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路途,我的記憶從來都是「模糊」的,我不會刻意的去記我到過什麼地方,也不會刻意的去想我看過什麼風景,因為我感覺路途應該是一件非常放鬆的事情,不僅要放鬆我們的身體,更要放鬆我們的神經,只有你不再去計較得失,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欣賞美景時,你在會真正的體會到旅途帶給你的快樂。
當我們提到滇藏茶馬古道時,我們會想到茶馬古道上普洱、大理、麗江、香格裡拉等重要城市,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來自雲南的茶、布、鹽、家用器具、騾子、毛皮、藥材,以及藏區的騾馬、毛皮、藥材,通過馬幫從南向北流淌在橫斷山區的山澗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鎮,喜洲古鎮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近年來,在大理古城、雙廊古鎮、沙溪古鎮、麗江古城、香格裡拉古城的光環下,喜洲古鎮顯得格外低調。
喜洲古鎮位於大理市北部,總面積161平方公裡,總人口6萬多人,它的故鄉是洱海的五朵金山,與它同在,喜洲古鎮交通十分便利,214國道、大理至麗江公路、新環洱海西路(環洱海)自北向南貫穿西州鎮西、中、東部,距大理古城僅18公裡。
喜洲古鎮自古以來就是洱海西岸白族政治、經濟、文化的重鎮,這是茶馬古道上一個繁榮的市場,喜洲古鎮曾被稱為大理城,是南詔在洱海周邊定居之前的白族聚居地,喜洲古鎮曾是南詔政權的都城之一,位於蒼山洱海與太和、陽朱壩、大理古城之間,南詔和大理的文化繁榮使喜洲一度繁榮起來,隨著首都的遷移,其他城市也在下降,但由於喜洲地處上關交通要道,又是重要的軍事重鎮,長期以來一直繁榮發展。
曾在喜洲生活過、善於經商的白族人,和雲南、貴州、四川等地的馬幫一樣,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以鄰裡鄉親為基礎,建立了自己的名字,他們大多是經營茶葉生意或茶葉生意,清代,喜洲人帶著商隊走出南方絲綢之路,成為著名的「喜洲商幫」,與騰衝幫、鶴慶幫並稱「滇西三大商業集團」,在雲南、四川享有盛譽。
當時,「去緬甸,去印度」是「喜洲企業集團」的口號,他們不僅在上海、香港等大城市建立了自己的業務,而且把業務帶到了國外,緬甸、印度,甚至英國、美國等國家都有西洲企業集團的代理商,使西洲成為雲南著名的華僑華人故鄉之一。
說到喜洲企業集團,一定有殷族永昌祥、董家喜清香、楊紅杏園、殷家富春以及當時四大商行,當時,一個小喜洲甚至形成了「四爺」、「八中」、「十二小戶」的商人群體,據說,在它的鼎盛時期,有400多戶喜洲商人以商人和商人的身份生活。
因為商人口袋裡有錢有見識,他們「回家」自己蓋房子,那時候,這些豪宅是喜洲人的臉譜,房子越漂亮,屋主在外面賺的錢就越多,如今,西洲鎮的老房子有的還在住,有的在修繕,有的被外地人租來開客棧,更多的還是自己做旅遊生意。
朋友們說,喜洲作為一個文化國家有著很好的聲譽,俗話說「二等進士80人,全國貢師無數」,明代,喜洲四方街上有一個碑刻作坊,每一個考上科舉的人都在上面寫著名字,到清末,有一百多個名字,喜洲人歷來重視文化教育,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有很多人到美國、英國和日本留學,當時,小喜洲甚至還創辦了五臺中學、女子小學和倉邑圖書館。
1941年冬,家住昆明的老舍經大理北上西洲。老舍先生高度評價了喜洲古鎮,認為這是他所能看到的中國內地最體面的城鎮。他用「奇蹟」來形容這個地方:「進城就像英國的劍橋。街道整潔,有許多商店。有一個圖書館。它前面矗立著一座大理石拱門,上面刻有金字,有宮殿般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畫柱。祠堂多,都是金碧輝煌的。」
1939年3月,應華中大學著名教育家、哲學家嚴子貞的邀請,魏卓民校長帶領師生幾經周折來到喜洲。華中大學是華中師範大學的前身之一。從1939年到1946年,華中大學堅持在喜洲辦學近8年。這期間,華中大學共招收雲南生源300餘人,其中大理、洱源、登川、劍川等地生源最多,只有大理喜洲有15名白族學生。
喜洲白族保存最為完好的是「三室一屏五天井」建築。明朝、清朝、民國及當代有100多個具有不同特色的庭院。著名的民居有楊品香家、燕家大院、侯家院。它們既保留了白族傳統民居的特色,又融合了中西建築技法。雕梁畫棟,拱門重疊,使喜洲民居充滿藝術魅力。
關於「隱匿在雲南茶馬古道上的低調古鎮,如今已千年之久,免費對外開放」你有什麼想說的嗎?世界那麼大,您能看到小編的文章就是一種緣分。本文的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