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寶媽私信給我發了一張照片,並且配了一段描述:
我兒子生下來的時候好好的,但在3、4個月脖子該硬起來的時候,發現他的脖子總是朝左邊偏起,而且導致臉蛋也是一邊大一邊小。我們也看了不少的醫生,都說是小兒斜頸,醫生讓我們自己按摩,如果實在不行,還得做手術,這可怎麼辦?
這位寶媽發來的照片,是一個典型的「小兒斜頸」。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一周歲以內的嬰兒,俗稱「歪脖子」,是小兒頗為常見的外科疾病。但讓人欣慰的是,大部分寶寶,在得到有效矯正後,都可以恢復正常。
寶寶斜頸的表現
一般來說,寶寶斜頸有四種症狀:
1、寶寶的頭偏向一側,下巴朝對側肩膀,在平躺時,寶寶總是偏向一側睡覺,而在坐姿時,頭就會固定轉向一邊。
2、寶寶的頸部出現了硬塊,大約有1~3公分,就好像是頸部長了一個瘤子。
3、大多數有斜頸的寶寶,臉蛋會出現左右大小不對稱的情況。
4、寶寶的頸部活動受到限制,當父母嘗試吸引寶寶左右看時,會發現寶寶轉動頭部有一定困難。
可能很多家長沒有遇到過,所以會比較擔心害怕,其實嬰兒斜頸的發生率在0.3%~1.9%之間。其中,大多數新生兒斜頸都被發現在出生後的3個月內,而在這些嬰兒當中,大約有五分之一是暫時性的「姿勢性斜頸」。
寶寶出現斜頸的原因
1、姿勢性斜頸
胎兒在媽媽子宮內的最後兩三個月,因為體態較大,活動受限,會長期固定為一個姿勢。這些嬰兒除了脖子歪斜以外,並沒有明顯的頸部活動受限,臉蛋也沒有變形。這些嬰兒隨著出生後睡姿的調整,肌肉的發育,到兩三個月大的時候,頸部肌肉能夠控制頭部轉動時,斜頸的症狀就會基本消失。
2、肌源性斜頸
這種類型是最常見的,基本上佔了斜頸類型的90%以上。主要原因是因為頸部的一條肌肉「胸鎖乳突肌」攣縮,造成的頸部歪斜。若是左側的攣縮,則嬰兒的頭部會偏向左側,而下巴則斜向右側。
3、骨源性斜頸
這種類型較為少見,在斜頸的寶寶中佔有率不到2%。主要是因為骨骼的畸形所產生的斜頸,大部分是頭顱底部與第一及第二頸椎有問題造成的。有一些是骨骼發育畸形,就是合併關節原發性的變形或不穩定,這些都會造成斜頸,或頸部活動不良。嚴重時,這類斜頸會有腦幹或頸部脊椎神經受損。
4、頸部腫塊
一般在出生後2周內,可觸摸到頸部腫塊,位於胸鎖乳突肌中下段,一發生於右側者多見,按壓無痛感,通常會在1~2個月後達到最大,之後逐漸縮小甚至完全消失。當然,也有一部分患兒會發生腫塊不消失,並產生肌肉纖維化和攣縮引起的斜頸畸形。
關於寶寶斜頸的治療
此病治療越早越好,嬰兒時期通常採用保守治療,大多能取得滿意療效。如果一歲後,保守治療無效,通常需要採用手術治療。
1、年輕的爸媽在寶寶出生後,一定要多注意觀察,如果他的頭總是偏向一側,必須查看寶寶頸部是否有腫塊。如果發現是斜頸,不要驚慌,儘快去看醫生,因為治療越早效果越好。
2、醫生會根據病情,採取藥物封閉,因為這對促進局部腫塊吸收,效果非常明顯。
3、使用正確的按摩手法,比如用滑石粉塗手,然後用拇指或食指在腫塊處反覆按摩,堅持每天操作,效果非常明顯。
4、人為矯正,這對治療意義非常重要。具體做法:把患兒的平放在床上,父母用雙手按住其頭部,將其下頜轉向患側肩部,也就是頸部腫塊處,轉過去後停頓一分鐘,讓肌肉處於拉伸狀態,然後再放鬆,如此反覆進行。當然,手法要輕柔隨和,切不可使用暴力。
5、媽媽在餵奶的時候,可以通過調整寶寶吃奶的姿勢,和平時的睡覺姿勢。比如寶寶是右側斜頸,就要在寶寶吃奶和睡覺時,把寶寶放在您的左側,這樣有利於患兒矯正。
如果看完這些還一臉茫然的寶媽,可以去醫院的兒科(保健科),讓裡面的醫生來教你,學會以後回家給寶寶做。
寶寶斜頸的最佳治療期
針對寶寶斜頸,我專門諮詢了兒科醫生,也跟兒童保健科醫生做了很長時間的交流,他們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先天性斜頸如果早期得不到治療,兩歲後會出現面部畸形。主要表現為面部不對稱,即雙側眼外角至口角的距離不對稱。眼睛位置平面也會降低,因雙眼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容易產生視覺疲勞,從而出現視力減退。此外,患兒的整個面部,包括口鼻耳也會出現不對稱性的改變。
寶寶小的時候,很多器官是不成熟的,而且發育速度快,很容易被矯正。同樣,如果斜頸被發現的不及時,寶寶可能一兩個月就會出現面部畸形。
簡單的講,就是寶寶越小,治癒率越高,對於較大年齡的患兒,就得接受手術治療了。
關注「欣媽育兒經」,有任何母嬰育兒方面的問題,都可以發私信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