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復用,AIO,BIO,NIO同步,異步,阻塞和非阻塞區別

2020-10-03 007小遷

如果面試問到IO操作,這篇文章提到的問題,基本是必問,百度的面試官問我三個問題

(1)什麼是NIO(Non-blocked IO),AIO,BIO

(2) java IO 與 NIO(New IO)的區別

(3)select 與 epoll,poll區別

我胡亂說了一氣,自己邊說邊覺得完蛋了。果然,二面沒過,很簡單的問題,回來後趕緊作了總結:

一、什麼是socket?什麼是I/O操作?

我們都知道unix(like)世界裡,一切皆文件,而文件是什麼呢?文件就是一串二進位流而已,不管socket,還是FIFO、管道、終端,對我們來說,一切都是文件,一切都是流。在信息 交換的過程中,我們都是對這些流進行數據的收發操作,簡稱為I/O操作(input and output),往流中讀出數據,系統調用read,寫入數據,系統調用write。不過話說回來了 ,計算機裡有這麼多的流,我怎麼知道要操作哪個流呢?對,就是文件描述符,即通常所說的fd,一個fd就是一個整數,所以,對這個整數的操作,就是對這個文件(流)的操作。我們創建一個socket,通過系統調用會返回一個文件描述符,那麼剩下對socket的操作就會轉化為對這個描述符的操作。不能不說這又是一種分層和抽象的思想

二、同步異步,阻塞非阻塞區別聯繫

實際上同步與異步是針對應用程式與內核的交互而言的。同步過程中進程觸發IO操作並等待(也就是我們說的阻塞)或者輪詢的去查看IO操作(也就是我們說的非阻塞)是否完成。 異步過程中進程觸發IO操作以後,直接返回,做自己的事情,IO交給內核來處理,完成後內核通知進程IO完成。

同步和異步針對應用程式來說,關注的是程序中間的協作關係;阻塞與非阻塞更關注的是單個進程的執行狀態。

同步有阻塞和非阻塞之分,異步沒有,它一定是非阻塞的。

阻塞、非阻塞、多路IO復用,都是同步IO,異步必定是非阻塞的,所以不存在異步阻塞和異步非阻塞的說法。真正的異步IO需要CPU的深度參與。換句話說,只有用戶線程在操作IO的時候根本不去考慮IO的執行全部都交給CPU去完成,而自己只等待一個完成信號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異步IO。所以,拉一個子線程去輪詢、去死循環,或者使用select、poll、epool,都不是異步。

同步:執行一個操作之後,進程觸發IO操作並等待(也就是我們說的阻塞)或者輪詢的去查看IO操作(也就是我們說的非阻塞)是否完成,等待結果,然後才繼續執行後續的操作。

異步:執行一個操作後,可以去執行其他的操作,然後等待通知再回來執行剛才沒執行完的操作。

阻塞:進程給CPU傳達一個任務之後,一直等待CPU處理完成,然後才執行後面的操作。

非阻塞:進程給CPU傳達任我後,繼續處理後續的操作,隔斷時間再來詢問之前的操作是否完成。這樣的過程其實也叫輪詢。

我認為, 同步與異步的根本區別是:

(1) 這是 BIO,同步阻塞的模型,下面也有,

由上面的圖可以看出,IO讀分為兩部分,(a)是數據通過網關到達內核,內核准備好數據,(b)數據從內核緩存寫入用戶緩存。

同步:不管是BIO,NIO,還是IO多路復用,第二步數據從內核緩存寫入用戶緩存一定是由 用戶線程自行讀取數據,處理數據。

異步:第二步數據是內核寫入的,並放在了用戶線程指定的緩存區,寫入完畢後通知用戶線程。

二、阻塞?

什麼是程序的阻塞呢?想像這種情形,比如你等快遞,但快遞一直沒來,你會怎麼做?有兩種方式:

  • 快遞沒來,我可以先去睡覺,然後快遞來了給我打電話叫我去取就行了。
  • 快遞沒來,我就不停的給快遞打電話說:擦,怎麼還沒來,給老子快點,直到快遞來。

很顯然,你無法忍受第二種方式,不僅耽擱自己的時間,也會讓快遞很想打你。

而在計算機世界,這兩種情形就對應阻塞和非阻塞忙輪詢。

  • 非阻塞忙輪詢:數據沒來,進程就不停的去檢測數據,直到數據來。
  • 阻塞:數據沒來,啥都不做,直到數據來了,才進行下一步的處理。

先說說阻塞,因為一個線程只能處理一個套接字的I/O事件,如果想同時處理多個,可以利用非阻塞忙輪詢的方式,偽代碼如下:

while true

{

for i in stream[]

{

if i has data

read until unavailable

}

}

我們只要把所有流從頭到尾查詢一遍,就可以處理多個流了,但這樣做很不好,因為如果所有的流都沒有I/O事件,白白浪費CPU時間片。正如有一位科學家所說,計算機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增加一個中間層來解決,同樣,為了避免這裡cpu的空轉,我們不讓這個線程親自去檢查流中是否有事件,而是引進了一個代理(一開始是select,後來是poll),這個代理很牛,它可以同時觀察許多流的I/O事件,如果沒有事件,代理就阻塞,線程就不會挨個挨個去輪詢了,偽代碼如下:

while true

{

select(streams[]) //這一步死在這裡,知道有一個流有I/O事件時,才往下執行

for i in streams[]

{

if i has data

read until unavailable

}

}

但是依然有個問題,我們從select那裡僅僅知道了,有I/O事件發生了,卻並不知道是哪那幾個流(可能有一個,多個,甚至全部),我們只能無差別輪詢所有流,找出能讀出數據,或者寫入數據的流,對他們進行操作。所以select具有O(n)的無差別輪詢複雜度,同時處理的流越多,無差別輪詢時間就越長。

epoll可以理解為event poll,不同於忙輪詢和無差別輪詢,epoll會把哪個流發生了怎樣的I/O事件通知我們。所以我們說epoll實際上是事件驅動(每個事件關聯上fd)的,此時我們對這些流的操作都是有意義的。(複雜度降低到了O(1))偽代碼如下:

while true

{

active_stream[] = epoll_wait(epollfd)

for i in active_stream[]

{

read or write till

}

}

可以看到,select和epoll最大的區別就是:select只是告訴你一定數目的流有事件了,至於哪個流有事件,還得你一個一個地去輪詢,而epoll會把發生的事件告訴你,通過發生的事件,就自然而然定位到哪個流了。不能不說epoll跟select相比,是質的飛躍,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犧牲空間,換取時間的思想,畢竟現在硬體越來越便宜了。

更詳細的Select,poll,epoll 請參考:select、poll、epoll之間的區別(搜狗面試)

三、I/O多路復用

好了,我們講了這麼多,再來總結一下,到底什麼是I/O多路復用。

先講一下I/O模型:

首先,輸入操作一般包含兩個步驟:

  1. 等待數據準備好(waiting for data to be ready)。對於一個套接口上的操作,這一步驟關係到數據從網絡到達,並將其複製到內核的某個緩衝區。
  2. 將數據從內核緩衝區複製到進程緩衝區(copying the data from the kernel to the process)。

其次了解一下常用的3種I/O模型:

1、阻塞I/O模型(BIO)

最廣泛的模型是阻塞I/O模型,默認情況下,所有套接口都是阻塞的。 進程調用recvfrom系統調用,整個過程是阻塞的,直到數據複製到進程緩衝區時才返回(當然,系統調用被中斷也會返回)。

2、非阻塞I/O模型(NIO)

當我們把一個套接口設置為非阻塞時,就是在告訴內核,當請求的I/O操作無法完成時,不要將進程睡眠,而是返回一個錯誤。當數據沒有準備好時,內核立即返回EWOULDBLOCK錯誤,第四次調用系統調用時,數據已經存在,這時將數據複製到進程緩衝區中。這其中有一個操作時輪詢(polling)。

3、I/O復用模型

此模型用到select和poll函數,這兩個函數也會使進程阻塞,select先阻塞,有活動套接字才返回,但是和阻塞I/O不同的是,這兩個函數可以同時阻塞多個I/O操作,而且可以同時對多個讀操作,多個寫操作的I/O函數進行檢測,直到有數據可讀或可寫(就是監聽多個socket)。select被調用後,進程會被阻塞,內核監視所有select負責的socket,當有任何一個socket的數據準備好了,select就會返回套接字可讀,我們就可以調用recvfrom處理數據。

正因為阻塞I/O只能阻塞一個I/O操作,而I/O復用模型能夠阻塞多個I/O操作,所以才叫做多路復用。

4、信號驅動I/O模型(signal driven I/O, SIGIO)

首先我們允許套接口進行信號驅動I/O,並安裝一個信號處理函數,進程繼續運行並不阻塞。當數據準備好時,進程會收到一個SIGIO信號,可以在信號處理函數中調用I/O操作函數處理數據。當數據報準備好讀取時,內核就為該進程產生一個SIGIO信號。我們隨後既可以在信號處理函數中調用recvfrom讀取數據報,並通知主循環數據已準備好待處理,也可以立即通知主循環,讓它來讀取數據報。無論如何處理SIGIO信號,這種模型的優勢在於等待數據報到達(第一階段)期間,進程可以繼續執行,不被阻塞。免去了select的阻塞與輪詢,當有活躍套接字時,由註冊的handler處理。

5、異步I/O模型(AIO, asynchronous I/O)

進程發起read操作之後,立刻就可以開始去做其它的事。而另一方面,從kernel的角度,當它受到一個asynchronous read之後,首先它會立刻返回,所以不會對用戶進程產生任何block。然後,kernel會等待數據準備完成,然後將數據拷貝到用戶內存,當這一切都完成之後,kernel會給用戶進程發送一個signal,告訴它read操作完成了。

這個模型工作機制是:告訴內核啟動某個操作,並讓內核在整個操作(包括第二階段,即將數據從內核拷貝到進程緩衝區中)完成後通知我們。

這種模型和前一種模型區別在於:信號驅動I/O是由內核通知我們何時可以啟動一個I/O操作,而異步I/O模型是由內核通知我們I/O操作何時完成。

高性能IO模型淺析

伺服器端編程經常需要構造高性能的IO模型,常見的IO模型有四種:

(1)同步阻塞IO(Blocking IO):即傳統的IO模型。

(2)同步非阻塞IO(Non-blocking IO):默認創建的socket都是阻塞的,非阻塞IO要求socket被設置為NONBLOCK。注意這裡所說的NIO並非Java的NIO(New IO)庫。

(3)IO多路復用(IO Multiplexing):即經典的Reactor設計模式,Java中的Selector和Linux中的epoll都是這種模型。

(4)異步IO(Asynchronous IO):即經典的Proactor設計模式,也稱為異步非阻塞IO。

為了方便描述,我們統一使用IO的讀操作作為示例。

一、同步阻塞IO

同步阻塞IO模型是最簡單的IO模型,用戶線程在內核進行IO操作時被阻塞。

圖1 同步阻塞IO

如圖1所示,用戶線程通過系統調用read發起IO讀操作,由用戶空間轉到內核空間。內核等到數據包到達後,然後將接收的數據拷貝到用戶空間,完成read操作。

用戶線程使用同步阻塞IO模型的偽代碼描述為:

{

read(socket, buffer);

process(buffer);

}

即用戶需要等待read將socket中的數據讀取到buffer後,才繼續處理接收的數據。整個IO請求的過程中,用戶線程是被阻塞的,這導致用戶在發起IO請求時,不能做任何事情,對CPU的資源利用率不夠。

二、同步非阻塞IO

同步非阻塞IO是在同步阻塞IO的基礎上,將socket設置為NONBLOCK。這樣做用戶線程可以在發起IO請求後可以立即返回。

圖2 同步非阻塞IO

如圖2所示,由於socket是非阻塞的方式,因此用戶線程發起IO請求時立即返回。但並未讀取到任何數據,用戶線程需要不斷地發起IO請求,直到數據到達後,才真正讀取到數據,繼續執行。

用戶線程使用同步非阻塞IO模型的偽代碼描述為:

{

while(read(socket, buffer) != SUCCESS)

;

process(buffer);

}

即用戶需要不斷地調用read,嘗試讀取socket中的數據,直到讀取成功後,才繼續處理接收的數據。整個IO請求的過程中,雖然用戶線程每次發起IO請求後可以立即返回,但是為了等到數據,仍需要不斷地輪詢、重複請求,消耗了大量的CPU的資源。一般很少直接使用這種模型,而是在其他IO模型中使用非阻塞IO這一特性。

三、IO多路復用

IO多路復用模型是建立在內核提供的多路分離函數select基礎之上的,使用select函數可以避免同步非阻塞IO模型中輪詢等待的問題。

圖3 多路分離函數select

如圖3所示,用戶首先將需要進行IO操作的socket添加到select中,然後阻塞等待select系統調用返回。當數據到達時,socket被激活,select函數返回。用戶線程正式發起read請求,讀取數據並繼續執行。

從流程上來看,使用select函數進行IO請求和同步阻塞模型沒有太大的區別,甚至還多了添加監視socket,以及調用select函數的額外操作,效率更差。但是,使用select以後最大的優勢是用戶可以在一個線程內同時處理多個socket的IO請求。用戶可以註冊多個socket,然後不斷地調用select讀取被激活的socket,即可達到在同一個線程內同時處理多個IO請求的目的。而在同步阻塞模型中,必須通過多線程的方式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用戶線程使用select函數的偽代碼描述為:

{

select(socket);

while(1) {

sockets = select();

for(socket in sockets) {

if(can_read(socket)) {

read(socket, buffer);

process(buffer);

}

}

}

}

其中while循環前將socket添加到select監視中,然後在while內一直調用select獲取被激活的socket,一旦socket可讀,便調用read函數將socket中的數據讀取出來。

然而,使用select函數的優點並不僅限於此。雖然上述方式允許單線程內處理多個IO請求,但是每個IO請求的過程還是阻塞的(在select函數上阻塞),平均時間甚至比同步阻塞IO模型還要長。如果用戶線程只註冊自己感興趣的socket或者IO請求,然後去做自己的事情,等到數據到來時再進行處理,則可以提高CPU的利用率。

IO多路復用模型使用了Reactor設計模式實現了這一機制。

圖4 Reactor設計模式

如圖4所示,EventHandler抽象類表示IO事件處理器,它擁有IO文件句柄Handle(通過get_handle獲取),以及對Handle的操作handle_event(讀/寫等)。繼承於EventHandler的子類可以對事件處理器的行為進行定製。Reactor類用於管理EventHandler(註冊、刪除等),並使用handle_events實現事件循環,不斷調用同步事件多路分離器(一般是內核)的多路分離函數select,只要某個文件句柄被激活(可讀/寫等),select就返回(阻塞),handle_events就會調用與文件句柄關聯的事件處理器的handle_event進行相關操作。

圖5 IO多路復用

如圖5所示,通過Reactor的方式,可以將用戶線程輪詢IO操作狀態的工作統一交給handle_events事件循環進行處理。用戶線程註冊事件處理器之後可以繼續執行做其他的工作(異步),而Reactor線程負責調用內核的select函數檢查socket狀態。當有socket被激活時,則通知相應的用戶線程(或執行用戶線程的回調函數),執行handle_event進行數據讀取、處理的工作。由於select函數是阻塞的,因此多路IO復用模型也被稱為異步阻塞IO模型。注意,這裡的所說的阻塞是指select函數執行時線程被阻塞,而不是指socket。一般在使用IO多路復用模型時,socket都是設置為NONBLOCK的,不過這並不會產生影響,因為用戶發起IO請求時,數據已經到達了,用戶線程一定不會被阻塞。

用戶線程使用IO多路復用模型的偽代碼描述為:

void UserEventHandler::handle_event() {

if(can_read(socket)) {

read(socket, buffer);

process(buffer);

}

}

{

Reactor.register(new UserEventHandler(socket));

}

用戶需要重寫EventHandler的handle_event函數進行讀取數據、處理數據的工作,用戶線程只需要將自己的EventHandler註冊到Reactor即可。Reactor中handle_events事件循環的偽代碼大致如下。

Reactor::handle_events() {

while(1) {

sockets = select();

for(socket in sockets) {

get_event_handler(socket).handle_event();

}

}

}

事件循環不斷地調用select獲取被激活的socket,然後根據獲取socket對應的EventHandler,執行器handle_event函數即可。

IO多路復用是最常使用的IO模型,但是其異步程度還不夠「徹底」,因為它使用了會阻塞線程的select系統調用。因此IO多路復用只能稱為異步阻塞IO,而非真正的異步IO。

四、異步IO

「真正」的異步IO需要作業系統更強的支持。在IO多路復用模型中,事件循環將文件句柄的狀態事件通知給用戶線程,由用戶線程自行讀取數據、處理數據。而在異步IO模型中,當用戶線程收到通知時,數據已經被內核讀取完畢,並放在了用戶線程指定的緩衝區內,內核在IO完成後通知用戶線程直接使用即可。

異步IO模型使用了Proactor設計模式實現了這一機制。

圖6 Proactor設計模式

如圖6,Proactor模式和Reactor模式在結構上比較相似,不過在用戶(Client)使用方式上差別較大。Reactor模式中,用戶線程通過向Reactor對象註冊感興趣的事件監聽,然後事件觸發時調用事件處理函數。而Proactor模式中,用戶線程將AsynchronousOperation(讀/寫等)、Proactor以及操作完成時的CompletionHandler註冊到AsynchronousOperationProcessor。AsynchronousOperationProcessor使用Facade模式提供了一組異步操作API(讀/寫等)供用戶使用,當用戶線程調用異步API後,便繼續執行自己的任務。AsynchronousOperationProcessor 會開啟獨立的內核線程執行異步操作,實現真正的異步。當異步IO操作完成時,AsynchronousOperationProcessor將用戶線程與AsynchronousOperation一起註冊的Proactor和CompletionHandler取出,然後將CompletionHandler與IO操作的結果數據一起轉發給Proactor,Proactor負責回調每一個異步操作的事件完成處理函數handle_event。雖然Proactor模式中每個異步操作都可以綁定一個Proactor對象,但是一般在作業系統中,Proactor被實現為Singleton模式,以便於集中化分發操作完成事件。

圖7 異步IO

如圖7所示,異步IO模型中,用戶線程直接使用內核提供的異步IO API發起read請求,且發起後立即返回,繼續執行用戶線程代碼。不過此時用戶線程已經將調用的AsynchronousOperation和CompletionHandler註冊到內核,然後作業系統開啟獨立的內核線程去處理IO操作。當read請求的數據到達時,由內核負責讀取socket中的數據,並寫入用戶指定的緩衝區中。最後內核將read的數據和用戶線程註冊的CompletionHandler分發給內部Proactor,Proactor將IO完成的信息通知給用戶線程(一般通過調用用戶線程註冊的完成事件處理函數),完成異步IO。

用戶線程使用異步IO模型的偽代碼描述為:

void UserCompletionHandler::handle_event(buffer) {

process(buffer);

}

{

aio_read(socket, new UserCompletionHandler);

}

用戶需要重寫CompletionHandler的handle_event函數進行處理數據的工作,參數buffer表示Proactor已經準備好的數據,用戶線程直接調用內核提供的異步IO API,並將重寫的CompletionHandler註冊即可。

相比於IO多路復用模型,異步IO並不十分常用,不少高性能並發服務程序使用IO多路復用模型+多線程任務處理的架構基本可以滿足需求。況且目前作業系統對異步IO的支持並非特別完善,更多的是採用IO多路復用模型模擬異步IO的方式(IO事件觸發時不直接通知用戶線程,而是將數據讀寫完畢後放到用戶指定的緩衝區中)。Java7之後已經支持了異步IO,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嘗試使用。

相關焦點

  • NIO、BIO、AIO、同步異步、阻塞非阻塞傻傻分不清楚?
    阻塞與非阻塞阻塞和非阻塞操作是針對發起的IO請求操作後是否立刻返回一個標誌信息而不讓請求線程等待,當數據準備未完成時,請求線程的狀態:阻塞:往往需要等待緩衝區中的數據準備好過後才處理其他的事情,否則一直等待在那裡。非阻塞:無論數據是否準備好,都會直接返回。
  • 聊聊同步、異步、阻塞與非阻塞
    經過看了些這幾個概念的資料,發現同步、異步、阻塞、非阻塞的概念其實也並不難以理解,在此寫下此文,歡迎拍磚,希望多多交流。至於回調函數,其實和通知沒太多區別。所以同步的實現方式會有兩種:同步阻塞、同步非阻塞;同理,異步也會有兩種實現:異步阻塞、異步非阻塞;對於阻塞調用來說,則當前線程就會被掛起等待當前函數返回
  • BIO、NIO、AIO有什麼區別
    在學習Java I/O類庫時,容易混淆NIO、BIO、AIO這幾個概念,同時對於阻塞和非阻塞、同步和異步的理解也較為晦澀,這篇文章是對這幾個概念的一些區分以及個人的一些見解。BIO方式適用於連接數目比較小且固定的架構,這種方式對服務端資源要求比較高,並發局限於應用中,在jdk1.4以前是唯一的io現在,但程序直觀簡單易理解二、同步非阻塞I/O(NIO):同步非阻塞I/O,伺服器實現模式為一個請求一個線程,即客戶端發送的連接請求都會註冊到多路復用器上,多路復用器輪詢到連接有IO請求時才啟動一個線程進行處理。
  • 如何解讀 Java IO、NIO 中的同步阻塞與同步非阻塞?
    雖然對於 Netty 的使用已經比較熟悉了,而且還知道它的底層是基於 Java NIO 做進一步的封裝,使得並發性能和開發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但是,對於同步阻塞、同步非阻塞、異步這些概念,還是比較的模糊,一直處於似懂非懂的狀態。
  • Netty學習前基本知識—BIO 、NIO 、AIO 總結
    Java 中的 BIO、NIO 和 AIO 理解為是 Java 語言對作業系統的各種 IO 模型的封裝。我們在使用這些 API 的時候,不需要關係作業系統層面的知識,也不需要根據不同作業系統編寫不同的代碼。在講 BIO、NIO、AIO 之前先回顧幾個概念:同步與異步、阻塞與非阻塞、I/O模型。
  • 重新認識同步與異步,阻塞和非阻塞的概念
    重新認識同步與異步,阻塞和非阻塞的概念前言在實際的開發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同步,異步,阻塞,非阻塞這些編程概念,每次遇到的時候都會蒙圈,然後就各種查網上似是而非的資料,結果越查越迷糊,大部分文章都千篇一律,沒有說到本質上的區別,所以下次再碰到這些概念,印象還是比較模糊
  • 同步,異步,阻塞,非阻塞
    同步與異步關注的是消息通知的機制,而阻塞與非阻塞關注的是程序(線程)等待消息通知時的狀態。以下載文件打個比方。同步阻塞:一直盯著下載進度條,到 100% 的時候就完成。同步體現在:等待下載完成通知;阻塞體現在:等待下載完成通知過程中,不能做其他任務處理;同步非阻塞:提交下載任務後就去幹別的,每過一段時間就去看一眼進度條,當是 100% 就完成。
  • 一篇文章講解同步/異步,阻塞,非阻塞
    同步/異步,阻塞/非阻塞一篇文章徹底弄懂os #作業系統 課程開始之前,我們先看一個假設:小明有一天和他的母親,王叔叔在家,小明母親讓小明去小區門口看著他的父親是否開車回來,如果開車回來,那麼就給他的母親打個電話。
  • 「漫畫」「同步異步阻塞非阻塞」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小碼逆襲,ID:gh_7c5a039380a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我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四個詞語:阻塞、非阻塞、同步、異步都很容易混淆,傻傻分不清楚,這四個詞又是面試中面試官很喜歡問的,當初我在面試騰訊的時候就被面試官追著問同步和阻塞的區別
  • 不斷升級,Java之BIO、NIO、AIO的演變
    BIO;第二階段,服務端採用同步阻塞的線程池的BIO;第三階段,JDK4之後服務端採用同步非阻塞的NIO;第四階段,JDK7之後服務端採用異步非阻塞的AIO。異步: 異步就是發起一個調用後,立刻得到被調用者的回應表示已接收到請求,但是被調用者並沒有返回結果,此時我們可以處理其他的請求,被調用者通常依靠事件,回調等機制來通知調用者其返回結果。小結:同步和異步的區別最大在於異步的話調用者不需要等待處理結果,被調用者會通過回調等機制來通知調用者其返回結果。
  • 概念辨析:同步/異步,阻塞/非阻塞
    同步與異步同步與異步要從服務調用方的視角區分.阻塞與非阻塞阻塞與非阻塞是針對 CPU 而言的.以上面的例子繼續談, 當調用方調用一個同步 API 時, 在等待服務方返回結果期間,如果調用方的 CPU 也陷入等待, 那麼這就是阻塞的;如果調用的 CPU 掛起, 趁機去執行其他的操作, 那麼這就是非阻塞的.
  • 什麼是Node.js的阻塞與非阻塞、同步與異步?
    你可能已經聽說Node.js是「基於Chrome的V8 JavaScript引擎的異步JavaScript運行的」,並且它「使用事件驅動的非阻塞I / O模型,使其輕量級和高效」。但對某些人來說,這不是最好的解釋,或許太過於概念化。首先要了解什麼是Node.js?
  • Python基礎必備知識:同步異步阻塞非阻塞
    在異步消息處理中,等待消息通知者(在這個例子中就是等待辦理業務的人)往往註冊一個回調機制,在所等待的事件被觸發時由觸發機制(在這裡是櫃檯的人)通過某種機制(在這裡是寫在小紙條上的號碼,喊號)找到等待該事件的人。三、阻塞和非阻塞阻塞和非阻塞這兩個概念與程序(線程)等待消息通知(無所謂同步或者異步)時的狀態有關。
  • Java基礎:BIO、NIO、AIO 的區別和應用場景
    首先看一下BIO,如果有一臺伺服器,能承受簡單的客戶端請求,那麼使用io和net中的同步、阻塞式API應該是可以實現了。但是為了一個用戶的請求而單獨啟動一個線程,開銷應該不小吧。java語言對線程的實現是比較重量的,啟動或銷毀線程,都會有明顯開銷,每個線程都有單獨的線程棧佔用明顯的內存。引入線程池,就能很大程度的避免不必要的開銷。
  • socket阻塞和非阻塞的區別
    http://www.cublog.cn/u/21067/showart_522144.html socket阻塞和非阻塞的區別 簡單點說: 阻塞就是幹不完不準回來, 非組賽就是你先幹,我現看看有其他事沒有,完了告訴我一聲
  • Java Sockets I/O: 阻塞、非阻塞與異步(二)
    譯者註:作為一個沒學過作業系統知識而直接學編程的人,對於阻塞、非阻塞、異步的認知,總感覺隔著一層紗。自上次翻譯過 《Event Loop 解疑》 後,它讓我對異步的理解深入了一些,趁熱打鐵,再譯一篇相關的主題。文章比較長,將分為多篇展開。
  • 今天來圖解IO模型——BIO、NIO、AIO
    當應用程式發起I/O操作時,需要經過等待數據和拷貝數據兩步,這兩步的處理方式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IO模型。我們把數據讀取分為兩個步驟step1 準備數據階段:數據從硬體拷貝到內核緩衝區,這裡的硬體可以是磁碟,網卡等設備。
  • Java IO 以及 NIO 詳解
    包下的知識點,但隨著 Java 的不斷發展,在 Java 1.4 時新的 IO 包出現了 java.nio,NIO(Non-Blocking IO)的出現解決了傳統 IO,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 BIO(Blocking IO)同步阻塞的問題,NIO 提供了 Channel、Selector 和 Buffer 等概念,可以實現多路復用和同步非阻塞 IO 操作,從而大大提升了 IO 操作的性能。
  • JAVA中BIO、NIO和AIO的區別和各自的應用場景
    IO的方式通常分為幾種,同步阻塞的BIO、同步非阻塞的NIO、異步非阻塞的AIO。先來個例子理解一下概念,以銀行取款為例:同步 : 自己親自出馬持銀行卡到銀行取錢(使用同步IO時,Java自己處理IO讀寫);異步 : 委託一小弟拿銀行卡到銀行取錢,然後給你(使用異步IO時,Java將IO讀寫委託給OS處理,需要將數據緩衝區地址和大小傳給OS(銀行卡和密碼),OS需要支持異步IO操作API);阻塞 : ATM排隊取款
  • Nginx專題之-一文就懂同步和異步阻塞和非阻塞(深入才更懂得)
    、同步與異步的知識。01阻塞與非阻塞阻塞和非阻塞主要是指作業系統或底層的C庫提供的方法或系統的調用,我們調用這些方法可能會導致我的進程sleep的狀態。為什麼會進入sleep狀態,應為當前的條件無法滿足,作業系統會主動把我的進程切換到另外一個進程上繼續等待,這就是一種阻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