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輔助「消滅」顱內腫瘤,不開顱也行!

2020-12-10 慢新聞

當4根電極插入腦中,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這不是電影中的橋段,而是發生在重醫兒童醫院神經外科的真實場景:醫護人員在機器人輔助下,不開顱將顱內腫瘤「清除」,同時根治難治性癲癇。它顛覆了傳統的腦腫瘤切除和癲癇治療理念,是重醫兒童醫院神經外科手術和癲癇手術項目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

近日,重醫兒童醫院神經外科手術團隊成功實施了一例機器人輔助下的癲癇手術。「孩子終於擺脫困擾了5年的癲癇,而且不需要開顱就能將腫瘤清除,對孩子傷害很小!」即將帶兒子出院的陳先生介紹,他來自貴州,兒子小明(化名)5年前出現無緣由的驚厥發作,每天發作4-5次。他帶著兒子到重慶各大醫院就診,確診為癲癇,並通過行頭顱行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癲癇發作的病因是下丘腦錯構瘤。

▲醫生在機器人輔助下進行手術

神經外科主任梁平教授介紹,下丘腦錯構瘤屬於較為少見的先天性腦組織發育異常性病變。主要於嬰幼兒及兒童期發病,臨床主要表現為性早熟、痴笑性癲癇、認知功能障礙等症狀。

確診下丘腦錯構瘤後的5年時間裡,小明一直通過藥物治療癲癇,雖然發作頻率和次數有所減少,但一直沒有治癒。為了能徹底根治疾病,經多方打聽,4月前,陳先生帶著孩子來到重醫兒童醫院就診,經癲癇手術中心評估團隊聯合診斷,建議通過手術根治。

梁平教授介紹,傳統手術方式為開顱切除錯構瘤,但由於下丘腦錯構瘤病變位置隱蔽,位於大腦深部,病變體積小,周圍都是重要的腦神經和核團,導致開顱手術損傷重,完全切除難度大,且併發症較多。

為了減輕手術損傷,提高手術療效,減少術後併發症,兒童醫院癲癇手術中心為患兒實施了新的手術方案:利用一臺先進的手術機器人作為輔助,精準確定腫瘤的位置,在機器人引導下準確地將幾根立體定向深部電極同時置入到顱內腫瘤裡,再通過視頻腦電圖監測確定腫瘤內部具體「異常放電」的電極點及強度,最後對腫瘤進行反向電流熱凝損毀,「摧毀」腫瘤,從而起到消除癲癇發作的作用,手術成功後再將電極安全取出。

▲插入腫瘤的4根電極示意圖

神經外科團隊運用此項新技術,在機器人的輔助下,成功「消滅」了患兒顱內的錯構瘤,並徹底解決了小明多年癲癇發作的問題。

「相比於傳統的開顱手術,該新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微創、精準及安全。」全程負責小明手術的主刀醫生神經外科副主任翟瑄教授,「這是一種全新的腫瘤『切除』方式,熱凝毀損腫瘤的過程中患兒甚至是清醒的,我們可以在術中檢測他的語言、視力和運動功能有沒有受到影響。這項手術能給患兒帶來更小的損傷、更好的預後。」

梁平教授介紹,機器人引導立體定向腦電圖技術,除了可運用在熱凝毀損錯構瘤手術外,還可進行腦內深層病灶的穿刺活檢、腦深部血腫外引流等。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文翰/文 重醫兒童醫院供圖

相關焦點

  • 廣東醫院引進機器人手術顯微鏡 4K3D外視鏡下切除顱內巨大腫瘤
    廣東醫院引進機器人手術顯微鏡 4K3D外視鏡下切除顱內巨大腫瘤 2020-09-07 19:53:08許詠怡 供圖   中新網廣州9月7日電 (蔡敏婕 許詠怡)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7日稱,該院引進機器人手術顯微鏡,在4K3D外視鏡下切除患者顱內巨大腫瘤。
  • 神經外科開顱手術機器人研究進展
    而作為神經外科手術中比重最大的開顱手術,它與醫用機器人的結合更凸顯其優勢。本文總結既往機器人輔助開顱手術的優勢和不足,以啟示未來機器人輔助開顱手術的研究方向。開顱手術機器人雖然屬於神經外科機器人的範疇,但它主要的任務是精準鑽孔與銑削。在早期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的基礎上,國外的一些開顱機器人的研究應運而生。   德國研發的RobaCKa和CRANIO system可以進行顱骨表面腫瘤的切除以及顱骨的塑形重建。
  • 日本腦神經外科專家村垣善浩:不是腫瘤卻更兇險的顱內動脈瘤
    在腦神經外科領域,他一直將「堅持不敗」作為不變的信念,不斷在微創領域不斷攀登高峰,對每一臺高難度的手術追求極致,他的精益求精和孜孜不倦不僅提升了日本神經外科治療的整體水平,也為眾多腦腫瘤患者帶去了希望,在「生命禁區」裡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 睿米特約|113例機器人輔助顱腦立體定向活檢術總結—武漢同濟醫院...
    術後病理:高級別惡性膠質瘤WHO IV;治療策略:家屬拒絕手術,轉腫瘤科行同步放化療。 通過機器人的活檢,術後病檢提示:鏡下見壞死的組織,伴有少量的出血,沒有看到腫瘤組織,這個病人可以繼續行放化療,進行臨床觀察,不需要進行第二次手術,這也是為我們在判斷「假性進展
  • 雷射間質熱療(LITT):不開顱也能「消滅」膠質瘤的全新技術
    LITT技術原理及適應症    雷射間質熱療( LITT)最早提出於1983年,是一種微創技術,用於治療難以切除的顱內病變,如腫瘤、放射性壞死、腦內功能區或深部核和白質的癲癇灶等。對於那些因為合併症或麻醉風險而不適合手術的患者來說,它也成為了一個可行的選擇。
  • 機器人輔助完成手術,為花季少女切除腦腫瘤
    家長不放心,於是帶孩子到醫院檢查。CT查出晶晶顱內存在病變時,晶晶父母怎麼也不相信。父母在4月底帶著晶晶來到廣東三九腦科醫院。術前MRI:可見右額小的病灶我院MRI檢查提示患者右側額葉病變,吳傑分析,可能是低級別腫瘤性病變。
  • CMEF2020必看醫療機器人人氣王金牌產品
    說到「科技感」、「智能化」,就不得不提到機器人,作為機器人和醫療健康兩大熱點領域前沿交叉方向,醫療機器人更是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極大的關注,從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到國內原研手術機器人,從實驗室樣機到真正服務於臨床,醫療機器人在過去的25年當中實現了質的飛躍,手術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以及新冠疫情中大顯身手的各種抗疫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的發展已經進入到加速階段。
  • 腦動脈瘤:埋在顱內的不定時炸彈
    N海都記者 林寶珍 通訊員 吳旻慧 腦動脈瘤俗稱腦血管瘤,當大到一定程度時會突然出現破裂,導致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而且破裂可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年齡,故被稱作「埋在顱內的不定時炸彈」。 日前,福州的陳依姆就經歷了一場驚險的「顱內炸彈」破裂的危險,幸好送醫及時,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通過「鎖孔」入路夾閉手術,夾閉了顱內的動脈瘤,危險解除。 依姆晨起頭痛得要爆炸 急診檢查腦動脈瘤破裂 上周六,陳依姆早上起床刷牙時突然出現頭部、頸部劇烈疼痛,頭部似要爆炸,嘔吐數次,但神志仍清楚。急救車到達後,醫生初步判斷她腦出血可能性大。
  • 機器人上陣做手術
    機器人輔助腦部手術近日,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外科連世忠主任醫師團隊在手術室、麻醉科、CT影像科、核磁影像科、病理科的密切配合下,在「136」興醫工程的大力支持下,順利完成2例ROSA機器人立體定向腦深部腫瘤穿刺活檢術和1臺ROSA機器人立體定向腦室腹腔分流術
  • 這家企業的微型手術機器人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評通道
    國內首創,微創穿刺及實時手術導航雙功能華科精準Q300是一款國內首創的神經外科微型手術機器人,可以輔助醫生快速、精準、安全進行腦外科手術,甚至可在急診或病房執行緊急手術,從而節省術前準備時間,縮短臨床幹預時間,為腦出血病人進行抽血引流,產品還同時具備微創定位穿刺和開顱手術實時導航雙功能。
  • 這家企業的微型手術機器人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評通道
    近日,由華科精準(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神經外科導航定位系統(型號:Q300),獲批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通道,成為華科精準繼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磁共振實時監測顱內雷射消融系統之後的第三款國家創新醫療器械。
  • 金醫神經外科顱內精準取異物
    近日,金鄉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王魁帶領團隊成員通過實施「顯微鏡下顱內金屬異物摘除術」,在毫釐之間成功為患者陸女士取出了「藏」在顱內近40年之久的鐵釘,解除了患者癲癇發作、嗜睡等異常症狀。請神經外科會診……」接到病人,急診監護室大夫立即投入搶救,經過會診並完善CT等相關檢查後,醫生驚訝發現,患者顱內竟有一根近似於鐵釘的異物,隨即行三維CT檢查,並對影像資料進行了充分研究。
  • AI輔助診斷首證來了,安德醫智「顱內腫瘤MR」產品拿下NMPA三類證
    來源: 雷鋒網 舉報   雷鋒網消息,6月12日,安德醫智旗下BioMind「天醫智」顱內腫瘤磁共振影像輔助診斷軟體
  • 上海德濟醫院龔德山:機器人輔助DBS手術治療難治性癲癇的經驗
    我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在上海開展癲癇比較早,手術量也比較多,尤其用ROSA機器人輔助SEEG在上海市是第一家,並且每年手術量都是最多的。醫院創始人郭輝院長和我以前在同一家醫院做功能神經外科,主要從事癲癇方面治療。從2008年開始做硬膜下電極,做顱內癲癇病灶定位,當然,郭院長從事癲癇外科就更早了。
  • 先進技術 | 3D Slicer技術精準定位,手術15分鐘解決顱內大血腫
    利用3D slicer的三維可視化影像來對顱內病變進行體表定位,較傳統方法更加簡單和直觀。於是,神經外科張宏敏副主任醫師在3D-Slicer軟體中導入吳先生的CT數據進行三維重建定位,並仔細計算血腫體積。以此為依據,制定術前計劃,規劃適合患者的手術路徑和手術方式。
  • 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手術步入「機器人時代」
    7月31日,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完成了全市首臺神經外科機器人手術,標誌著濟南市神經外科手術邁入精準智能「機器人新時代」。機器人「參與」,挑戰生命禁區大腦,被醫學界稱為「生命的禁區」,神經外科醫生堪比「禁區的舞者」。要想在「禁區」裡「動刀子」,可是難度極高的精細活。然而,正是有了神經外科機器人的輔助,讓許多不可能變為可能。
  • 「嗜睡」1年,居然是顱內腫瘤作怪!5個信號提示腦瘤上身
    腦瘤看起來恐怖,但致死率卻不高,因此常被人忽視。近日,醫生就接診了一名顱內腫瘤患者。嗜睡1年,竟是腦膜瘤作怪據肖先生家屬介紹,在1年多以前,肖先生就特別嗜睡,一開始家人以為只是因為太過勞累,多多休息就好。
  • 機器人輔助食管癌根治手術的應用|達文西機器人|食管癌|機器人|...
    但在學習曲線完成後,對於腫瘤上緣位於肺下葉靜脈平面以下的食管癌患者,我們採用經上腹-右胸兩切口(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手術,其中 106 例患者行 McKeown 食管癌根治術,42 例患者行 Ivor-Lewis 食管癌根治術。胸部手術階段,達文西機器人從頭背側進入,中心柱與身體縱軸成角約 145 度,腹部手術階段,達文西機器人從頭側進入,中心柱與身體縱軸平行。
  • 北京宣武醫院首次在顱內腫瘤手術應用電子束放療—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成功開展了一例惡性膠質瘤手術中電子束放療手術,也是國內首次在顱內腫瘤手術中應用電子束放療
  • 六旬老人頭痛嘔吐視物模糊,原來是顱內動脈瘤作怪
    近日,在文戴華主任的帶領下,李坤主治醫師、程學榮醫師和周一夫醫師共同為李奶奶施行 " 顱內動脈瘤夾閉術 ",將顱內動脈瘤的根部進行結紮,讓流體失去血供,達到消除破裂的風險。手術歷經三個多小時成功結束,術後李奶奶恢復很好,目前已出院回家休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