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藍字「CSDN雲計算」關注我們哦!
作者 | 陳彥靈
出品 | CSDN雲計算(ID:CSDNcloud)
《經濟學人》曾破天荒的用一整期內容討論雲計算,極富預見性的寫下一句話:「這無疑將改變IT產業,也將深刻改變人們工作和公司經營的方式。」
預言成真。今天,公有雲市場規模已達5000億美元,10年增長4倍以上,這帶動了伺服器市場10年101%的增長。
如同英特爾之於晶片、亞馬遜之於雲服務,作為底層算力的提供者,浪潮增速更為「可怕」:10年52倍增長、連續11個季度全球增速第一,與戴爾、HPE同屬全球伺服器第一陣營,且穩居中國第一。
這一切都不是偶然。真正的贏家,總是贏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
從技術到思維:擁抱開源
2009年,英特爾處理器開始支持虛擬化技術,雲計算真正開始。2010年,微軟發布Windows Azure平臺、思科發布雲計算服務平臺、VMware 啟動vCloud計劃構建全新雲服務……雲計算大幕逐步拉開。
浪潮的雲計算戰略不落後於國際巨頭。2010年,浪潮提出雲計算戰略1.0,宣布由傳統的IT產品、方案提供商向雲計算、大數據運營服務商轉型。
此後10年,從我國第一臺32路關鍵應用主機天梭K1,到單機計算性能高達每秒2000萬億次的全球最強AI計算主機AGX-5,浪潮不斷研發核心技術,保持技術領先性,不僅成為雲計算市場爆發的受益者,也借這一機遇全面提升了技術實力。
有了技術打底,讓浪潮更上一層的是思維創新。
雲計算不僅是一場技術變革,更是產業變革。10年裡,那些只把雲計算當做技術創新的廠商發展都受到了限制,難以適應公有雲帶來的大規模、超大規模用戶的新需求。
浪潮先於行業意識到,雲計算的本質是「規模化、共享化」,是整個產業鏈各角色協同的結果。擁抱並融入「開源開放」,證明浪潮在思維層面高於其他廠商。
浪潮提出雲計算戰略的同年,也是雲計算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時間點——OpenStack開源。開源開放的優勢是:產業鏈上各方基於同樣的開放標準,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這一優勢,在之後網際網路帶動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裡發揮到了極致。
2010年左右,網際網路雲計算需求爆發,IT基礎設施面臨更大規模的擴展,既要滿足更高的密度、更低的功耗成本,又要滿足標準化、通用化,開源開放成為大勢所趨。
2011年,Facebook發起成立OCP;隨後ODCC的前身——天蠍組織也在中國成立;2016年,LinkedIn發起成立Open19,這些組織在推動雲計算基礎架構的開放融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迄今,符合OCP標準的伺服器已經部署超過100萬節點,符合ODCC標準的伺服器已經部署數十萬節點。
一份對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客戶的訪談顯示,他們認為:「會先考慮滿足OCP標準的設備,只有當它不適合使用時,我們才會選擇其他的設備。」
開源開放成為超大規模數據中心「俱樂部」的通行證。而浪潮是唯一一家同時加入ODCC、OCP、Open19三大組織的伺服器供應商。
今天,浪潮為網際網路行業定製的符合ODCC標準的SR整機櫃已經從1.0進化到4.5版本,浪潮在網際網路行業的佔有率連續5年保持第一,佔比達到42%。阿里、百度、騰訊、平安科技、字節跳動、快手、美團等等都是浪潮的核心客戶。
開源開放也從網際網路行業「波及」到其他領域:電信、教育、製造業、金融服務、交通等。例如:電信運營商對開源有強烈的興趣,認為開源可以推動5G的快速發展。
作為OCP鉑金會員,2017年,浪潮發布符合OCP標準的OR系列整機櫃伺服器;2019年,浪潮四款伺服器通過OCP認證。作為Open19創始會員,浪潮在全球最先發布了符合Open19標準的伺服器。脫胎於天蠍計劃的ODCC,浪潮從始至終都是重要的參與者。
一流的公司做標準。浪潮早已不是開放計算的普通玩家,而是推動開放計算標準實現的重要驅動者。
從戰略到戰術:全球化的JDM
Gartner指出,雲計算已經不再是一個戰略問題,而是戰術問題。客戶對於是否選擇雲計算的戰略考慮不復存在,剩下的是選擇哪家服務的戰術抉擇。
浪潮「盯緊」客戶,從網際網路累積的技術優勢和管理經驗衍生出一套方法論——JDM模式。
JDM不同於傳統的OEM和ODM模式,以與用戶產業鏈的融合為基礎,面向用戶具體業務,打通需求、研發、生產、交付環節,融合供需業務鏈,按需設計定製,解決了一個很簡單、但卻是最為核心的問題——在最短的時間內、可控的成本約束下,把最滿足、最適合用戶需要的產品快速研製出來,部署到用戶數據中心。
J即Joint,連結客戶與客戶協同,而非單純的把產品賣給客戶;D代指Design、Development、Deliver三層意思,讓客戶參與到設計、研發和交付的全過程中,實現協同設計、敏捷研發、快速交付。M即Manufacture ,依託智能生產基地以及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客戶端的「一鍵下單」與浪潮生產的批量定製化生產有效結合,實現敏捷生產,快速供貨。
IDC指出,浪潮JDM模式能精準洞悉變化的客戶需求,保持技術領先性和快速的產品化,是浪潮業務增長重要驅動力,是浪潮業務成功的關鍵性差異化策略。
在JDM模式下,浪潮繼續賦能傳統行業,推動通信、金融、交通、公安等行業的數位化轉型升級。2019H1金融行業市場佔有率第一,六大行佔有率第一;政府行業第一;除此之外,在南方電網、中國石化、國家電網數據中心等,浪潮都有大量的成功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浪潮還通過JDM模式與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共同落地了許多AI創新成果:與百度共同推出人工智慧ABC一體機、X-MAN系列產品;聯合平安科技發布平安雲B1超高性能AI金融雲主機,是全球最強大的AI計算主機之一等等。
作為浪潮獨有的戰術,JDM還是浪潮「全球化」戰略的有力支撐。Gartner數據顯示,浪潮全球市場份額從17Q1的4.32%上升至19Q3的12.34%,逼近全球第二。目前,浪潮業務覆蓋全球113個國家和地區,擁有26個業務分支機構以及六大生產基地。
作為全球第三、中國第一的伺服器廠商,浪潮不但有全球化的底氣,也承擔了全球化的義務。
從現在到未來:AI不僅在雲端
雲計算十年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歷史性契機,但變革遠未結束。全球新創建的數據正以27.2%的複合增長率增長,且實時數據將佔24.5%以上。海量數據的實時性、可靠性、整合及管理是雲計算時代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越發成熟的人工智慧可以對數據進行更高效的收集、分析、處理。目前,部分AI計算仍是以雲的形式提供,AI仍依託雲計算。IDC指出,AI將在幾年內重構全球伺服器市場結構。到2025年,至少90%的新型企業應用將嵌入人工智慧。
「智慧計算」戰略下,浪潮在AI領域提早布局,已經佔據市場半壁江山,確立全球領導者地位。浪潮AI硬體產品涵蓋GPU、FPGA和ASIC三大領域,產品線業界最全,擁有全球最高計算密度AI伺服器AGX-2,以及單機計算性能高達每秒2000萬億次的全球最強AI計算主機AGX-5。開發了Caffe-MPI框架、AIStation等一系列AI平臺軟體,具有全棧式AI技術能力。《人工智慧中國專利技術分析報告》,百度、騰訊、微軟、浪潮位居前四。
新技術只有大規模應用到產業,才能凸顯出其真正的價值,AI的價值在於「產業AI化」所創造的萬億級市場潛力。但推動產業AI化需要生態力的支撐,要能夠打通從底層技術到頂層應用的阻礙,形成一個暢通的閉環。IDC強調,人工智慧時代的用戶需求越來越複雜,任何企業都無法提供所有的解決方案,生態系統將變得和智慧財產權一樣重要。
浪潮正在推進「元腦生態」計劃,旨在連接左右手夥伴,即具備AI技術開發能力的科技公司及具備實施AI整體解決方案能力的SI、ISV夥伴,通過彼此的連接、共享與協同,共同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的Al模型和方案。在元腦生態中,浪潮已經面向所有夥伴開放AI計算、資源與算法三大平臺,使能合作夥伴高效完成AI算法、模型與應用的開發和交付。
元腦生態展現出強大的生態聚合力,催生出眾多的「行業大腦」。在金融行業,浪潮助力招商銀行,打造金融服務智能終端和智慧平臺,與同業相比,筆均響應時間1/3,資損率1/100。在零售行業,浪潮助力蘇寧毫秒級支付,無人店運營效率提升70%,人工選品精度提升5%-20%。在鋼鐵製造領域,浪潮助力首自信智能質檢,將2-3天質檢時間縮短到2-3個小時,正確率提升至95%以上。
AI尚處於高速成長期,基準測試、產品標準方面處在萌芽狀態,浪潮已先人一步成為多個國際標準組織的骨幹,積極參與和推動多項國際標準的制定。浪潮是國際權威測試機構SPEC下設的Machine Learning技術委員會的首屆主席,推動人工智慧基準性能測試標準建立。作為OCP鉑金會員,浪潮是OAI項目的重要成員,與百度、Facebook、微軟等公司共同負責開發OAM規範。
AI不僅僅在雲端。未來四年,全球將開發和部署與過去40年一樣多的數字應用程式和服務,並將它們部署到數十億個邊緣設備和數百萬個邊緣計算位置中。這其中,將有很大一部分是AI應用。
針對邊緣計算,浪潮已經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Intel等公司共同發起了面向電信應用的開放IT基礎設施項目——OTII。2019年,浪潮發布了業界首款基於OTII標準的邊緣計算伺服器NE5260M5,專為5G設計,中標中國移動首次邊緣計算招標。
雲計算變革方興未艾,AI、邊緣計算正待崛起。浪潮,始終走在前列。
福利掃描添加小編微信,備註「姓名+公司職位」,加入【雲計算學習交流群】,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共同打卡學習!推薦閱讀:
真香,朕在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