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地區更新世晚期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古生態研究獲進展...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東北亞地區更新世晚期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古生態研究獲進展

2021-01-04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更新世晚期北半球的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Mammuthus-Coelodonta Faunal Complex)以真猛獁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草原野牛(Bison priscus)等食草動物的繁盛著稱。然而,在更新世末期之後,該動物群中近一半的物種都走向了滅絕。國際學術界非常關注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但在該動物群分布的東南界——東北亞地區,相關研究在近幾十年來停滯不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復旦大學,與德國圖賓根大學等合作,綜合利用多種生物地球化學的研究手段,對黑龍江省閻家崗遺址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地理學會洞穴(Geographical Society Cave)的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開展系統的古生態研究。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揭示出兩個遺址點的真猛獁象均以禾草類及苔草類(grasses/sedges)為主要食物來源,而披毛犀和野牛等動物的食物來源相較於真猛獁象更為靈活多樣。基於質譜的動物考古學分析(Zooarchaeology by Mass Spectrometry,ZooMS)提供了精確的動物種屬鑑定結果,並準確鑑定出一例閻家崗的王氏水牛樣品。多個樣品的碳十四測年結果為43,447/>41,964-38,204 14C BP,比閻家崗遺址在20世紀80年代發表的測年結果明顯偏早。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國際第四紀》(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中緯度東北亞地區的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與高緯度地區相比呈現出獨特的面貌,由於我國東部地區地形平坦,大型哺乳動物在氣候動蕩的MIS 3階段可能經常發生南北方向的遷徙活動,從而塑造出真猛獁象、披毛犀等冰期耐寒動物與喜溫的水牛共存的獨特面貌。此外,研究還揭示了地理學會洞穴所處的古環境與我國東北地區明顯不同,並反映出猛獁象平原東南界的環境複雜性。未來對我國北方不同地區的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進行系統的測年及古生態研究,將重繪該動物群在我國獨特的演化道路。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 

圖1.「猛獁象平原」的分布範圍與本次研究中的三個遺址點

圖2.閻家崗和地理學會洞穴動物群的碳氮同位素數據分布圖


  更新世晚期北半球的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Mammuthus-Coelodonta Faunal Complex)以真猛獁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草原野牛(Bison priscus)等食草動物的繁盛著稱。然而,在更新世末期之後,該動物群中近一半的物種都走向了滅絕。國際學術界非常關注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但在該動物群分布的東南界——東北亞地區,相關研究在近幾十年來停滯不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復旦大學,與德國圖賓根大學等合作,綜合利用多種生物地球化學的研究手段,對黑龍江省閻家崗遺址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地理學會洞穴(Geographical Society Cave)的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開展系統的古生態研究。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揭示出兩個遺址點的真猛獁象均以禾草類及苔草類(grasses/sedges)為主要食物來源,而披毛犀和野牛等動物的食物來源相較於真猛獁象更為靈活多樣。基於質譜的動物考古學分析(Zooarchaeology by Mass Spectrometry,ZooMS)提供了精確的動物種屬鑑定結果,並準確鑑定出一例閻家崗的王氏水牛樣品。多個樣品的碳十四測年結果為43,447/>41,964-38,204 14C BP,比閻家崗遺址在20世紀80年代發表的測年結果明顯偏早。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國際第四紀》(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中緯度東北亞地區的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與高緯度地區相比呈現出獨特的面貌,由於我國東部地區地形平坦,大型哺乳動物在氣候動蕩的MIS 3階段可能經常發生南北方向的遷徙活動,從而塑造出真猛獁象、披毛犀等冰期耐寒動物與喜溫的水牛共存的獨特面貌。此外,研究還揭示了地理學會洞穴所處的古環境與我國東北地區明顯不同,並反映出猛獁象平原東南界的環境複雜性。未來對我國北方不同地區的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進行系統的測年及古生態研究,將重繪該動物群在我國獨特的演化道路。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 
  圖1.「猛獁象平原」的分布範圍與本次研究中的三個遺址點
  圖2.閻家崗和地理學會洞穴動物群的碳氮同位素數據分布圖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中外合作研究:四萬多年前東北亞真猛獁象主要以禾草苔草類為食
    科研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2萬年至1萬年)的東北亞地區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生活環境如何?食物來源有哪些?中外科研人員最新合作研究顯示,東北亞的真猛獁象均以禾草類及苔草類為主要食物來源,而披毛犀和野牛等其他哺乳動物的食物來源與真猛獁象明顯不同,且更為靈活多樣。
  • 古脊椎所對東北平原晚更新世野牛化石研究獲新進展
    野牛(Bison)是我國北方第四紀動物群中較常見的動物,尤其是泥河灣期的古中華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 被有些學者視為整個全北區中-晚更新世野牛的祖先。此外,野牛也是我國東北地區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的重要成員之一,儘管發現已有近一個世紀歷史並先後有不少零星報導,但至今無一篇專門文獻,並且前人報導的頭骨化石材料無一是完整的。
  • 叫響「中國猛獁象故鄉」品牌 青岡化石推介會在北京舉行
    活動現場 高媛 攝 他說,青岡因猛獁文化而聞名,猛獁象—披毛犀、普氏野馬等第四紀古生化石儲存數量大,種屬類別全,科研價值高,已被列入東北地區重要地質遺蹟調查保護名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國土部地質環境司、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國家地質博物館、國家地質環境勘測院等專家學者一致認定,青岡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在世界同類同時期動物群記錄中首屈一指。埋藏點如此集中、埋藏數量如此巨大,在世界範圍內隸屬罕見。
  • 科學網—冰期動物:從青藏高原走向北極
    猛獁象和披毛犀都是最具代表性的第四紀冰期動物,而長期以來冰期動物群被認為與更新世的全球變冷事件密切相關。 除了西藏披毛犀外,目前已知的還有3種披毛犀:早更新世約250萬年前中國北方的泥河灣披毛犀,中更新世約75萬年前西伯利亞和西歐的託洛戈伊披毛犀,晚更新世歐亞大陸北部廣布的最後的披毛犀。最後的披毛犀在1萬年前的更新世末消失。
  • 猛獁象、披毛犀……北京自然博物館明起上演「古獸傳奇」
    本次展覽以新生代最後(最新)的一個紀——第四紀為背景,以大連自然博物館館藏的第四紀古生物化石標本為主,介紹大連地區第四紀的考古新發現、新進展,同時展示大連遠古時期的動物群面貌。本次《古獸傳奇——大連第四紀古生物化石特展》以「冷暖交替的第四紀」「大連地區的第四紀古生物」「化石骨架展示區」三個單元介紹第四紀的由來、劃分和氣候;大連地區第四紀的考古新發現、新進展等內容,並結合相關動物骨架及獨立化石標本,集中展示第四紀哺乳動物群。
  • 猛獁象、劍齒虎的滅絕造成了什麼後果?
    圖註:冰川期的北美洲動物群,圖片來自網絡 更新世末期,儘管地球處於冰川期,但是陸地上卻是巨獸的世界。長有螺旋象牙的猛獁象,披著一身厚毛的披毛犀,嘴中一對霸氣長牙的劍齒虎等等,它們都是標誌性的動物。但是從距今5萬年前開始,隨著澳洲大陸巨型動物的消失,這場大型動物滅絕的巨浪席捲全球,北美洲也不例外。 在更新世的北美洲,曾經有大群的哥倫比亞猛獁象、巨型駱駝、野馬漫步在平原之上,美洲擬獅、刃齒虎、鋸齒虎、恐狼等猛獸則追逐著獵物。
  • 猛獁狼崽披毛犀,凍土中屍體完整,克隆史前生物為何遲遲未能成功
    這種體型巨大的動物,由於滅絕時間較近大約為距今4000多年前,而那個年代,古巴比倫王國編成《漢謨拉比法典》;尼羅河流域,埃及第十三王朝的國王頻繁更替;南美洲的人們開始建立神廟,種植玉米;而又生活在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區,所以有大量屍體都被冰封在冰川裡。在19世紀之前,人們都還不知道有猛獁象這種史前生物。在19世紀早期,第一具猛獁象遺骸在西伯利亞的一片沼澤裡被發現,震驚世界。
  • 方舟生存進化披毛犀Woolly Rhino 身形強悍全身皆寶
    在繽紛多彩的動物世界中方舟生存進化最近就新增了一種遠古犀牛,其名稱為披毛犀Woolly Rhino。其力量是否能與同時存在的大型恐龍相抗衡呢?感興趣的玩家趕緊來查看披毛犀的圖鑑信息吧。
  • 保存相當完好 西伯利亞出土冰凍數萬年披毛犀
    今年夏季,在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曾出土一具渾身覆蓋褐色毛髮的冰河時期披毛犀,身體大約80%保存完整,甚至「最後一餐」還保留在肚子裡,是該地區有史以來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披毛犀遺骸。至於動物的性別仍然未知。她指出,經初步分析,它的生存年代範圍應是2萬至5萬年前,下個月(明年1月)待冬季冰路形成,將會把這隻披毛犀遺骸運送到實驗室中進行放射性碳分析,屆時確定這隻犀牛的確切生存年代。普洛特尼科夫還表示,這隻犀牛現在可以稱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標本,在之前的考古發現中從來沒有出土過這個年齡段的遺骸,更別說保存得如此完整了。
  • 猛獁象:生活在冰川時期的大象
    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猛獁象化石骨架 生活報記者王雪瑩作為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我省歷史文化原來,1973年3月,我省肇源縣三站鎮一施工隊,作業時在距地表5米深的地層中,發現了動物化石。省博物館得知消息後,當即前往化石出土地,進行調查並實施搶救性發掘,當時共發掘出土化石300餘件。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用碳-14年代測定法測定,這具骨骼為距今約21200年的松花江猛獁象骨骼。
  • 內蒙古博物院,珍藏的恐龍、猛獁象化石!件件珍貴,難得一見!
    松花江猛獁象全體骨架。內蒙古博物院藏。體長9米,高4.7米。晚更新世(14C 測齡距今33760±1700年)。出土自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煤礦。這具猛獁象骨骼化石保存完好,發現於距地表39米深的古河床內,是迄今所知最大的猛獁象之一鸚鵡嘴龍全體骨架。內蒙古博物院藏。體長0.8米,高0.4米。出土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達爾布蓋。
  • 2到5.7萬年前史前動物屍體集體現世,意味著什麼?人類要警惕
    早在2020年8月的時候,科學家們就在俄羅斯的一處永久凍土層意外發現一種叫做披毛犀的動物,只不過關於它的研究直到近日才有了大概輪廓:紀輕輕的披毛犀大概只有三四歲的樣子,渾身都披散著褐色的毛髮,這也是人類迄今位置發現的屍體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直披毛犀,除了肉眼可見的毛髮意外,就連身體內部的脂肪、腸道和骨骼等都保存完整。
  • 遠古圖鑑之猛獁象
    劍齒虎、猛獁象、這些已經滅絕的動物在電影裡活靈活現的展現出來。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裡面的主角之一,猛獁象。先看圖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猛獁象的樣子了。猛獁象外表與大象一樣身高體壯四肢發達,不同於大象的是他們皮膚長有紅棕色或灰褐色的細密長毛,而猛獁象也叫長毛象。
  • 6種中國古老動物,只有2種倖存下來,極為瀕危
    楊氏虎,是更新世早到中期已滅絕的原始獅進入中國演化而來的一種動物,楊氏虎實際上是一種獅子,也就是說在中國是存在過獅子的,不過年代久遠,要追溯到數十萬年前。劍齒象,主要分布於亞洲的一種真象科古老動物,最早的劍齒象出現於中新世晚期,在中國數量最多,迄今為止發現的個體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也出現在中國。大夏巨龍,白堊紀生存於中國地區的一種恐龍物種,在我國甘肅地區發現,其體長是我國目前發現最長的恐龍之一,達到了近30米的長度。
  • 恐貓、洞獅擬獅、劍齒虎,史前貓科動物你了解多少?
    由於到了更新世晚期,當時地球上已經沒有什麼超大型的食肉猛獸了,洞獅成了當之無愧的霸主。其分布範圍很廣,從西伯利亞到英倫三島都有其生活的足跡,只是後來隨著草場退化及人類崛起,洞獅逐漸不適應新的環境被淘汰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