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雖然有疫情搗亂,但依然是消費電子的大年,5G更是帶來很大的增量。有些細分行業的滲透率已經比較高,有的卻才剛剛開始。
這個新看點,就是Mini LED。
5月12日《經濟日報》報導指出,蘋果計劃投資新臺幣約100億元(合3.34億美元),在臺灣新竹科學園區開設新工廠。蘋果將與臺灣供應商Epistar和AU Optronics合作,該工廠將生產用於未來設備的mini-LED和micro-LED屏幕。
目前的iPhone使用OLED屏,有90%的屏幕都是三星供應的,雖然他們也試圖引入其他的廠商,但是從量產實力和技術上來說,跟三星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這也是為什麼他們要找替代OLED屏的新屏幕。
按照郭明錤的分析,由於疫情影響,蘋果首款集成Mini LED顯示屏技術的產品,可能會迎來比預期更晚的推出時間,蘋果的下一代iMac Pro預計將採用Mini LED顯示屏。
從此前消息看,蘋果計劃在2021年底之前至少發布六款mini-LED產品,包括14英寸和16英寸的MacBook Pro機型、iMac Pro、12.9英寸iPad Pro、10.2英寸iPad和7.9英寸 iPad mini。
過去「霸屏」的技術,叫做LCD。現在的主流技術是OLED。三星的AMOLED就是OLED屏幕的一種,基本壟斷了手機高端OLED屏幕,這也是為什麼iPhone遲遲不採用OLED的原因。於是,蘋果的Micro LED計劃箭在弦上。
Micro LED本質上是把LED的結構設計進行薄膜化、陣列化、微小化,Micro LED的精度更高,解析度和色彩表現更好,亮度超過OLED 30倍,而且功耗更低,更輕薄。Micro LED技術一定會取代現有的OLED,這是遲早的問題。
問題是,Micro LED的技術還不夠成熟,爆發期一再推遲。
作為Micro LED的過渡產品,mini LED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它介於OLED和MicroLED之間,是傳統LED的小幅改良版本。
相較於Micro LED來說,mini LED良品率更高,技術難度更低,更容易量產。比起OLED,mini LED更加耐用。
未來兩三年,miniLED將會成為大量廠商的宣傳賣點。而放眼望去,MicroLED已經在路上。
MicroLED尚處於技術儲備階段,未來有望進入手機、PC、可穿戴設備領域,消費電子的需求替代空間,將帶來更大的市場規模。
短期來看,蘋果此舉有望提升專業顯示的滲透率。中長期來看,蘋果若率先將Mini背光產品應用在其產品上,將帶動Mini LED與Micro LED成本下降,從而進入大規模商用,催化Mini LED與Micro LED顯示進入尺寸更小的消費電子領域,進而帶來消費電子的替代升級潮。
預計MiniLED與Micro LED滲透率將加速提升,更快進入大規模量產,可以關注產業鏈投資機會。
參照TWS無線耳機,蘋果率先使用之後,安卓廠商紛紛跟上,催生了行業的大爆發,漫步者都漲到天上去了。這種走勢,可能會複製到mini LED的個股上面。
目前在 Mini LED有布局的公司,主要是三安光電、兆馳股份、國星光電、洲明科技、瑞豐光電、TCL。
次新股芯瑞達也是顯示光電系統概念,華盛昌打開了次新的空間,短期內次新的火熱是降不下去的。今天能買到的幾個次新當中,只有芯瑞達之前沒放過量,更適合接力,個人也比較看好Mini-LED在後市中的表現。
處於轉型期的深康佳A也是一個。根據報導,為了加快Mini/Micro LED相關業務開展,康佳集團已向德國的沉積設備製造商愛思強(AixtronSE)訂購了多個AIX G5+C和AIX 2800G4-TMMOCVD系統,以建立自主基於GaN(氮化鎵)和砷磷材料的Mini/MicroLED的批量生產能力。
這也意味著,MiniLED的炒作,未來將向氮化鎵延伸。
(作者:水晶球財經博主-公子豹資本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