院士、中國科學院郝躍院士,中國工程院封錫盛院士、中國工程院郭東明院士,中國工程院陸軍院士。
二、真實海域打造專業賽事
全國水下機器人大賽自2017年起已成功舉辦三屆,是國際上唯一的真實近海環境下水下機器人競技高端賽事。真實海域的比賽對參賽選手和裁判的專業能力有很高要求,極具專業性和挑戰性:參賽選手需要適應實驗環境與真實環境的差異,克服真實海域內複雜的海底環境和暗流、風浪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才能完成任務。
此次現場賽主要針對海洋環境監測、海上防險救生等需求,在真實開放的海洋環境條件下對水下機器人作業性能進行評測,參賽的水下機器人涉及機械、電氣、信號處理、運動控制、導航算法等學科領域,是典型的多學科交叉產物。
大賽主要針對水下機器人巡航與智能能力(感知、控制、驅動、通訊)進行考察,並設立自主水下機器人(AUV)和遙控水下機器人(ROV)單項賽,使競賽更具實戰性、技術挑戰性和能力挑戰性。比賽現場裁判可通過大屏幕直播間觀察機器人過門、航行狀態的調整、上浮下潛、障礙物識別等,並通過這些動作來判斷機器人的自主性、控制感、集成度等。
大賽吸引了高水平的參賽隊伍,來自東北大學的「海洋之心隊」在研究和分析此次比賽的規則要求並經過多次近海模擬訓練,設計了一套可攜式、高機動性和低能耗的AUV,出色完成了海底目標物搜尋、浮框內上浮等多種任務需求。比賽中,該機器人的表現引起了專家、評審以及嘉賓們的陣陣歡呼和掌聲。
三、技術創新支持應用賦能
海洋面積佔地球的71%,蘊藏著豐富的「寶藏」,探索海洋成為未來趨勢。而水下機器人是探索海洋的重要裝備,在海洋觀測、勘探、水下極端環境作業中潛能巨大。水下機器人可以通過搭載各種傳感器,憑藉其獨特的續航能力,實現大海域、超深海域等地域的海底地貌探測、海水鹽度、汙染情況等信息採集,實現海洋生態環境勘測的智能化、信息化。全國水下機器人大賽自創辦以來,將科研成果同海洋牧場產業和海上防險救生、海洋監測等有機結合,已形成賽事品牌,並成為展示水中機器人研發、製作和應用成果的重要舞臺。
大賽的舉辦為水下機器人領域在核心問題、關鍵技術和前沿方向上展開探討實踐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鵬城實驗室、湛江灣實驗室也將發揮廣東省實驗室優勢,將科學研究成果同海洋生態體系有機結合,打造智能化、信息化、生態化的現代海洋生態體系,為國家海洋生態體系建設和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四、海洋科技創新高地
湛江目前正在加快建設以海洋科技產業為特色的國家高新區。2020年全國水下機器人大賽(湛江)的成功舉辦,湛江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攜手將大賽辦成金牌賽事,進而提升湛江城市影響力,助力地方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推動湛江市海洋經濟及人工智慧戰略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鄭人豪表示,舉辦全國水下機器人(湛江)大賽,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要求,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注入強大的動力和助力。未來湛江市將為(鵬城實驗室和湛江灣實驗室)兩大省實驗室提供廣闊科研創新機會和條件,做好臨港產業、濱海旅遊、特色優勢農業、軍民融合發展 「四篇文章」,為科研、創新、產業孵化落地提供重大的機遇和條件,有機結合即將舉辦的廣東國際海洋裝備博覽會,聯動周邊區域,助力「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
高文表示,科學任務帶動科學發展,為水下機器人領域學術交流和技術探索提供良好的平臺。湛江海岸線和島岸線近2000公裡,海洋資源、臨港產業、科技人才資源豐富,希望未來大賽能與中國海展有機結合,進行交叉領域的探索,促進地方經濟和科技發展,推動區域科技創新發展再上新臺階。
未來,鵬城實驗室將依託湛江的海洋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優勢,發揮自身的科研資源優勢和人才團隊優勢,合作建設湛江海洋科技研究與產業化基地,形成優勢互補的差異化協調發展。
此次雙方的深度合作,可以為湛江社會經濟及科技的發展導入高端的科技人才、技術、課題、重大科學裝置及其他資源;同時也有助於鵬城實驗室的全國性和區域性布局,為鵬城實驗室提供優質的研究實驗條件和更好的應用需求場景,促進鵬城實驗室更好更有效地實現國家所賦予的戰略使命。
(通訊員:姚李茜冰 洪曉星 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