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掌健識 上海市醫學會健康科普基地
做健康的傳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長
各位朋友:
今天我們邀請到上海市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科周瑩霞,和大家分享——胰島素究竟應該怎麼打。
我國糖尿病患病率日益增高,但血糖達標率卻不盡如人意。儘管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到血糖的達標與否,但即使是對於已經使用胰島素的患者,血糖達標率也只有37%,其中,胰島素注射技術的不規範也可能是造成血糖不能達標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麼胰島素究竟該如何注射,才能真正發揮藥物的效用呢。
首先我們在備齊物品時,應對使用胰島素的名稱、劑型和有效期進行仔細核對。使用中的胰島素可室溫保存,如果是從冰箱取出的話,應復溫30分鐘。
在使用混懸型胰島素,如中效胰島素、預混胰島素、預混胰島素類似物之前,應將胰島素充分混勻。將胰島素筆平放在手心中,水平滾動10次,然後通過肘關節和前臂的上下擺動,上下翻動10次,直至胰島素轉變成均勻的雲霧狀白色液體。如小瓶內有凝塊物或底部有白色固體顆粒沉積時,不宜使用。
在注射部位選擇上,應選取皮下脂肪豐富且沒有較多神經分布的部位,如腹部、大腿前側和外側、上臂外側和臂部外上側。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選擇腹部給藥。中晚期妊娠患者,宜選取腹部外側遠離胎兒的部位進行注射。
不同注射部位吸收胰島素速度快慢不一,腹部最快,其次依次為上臂、大腿和臀部。
其次在注射時應注意注射部位的輪換,如果反覆在同一部位注射,會導致該部位皮下脂肪增生而產生硬結,在該部位注射胰島素將導致藥物吸收率下降。因此要嚴格遵守「每天同一時間,注射同一部位」「每天不同時間,注射不同部位」原則。不同注射部位之間的輪換,是指將注射部位分為四個等分區域(大腿或臀部可等分為兩個等分區域),每周使用一個等分區域並始終按順時針方向進行輪換。同一注射部位內的輪換是指在任何一個等分區域內注射時,每次的注射點都應間隔至少1cm。一旦發現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結的現象出現,應立即停止在該部位注射,直到症狀消失。
為保證將胰島素注射至皮下組織,使用較短(4mm或5mm)的針頭時,大部分患者無需捏起皮膚,並可90°進針。使用較長(≥6mm)的針頭時,需要捏皮和/或45°角進針以降低肌肉注射風險。正確的捏皮方法應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提起皮膚,不應用整隻手提捏皮膚,在捏皮中央注射,拔針後鬆開皮膚。
為避免漏液,使用胰島素筆注射在完全按下拇指摁鈕後,應在拔出針頭前至少停留10秒,從而確保藥物劑量全部被注入體內。藥物劑量較大時,有必要超過10秒。使用胰島素注射器,內塞推壓到位即可拔出,無需停留。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胰島素注射針頭只能一次性使用,千萬不可反覆使用。
(圖片源於網絡)
供稿:上海市醫學會糖尿病分會
作者:周瑩霞 上海市醫學會糖尿病分會糖尿病教育和管理學組成員、上海市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科
原標題:《【掌健識】糖尿病百「課」12:胰島素究竟應該怎麼打》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