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共享兩輪出行行業的實踐情況一直頗受關注。隨著共享單車3.0時代拉開帷幕,如何更好地實現生態友好,成為交通行業人士關切的議題。日前,由中國交通報主辦,哈囉出行協辦的兩輪共享出行可持續發展座談會在上海召開。
共享單車緩解上海交通壓力
在座談會上,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卓健教授團隊主持編纂的《共享單車城市空間品質績效研究》首次公開。
作為首份以上海為城市研究樣本的研究報告,卓健教授團隊通過對共享單車綜合績效的評估,指出當前共享單車的交通績效、經濟績效、生態績效已非常顯著,並且在城市單車交通的後共享時代,行業格局已回歸理性,公共管理及時補位,智慧技術支撐著運維的可持續性。
以上海主城區為例,在工作日共享單車騎行峰值時段基本與上海市交通通勤尖峰時段相同,這說明共享單車已經成為市民在城市交通尖峰時段通勤方式之一,較大程度緩解了交通壓力。在工作日期間,上海市共享單車密度較高的區域有多個,呈現多中心分布的特徵,這表明在解決城市多區域出行需求起到關鍵作用。卓健認為,共享單車作為我國城市交通出行解決方案之一將長期存在,因此加強政策引導顯得愈發重要。
與此形成呼應的是,今年以來共享兩輪行業頻現新動向,並且展現出不同以往的特質。以哈囉出行在上百座城市落地的共享單車定點還車模式,以及近期宣布嚴格執行駕照分制度為例,它們本質上致力於依託「企業-政府-用戶」的共建、共治、共享,完善用戶信用體系,打造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行業生態。例如哈囉單車於上海市奉賢區奉浦街道、松江區嶽陽街道落地的以藍牙道釘技術為依託的「定點還車」項目,在定位精準度上可以達到亞米級別。
白皮書指出,政企可進一步加強合作聯動,企業可與政府共享出行軌跡、熱力區域等騎行數據信息,為政府優化共享單車管理模式、建立慢行交通系統提供科學、合理依據,從而實現政企合作規劃騎行配套公共設施建設,優化城市交通供給。
建議政企加強聯動實現多方共贏
會上,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表示,自行車和步行是綠色健康的出行方式,平時可起到替代小汽車出行,減少霧霾的作用;戰時擔當防疫重任,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的出行環境。「此次疫情更是令人意識到,地鐵、公交一旦停運或限流,整個城市的公共運輸就處於癱瘓狀態。」因此他建議充分利用好共享兩輪,並重視其對綠色健康城市發展的價值。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戰略規劃部副部長尹志芳指出,國內已有不少城市以實際行動利用共享兩輪推動城市交通發展。據其統計,截至今年中旬,涉及26個省76個城市出臺共享單車實施意見或管理辦法,17個城市出臺考核辦法,另外至少已有20多個城市將共享單車定位為城市綠色交通系統或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的組成部分,或城市公共運輸的有益補充。
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顧大松認為,應該多總結國內一些城市管理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的優秀經驗,讓其他城市看到共享兩輪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業態。政府、市場、企業和市民應形成合力,推動進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真正行業新時代。各方一起推動,才能實現多方共贏。
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及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王雪,以廣深共享出行準入為例,闡釋政府如何通過創新制度供給,破解共治難題。如提出可建立完善的運營企業服務考核標準體系定期實施考核,在此基礎上根據運營企業資質分配運營車輛額度,並根據服務考核表現進行動態調整;針對服務質量考核不達標的企業,一線城市合理的退出機制有助於淘汰低服務質量企業和違規運營企業。
共享兩輪行業是一個典型的獨木難成林的行業,也是企業和政府目標越來越趨同的行業。座談會上,哈囉出行執行總裁李開逐建議,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產生良性互動、化學反應,通過政策引導市民、企業、政府三方共治,更好地發揮企業市場主體作用,打造健康的行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