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裡「鄉味」夢裡「鄉愁」

2020-12-24 人民網湖南頻道

匠人創造歷史,文人記錄歷史。40年,相比一個城市的興衰流轉雖顯得短暫,但對一個人來說,卻足以釀出濃厚的鄉情。在湖南長沙望城區靖港鎮,湖南傳統美味——蘆花江傳統小吃的第四代傳承人肖力,用40年時間深耕小吃傳統技藝,不僅將美食文化融入城市的肌理,還守住了長沙人的「鄉味」與「鄉愁」,奮力書寫著新時代匠人新篇。

循著遊人的足跡,走近位于靖港鎮的蘆花江傳統小吃攤,濃濃的煙火氣息撲鼻而來。聞之沁人心鼻,嘗之齒留頰香。歷經三千多年的傳承發展,而今,蘆花江傳統小吃已然成為湖南傳統美味小吃。

在諸多非遺美食中,靖港八大碗頗為走俏。8個海碗,不僅分量足,口味新鮮,食材也是相當考究。其中,圝(音luán,完整之意)雞、圝膀子(肘子)、扣肉等湖南特色菜必備;牛羊鴨魚,山珍海味,千變萬化,依客人口味入碗。

「你這八大碗,一沒味精,二沒雞精,三沒醬油,四沒色素,怕是清朝、民國才有的菜。」有美食人士問過肖力。「至少是50年前的味道,本色本香,原汁原味。」肖力答道,「我的先祖肖舜卿(1880-1938),於清末創製『蘆花江小吃』、靖港八大碗,我是第四代傳人。靖港八大碗歷史最早,最正統,最有名,且完全依『古法』,祖宗怎麼做,就原原本本照做,不去『改革』,只做繼承、傳承,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來面目,只為來過的、品嘗過的人記住碗裡的鄉味,能不時有夢裡的鄉愁。」

2017年,肖力成功將靖港八大碗申報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被認定為靖港八大碗代表性傳承人。對於多數人而言,靖港八大碗不僅象徵著一份熟悉的味道,更蘊藏著一份珍貴的歷史記憶,而肖力正是這場歷史接力賽中普通的一個手藝人。

作為自幼受父母啟蒙和靖港民間廚藝大師薰陶的肖力,40多年如一日在傳統小吃技藝中深耕,掌握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核心技藝。為更好地將小吃技藝傳承下去,他先是開設了蘆花江傳統小吃一店、二店(主營蘆花江豬腰子糖油粑粑),後創辦了蘆花江傳統小吃總店,主營蘆花江豬腰子糖油粑粑、蘆花江傳統小吃。近期,又在銅官草市開了一家蘆花江豬腰子糖油粑粑標杆門店。

「草市」是長沙銅官窯邊上的一個港灣,在長沙窯瓷器上有記載,一千多年前這裡曾是一個具有國際化水平的交易市場。肖力靦腆告訴我們:「蘆花江豬腰子糖油粑粑是自己精選糯米磨研成粉、然後製糖。在鍋裡放油,取麵團揉圓按扁,放入熱油鍋中,兩面煎至外表金黃再加入自製紅糖調水,翻拌至糖汁粘稠盛出,前後經過13道工序完成,真是一鍋粑粑一鍋金。用最傳統的煎制技藝,多角度的向大家展示做糖油粑粑的全過程,這在全國尚屬首創,我希望由此可以起到一個帶動傳統文化的表率作用。」

「一輩子就只做好一件事,將一件事做到極致。」肖力坦言,會盡己所能傳播當地飲食文化,讓離家的人記得住鄉愁,讓回家的人聞得見鄉味,就是自己堅守傳統技藝的初心和汩汩動能。

劍指當下,人們開始懂得用五味雜陳形容人生,將苦澀藏在心裡,而把幸福變成食物,呈現在四季的餐桌之上,以此時刻提醒自己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毋庸諱言,於肖力而言,一道道齒留頰香、回味無窮的深巷美食,就是一門精緻傳承的傳統技藝,一份看得見、摸得著、憶得起的鄉味鄉愁。(劉暢 肖力)

(責編:唐李晗、羅帥)

相關焦點

  • 鄉愁,就在熱氣騰騰的湘味米粉裡
    (4月13日華聲在線)鄉愁,就在熱氣騰騰的湘味米粉裡。「湖南米粉大擂臺」活動開打,各市州甄選特色米粉參賽,是一次極富有儀式感的美食比拼。更重要的是,通過挖掘每一城、每一地的特色米粉,讀懂這一份份美味背後的鄉愁。湖南米粉,不是統一的標準化工藝製造,而是行家裡手們,一次次精準的火候調試。
  • 鄉愁,今夜在我的夢裡
    原標題:鄉愁,今夜在我的夢裡  記得《時代周刊》在評價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英籍印度裔作家V·S·奈保爾時說:「有一種人遠離了故鄉,卻比生活在那裡的人更加了解它。」
  • 舊味暖心∣川渝壩壩宴,九大碗裡是鄉味
    不遠的地方,隨地而挖的土灶上,疊著高高的蒸籠,熱氣騰騰;簡易的案板上堆滿菜餚、餐具,一碗碗菜流水一樣的端上桌子……這是當地吃壩壩宴的熱鬧場面。農村裡的傳統宴席,就是擺「壩壩宴」,更老的說法叫「九大碗」,簡稱「九碗」。
  • 「高山流水」裡的「鄉愁」——牛浩東油畫藝術網全新上線
    勾勒出交錯的光與影,描繪出疊加的動與靜,抒發出濃厚的鄉與愁……當一幅幅精美的油畫作品清晰地通過牛浩東油畫藝術網呈現在人們面前時,不僅完成了牛浩東這位職業油畫作者近兩年創作的20幅《鄉愁》系列和《高山流水》系列作品的網絡展覽,而且也標誌著全面升級改版的「牛浩東油畫藝術網」(http:
  • 創•風華 | 女企業家施愛琴:建畫裡鄉村,留夢裡鄉愁
    創•風華 | 女企業家施愛琴:建畫裡鄉村,留夢裡鄉愁 2020-08-21 18: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閩南夜話|碗仔粿裡的鄉愁
    一早營業的碗仔粿店已高朋滿座,小小叉粿臺前更是水洩不通。數位夥計都無暇顧及,於是招呼「老闆,5元的兩碗,我自己叉粿吧」,得到店家的應聲,自己動手,從盛桶裡拿起碗仔粿、又從籤筒裡拿出一根扁竹籤,麻利地把碗仔粿對半切開、反蓋住另一半,騰出的小碗空間澆上叉粿臺上擺放的炒油蔥、醬油、白醋、滷醬、蒜蓉等佐料。
  • 福建漳平:一個濃鬱的鄉愁情結在古厝裡凝聚
    在福建省漳平市溪南鎮有個南柄村,南柄村裡有座古建築觀音厝,觀音厝裡有個鄉愁記憶館,還有鄉愁文化牆,儼然是一個新開放的鄉村版博物館。修繕後的觀音厝煥然一新更讓人驚喜、驚訝、驚嘆的是,在古建築觀音厝裡,由鄉賢章汝先教授與鄉親們一起創建了一個鄉愁記憶館。這個鄉愁記憶館由鄉賢章教授個人出資,鄉親鄭偉明負責收集購買,歷經三年多,到目前為止共收集購買有六百多件,其中部分是鄉親自發捐獻的,現全部收藏陳列在觀音厝八間展室裡。
  • 我在富春山鄉有個家/記憶深處的鄉村,鄉味和鄉愁
    豬、雞也是自己在後山放養的,肉類蛋類都是正宗的高山土味。客人們開玩笑說,來到這裡點菜,不是對著菜單,而是對著大自然。空氣饅頭,不只是饅頭|我的味道山鄉夢峽谷裡的農戶方立英和王曉康兩家分別種植三葉青、鐵皮石斛等中草藥。方立英說,三葉青是個好東西,根莖入藥、葉可泡茶,清熱解毒,全身都是寶!常吃三葉青能起到保健身體、護肝健脾的功效!「藥谷」的溪水裡有很多石斑魚和清水螺螄。他推薦大家來到這裡,吃吃農家飯,玩玩溪水,再去毛竹山上吸吸氧,還可以到大棚裡認認中草藥,和農家一起參與採摘。
  • 炊煙裡鎖著的鄉愁
    春去春又來,那些曾經的人,那些過去的事,像四季的風一樣,時東時西,時大忽時小,時遠時近,時而清晰,時而模糊,而最讓我魂牽夢繞的則是從故鄉吹來的淡淡炊煙,炊煙裡鎖著我無盡的鄉愁。童年,每個黎明到來之前,屋頂上的炊煙便悄然升起,它生怕驚醒了熟睡中的夢中人,只是小心翼翼地吹散了慵懶的星星,吹醒了沉睡的太陽,吹響了古寺的晨鐘。
  • 居民捐出老物件 文化館裡留鄉愁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 通訊員李瑩 文/圖)日前,鯉城區江南街道亭店社區「鄉村記憶文化館」正式通過泉州市第二批「鄉村記憶文化」項目驗收,鯉城又添一個留住鄉愁的新平臺。走進亭店社區「鄉村記憶文化館」,130餘平方米的展館裡,陳列著200多件生產、生活的老物件。
  • 永春「探春記」,一個土特產計劃裡的閩南鄉愁
    今日用柴火慢熬一鍋枇杷膏;明日上山制茶,邂逅春日滋味;又復一日,攜茶具於山巔或溪邊,一坐便是半晌……但初到廈門那些年,由於離家近,兩個小時的車程始終無法構成鄉愁。 這位自稱「非典型」閩南人的 80 後,以創作和探尋故鄉風土的方式,在影像的視角與老物什的設計細節裡,「小心翼翼」地表達著她那份典型的閩南鄉愁。
  • 鄉愁是一種情結 記得住鄉愁便是心安處
    鄉愁是一種情結,一種文化記憶,一種發展變遷的歷史積澱,負載著對故土的深深眷戀和家國持久情懷。  記得住鄉愁,需要樹立生態文明新理念。仁者悅山,智者悅水,山水就是鄉愁抹不去的底色。韻律舞動的山水之間,是體現大智大仁的全面發展。環境改變人,人改變環境。記得住鄉愁,需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新理念,共繪美麗中國的藍圖,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壯麗詩篇。
  • 潮汕人的鄉愁,是那一碗碗的厝頭巷尾的草粿
    談起鄉愁,每個地方的人想到的東西都不一樣,西安人會想到那唇齒留香的肉夾饃,川渝人會想到那辣油飄香的麻辣火鍋,長沙人會想到美味的麻辣小龍蝦,而潮汕人則會想到那碗樸實無華卻又口感獨特的草粿。在每個潮汕人的童年裡,一定都有這樣一個阿婆或者阿伯,他踩著老式三輪車,帶著一個大喇叭,在夏天的厝頭巷尾來回騎著車,載著滿滿幾鍋草粿,一邊騎車喇叭一邊廣播到:草粿!豆腐花!而遠遠聽到聲音的小孩就會帶著碗默默在巷頭等著阿伯的到來。拿著碗舀上滿滿一碗黑乎乎的草粿,撒上潔白的白砂糖,心滿意足地端回家。我想這是每個潮汕孩子夏天最大的盼頭了吧!
  • 《詩畫浙江》百縣千碗鮮美萬千 山味畲味歐味哪種是你中意得味?
    尋美食,可品嘗百縣千碗,這裡美味飄香。水鄉山城,品味麗水,別有一番滋味。山味麗水麗水,是一片群山綿延的廣袤土地,大山,賦予當地人沉穩踏實的性格基因,也為這片水土上的人們提供了品種繁多的珍饈美味。整個菜餚不僅味美,更有補中益氣、益脾潤肺的功效。
  • 葭沚老街新水景「呼之欲出」:城中蘆葦地、夢裡水街行
    葭沚老街新水景「呼之欲出」:城中蘆葦地、夢裡水街行 2020-12-25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久違的歌聲裡,原來藏著上海人的鄉愁
    行知讀書會日前以「上海的鄉愁在哪裡」為題,迎來了「江南文化季」主題活動的第五場。主持人閻華請來了作曲家侯小聲、《新民晚報》高級記者沈月明,一起暢談上海鄉愁與滬鄉文化,青年民歌演唱家袁金鳳、上海港碼頭號子表演隊帶來了現場精彩表演。
  • 鄉愁是那杯陳年的酒(外二首)
    鄉鄉愁是那碗老井水,鄉愁是那杯陳年的酒漂泊中多少回眸,夢境裡多少回首?鄉愁是月圓思念瘦,鄉愁是那碧水推行舟。一碗水,一杯酒,濃濃鄉愁喝不夠。一輪月,一輕舟,深深鄉愁情悠悠......
  • 這個十一共聚慈城,在鄉遇·面敘裡相遇
    鄉遇·面敘 在這個古鎮裡遊蕩,當你發現這家麵館時會感覺這裡有另一番天地。別具一格的裝修,溫馨的環境,恪守本心只做手擀麵的願景,一切的一切都彰顯這這家麵館的不同。不論在古鎮裡迷失,還是逛街逛累了,不如都來這裡坐坐,嘗一碗麵。
  • 記憶裡的鄉愁·房
    本期《記憶裡的鄉愁》專欄,帶您走進王春陸老人一家,一同見證王老一家從「居者憂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優其屋」的華麗轉變……
  • 回到農村老家,感受鄉愁
    村頭的那座石拱橋,北頭連著村莊,南頭連著山丘,橋下有一條秀麗的小河,兒時在哪裡洗過澡,抓過魚,河邊的草叢裡放過羊。每到夏季男女老少都喜歡到橋下乘涼。那時沒有電,更談不上電扇,空調之類的電器,最普及是人人都用蒲扇扇風降溫。小時候盼著自己快快長大,因為老家已裝不下我太多的幻想,總是幻想著大山外的世界,多麼的美好。走出大山,離開農村,像城裡人一樣生活,成為城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