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刀和日本刀孰優孰劣一直是許多人爭論的焦點。毫無疑問大部分國人認為日本刀由唐刀演變而來,另外在抗日戰爭中,29軍大刀隊用中國大刀重挫日本武士刀,因此中國刀無疑是優於日本刀的,可是為什麼國際上公認日本刀是世界三大名刃之一,而中國刀卻不是呢?
影視劇中,中國大刀常常對陣日本軍刀,八路軍掄起大刀,向鬼子砍去,鬼子應聲倒地,那現在我問問大家,中國大刀和日本軍刀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我們今天拿來比較的就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中國大砍刀。首先比較的話就必須撇開製作工藝不談,僅僅比較刀型。兩者的刀刃都是弧形的,日本刀前後刀身相對大砍刀差不多寬,大砍刀前半部分刀身非常寬,意味著這部分的質量比較大,那麼他它砍的時候力量就大。所以劈砍的時候大砍刀佔有優勢,但這種優勢僅僅建立在砍刀前後刀背差不多厚。如果刀身前半部分薄,後半部分厚,那麼刀的整體質量分布和日本刀差不多,這種優勢就不復存在了。當然,這把刀的設計者充分保留了這個優勢。再說重量問題,大砍刀大約三斤左右重,日本刀在二斤半到三斤左右,日本刀輕點。
早在德川幕府末期,日本陸軍就採用法國式的訓練方法,法國軍官佩戴軍刀一直是其身份的高貴象徵,1933年2月6日,荒川五郎、慄厚彥三郎等在東京下議院向政府提出復興日本軍刀的建議案,以提倡日本精神及固有文化。這樣日本部隊裝備軍刀就有了法律依據,該法案最後在下議院獲得一致通過。
中國方面,抗戰期間中國軍隊輕重型武器不足,大部分部隊裝備比較落後。抗戰初期,八路軍的武器大多數已經不堪使用,步槍仍以老式的「漢陽造」和其他的雜式步槍為主。在很多情況下,八路軍戰士在白刃戰中仍然使用厚重的大砍刀。
國民黨嫡系部隊,武器精良,大多為美式裝備,基本上沒有大刀等冷兵器列裝。但非嫡系部隊則待遇要差很多。根據實際情況,很多非嫡系的國民黨軍隊普遍給士兵配備了一把大刀,並將刀術作為基本軍事技能進行訓練。
那麼,到底是日本的東洋刀略佔上風,還是中國的大刀更勝一籌呢?
中國大刀是在長城抗戰中舉國聞名的。1933年3月,侵佔我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8萬餘眾,分別向我長城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處進攻,長城抗戰爆發。3月11日,中國軍隊第29軍第37師大刀隊在第109旅旅長趙登禹的率領下,乘雪夜迂迴至喜峰口日軍側後,摧毀敵炮兵陣地,殲敵炮兵大佐以下步、騎、炮兵3000餘人,中國大刀凜凜生威。
經過仔細查閱相關資料和檔案,查到此役中用大刀砍殺日軍最多的幾位留下姓名的英雄,他們是:士兵王元龍,半小時內砍殺日軍12人;二二四團班長侯萬山,砍殺日軍7人;副營長過家芳,在狼洞子附近一座寺廟的日軍指揮所內砍殺日軍15人;旅長趙登禹和副旅長何基灃也親手操刀砍殺日軍多人。
1933年3月,侵佔我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8萬餘眾,分別向我長城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處進攻,長城抗戰爆發。3月11日,中國軍隊第29軍第37師大刀隊在第109旅旅長趙登禹的率領下,乘雪夜迂迴至喜峰口日軍側後,摧毀敵炮兵陣地,殲敵炮兵大佐以下步、騎、炮兵3000餘人,中國大刀凜凜生威。
此外,在四年後爆發的盧溝橋抗戰中,第29軍第37師一名19歲的山東籍士兵陳永,以大刀砍殺日軍13人,並生擒1人。當時的日本報紙驚呼:「自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以外,而遭60年來未有之侮辱。」此事在當時中國國內的媒體上更是被廣泛宣傳,深受感染的上海青年音樂家麥新,據此寫了《大刀進行曲》一歌,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成為抗戰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歌曲。
日本刀薄、輕,近身作戰肯定吃虧,日本刀的優異製作工藝,在戰鬥環境下並無太大意義。大刀隊喜峰口一戰,我軍和敵軍的傷亡就是1:2.5的比例,因此震驚中外,日寇為之喪膽,以至於要人人戴上特製鐵圍頸才敢來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