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土墾荒,微眾區塊鏈的五年

2021-01-10 donews

文章經授權轉自公眾號:深響(ID:deep-echo)作者:依民

1

凍土。

微眾銀行新員工範瑞彬坐在大族大廈的會議室裡,看著眼前的名詞,心裡冒出了凍土兩個字。

這是2015年的深冬時節,深圳依然暖意融融。這種常年生機勃勃的天氣正如剛誕生一年的微眾銀行一樣,擁抱新生事物的冒險和創新精神似乎與生俱來。

擺在範瑞彬面前的名字叫做區塊鏈。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彼時的區塊鏈技術被它最知名的應用比特幣掩蓋了真實面目,仍是一個相當陌生的詞彙,如同任何一個新近誕生的技術一樣,基於區塊鏈的應用少得可憐,因此,像極凍土。

雖然還在萌芽狀態,但初生的區塊鏈已經煽動蝴蝶的翅膀,影響開始傳遞。

當它到達深圳時,新生的微眾銀行沒有輕易放過這個看上去太過新興的對象,而是決定評估,為此,負責為公司錨定前行方向的銀行高層和骨幹們齊聚會議室,他們決定認真討論微眾銀行做區塊鏈的可能性。

與範瑞彬座在同一間會議室的,還有同為新員工的張開翔。

2015年,範瑞彬與張開翔前後腳離開了供職多年、正處巔峰時刻、人數已經以萬為單位統計的騰訊,選擇加入不到一歲、人數只有幾百、沒有一個櫃檯和網點的微眾銀行。

見證了騰訊從小公司迅速成長的過往經歷,讓範瑞彬和張開翔更能夠看到新公司背後隱藏的可能性。更重要的影響因素則來自微眾銀行團隊本身,作為一家新興的網際網路銀行,微眾銀行高層清楚地知道走老路沒有發展空間,只有把握商業模式變革、技術創新的浪潮,才能捕捉到更大機會。

斯坦福畢業、歷任平安科技總經理、順豐速運副總裁兼資訊科技本部總裁的微眾銀行副行長、CIO馬智濤因此身負重任,眼界開拓、嗅覺敏銳、敢於冒險、精力充沛是對這個職位的基本要求,也成為吸引範瑞彬、張開翔加入的原因。

馬智濤

此時此刻,馬智濤同樣坐在會議室裡,事實上,他正是這次會議的發起人之一。身為CIO的他,迫切感覺到研究區塊鏈的必要性,因此這次會議的核心議題,一是討論區塊鏈值不值得做,二就是研究要怎麼做。

第一個問題很快得出結論,解答第二個問題的任務放在了張開翔身上,深諳網際網路系統設計的張開翔被委任為架構師,一個三人技術小組旋即成立,至此,微眾銀行開始了在區塊鏈「無人區」的五年跋涉。

2

被抽調做區塊鏈研究的三人小組規模不大,但「質量上乘「。

張開翔的身份是架構師,在技術的世界裡,架構師是負責搭建系統最初框架的角色,就像蓋房子的框架一樣,有了框架才有之後的血肉,非常重要。另外兩位成員同樣是資深程式設計師、架構師,曾擔任過CTO,實力毋庸置疑。

這支類似特種部隊的三人小組接到的唯一「KPI」是:要足夠快,用肉眼可見的速度去掌握這個技術和拿出一些成果來。

在這個全新技術面前,張開翔和他的同事選擇、也不得不從非常基礎的工作開始做起,比如看論文、看代碼、體驗網絡、分析協議、寫原型測試代碼嘗試跑金融功能等。

之所以需要這樣做,是因為彼時的區塊鏈技術雖然可用,但是不成熟也不豐富,很多基礎功能和工具都需要重新手寫,不像現在可能幾行代碼就可以完成一個功能或者模型構建。

研究過程中,有一個選擇至關重要,那就是關於區塊鏈的技術路徑。

選擇有兩個:公有鏈或聯盟鏈。二者有著複雜的技術層面的區別,比如公有鏈參與者匿名,數據公開;聯盟鏈則對參與者有準入限制,數據需根據特定場景進行訪問控制。但它們更本質的區別在於,聯盟鏈追求森林式共生,這與金融業的本質是一致的——金融的本質就是服務各行各業。

秉持追求創新的基本理念,團隊就技術路徑達成共識並不費勁:儘管當時以發幣為主要方向的公鏈已經在批量製造財富神話,但這不符合金融業對安全、網際網路對高並發性性能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不能為金融行業帶來真正的創新。於是,聯盟鏈成為唯一選擇,這意味著團隊需要做更多設計和創新,用張開翔的話來說,「2015年整個區塊鏈公鏈已經跑了五年,但聯盟鏈是真真正正的零基礎,一個新的起點。」

張開翔

這個階段持續了近一個月,農曆春節即將到來,三人組的工作沒有停歇。張開翔回憶道,「我印象很深,我們的一個同事叫蘇小康,一直到除夕那天還在寫代碼:對接協議棧,寫接口,一點一點地用字節流的方式把它摳出來,特別細。」

春節前後,第一階段的工作結束,三人組的第二階段工作是做符合團隊預設的金融路線區塊鏈實現,即——在打好地基後,探索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至2016年5、6月份,微眾銀行的區塊鏈架構和設計已經比較成型,從0到1的階段達成。

技術團隊闖蕩無人區的同時,馬智濤同樣在忙碌。區塊鏈的技術特點決定了它不是單個企業使用的工具,而應該由產業、生態共建。2016年5月,微眾銀行聯合騰訊、深證通、深圳市金融科技協會等二十餘家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共同發起成立金鍊盟(深圳市金融區塊鏈發展促進會),目的是集聚產業不同角色,推動區塊鏈技術研究、標準建設、人才培育以及相關應用實踐的探索。

隨後,開源工作組成立,包括微眾銀行、騰訊、四方精創、深證通、華為等成員單位開始合作研究技術,工作組確定的方向是:面向金融行業,定製一個真正好用的區塊鏈底層平臺——FISCO BCOS。同時,產業不同方還在持續探討區塊鏈技術應該怎麼用、對技術又有哪些需求等。

至此,產業與技術的互動開始了。

2016年6月到8月之間,微眾銀行與華瑞銀行、長沙銀行、洛陽銀行共同開發了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機構間對帳平臺,這是微眾銀行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落地應用,也是國內首個在生產環境中運行的銀行業聯盟鏈應用場景,真正讓業界看到了區塊鏈在金融領域落地。

凍土破冰了。

現在,技術和應用均已實現突破,接下來,更難的挑戰就在於如何讓區塊鏈更廣泛地應用起來。

3

範瑞彬不是沒有經歷過風浪的人。2004年,剛剛碩士畢業的他加入騰訊,和手機QQ一起經歷了從萌芽到後來億級在線、從功能機時代到智能機時代變遷的整個過程,是騰訊的T4級專家。但是,2017年12月,擔任金鍊盟開源工作組組長的他,還是不由感到忐忑。

範瑞彬

此刻,金鍊盟開源工作組孕育一年多的FISCO BCOS代碼即將全部上傳到GitHub,點下上傳鍵,區塊鏈技術的開源之路就沒有回頭路可走了。

開源的決定是繼選擇聯盟鏈後,第二個該做的重要選擇。

2016年,於技術和產業兩個維度都取得重大進展後,範瑞彬感知到,共同研究區塊鏈技術的同行者逐漸增多,與此同時,問題也逐漸顯現:區塊鏈天然決定了需要產業多方協作,而與合作夥伴溝通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講解功能並獲得信任。

要不要開源的討論從2017年中開始,結論很快達成:要。

在國內,開源並不是聯盟鏈的主流發展路線選擇,開源能夠帶來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確實不可控的,而且一旦開源,事情便不可逆,身為團隊負責人,範瑞彬承受著巨大壓力。

「當時真的感覺進入到無人區,那種心裡感受,我記憶很深:你前面沒有領航者,旁邊沒有同行者,後面也沒有跟隨者,這種感覺其實壓力是挺大的。恐懼肯定會有,孤獨是一眼看得到的,迷茫還有質疑都會有。」

雖然壓力很大,但範瑞彬深知開源的重要性:區塊鏈是用來傳遞信任的,對合作夥伴而言,如果區塊鏈平臺是一個黑盒子無疑會大大提高合作難度,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打開黑盒子,也就是開源。

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看,開源也是能夠將底層技術做起來的實用路徑。

「我們光靠一個技術、一個產品、一個企業,去跟國外的一個產業鏈、一個生態圈去競爭,這是毫無勝算的。」因此,開源只是第一步,重要,但遠不止於此,只有更多的合作夥伴願意參與、貢獻進來,共建國產開源聯盟鏈生態圈,才能煥發區塊鏈技術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真正推動行業向前。

開源勢在必行。因此,即便背負巨大壓力,事情推進的速度卻異常快。

區塊鏈最初的三人小組此時已經開始擴大,在北大讀書時就研究點對點分布式通信(Peer-to-Peer,簡稱P2P)技術的李輝忠是新近加入的工程師之一。

讀書時,關於P2P技術如何激勵更多人參與到社區貢獻的瓶頸就一直困擾著李輝忠,接觸到區塊鏈後,他發現了可能的答案,這讓他見識了區塊鏈的神奇之處。而且,團隊在無人之地進行最前沿的探索符合他的個人需求:「我一直怕太平淡了」,區塊鏈以及開源是一件足夠不平淡的事。

從技術層面來說,開源並不是一件複雜的事:只需要把代碼傳到GitHub。但要做好開源難度非常高。

李輝忠如此形容:「無論你在家炫耀有多厲害,都是自己的事情」,而開源是「要把代碼細節、文檔細節都給大家看,第一個困難是要有足夠的技術自信」,這裡面包括了代碼寫得好不好、優不優雅、文檔是不是能讓人看懂、架構是不是夠好等等問題。

一群人開始了接近半年的高強度工作:基於優化架構,理順代碼。

開源的挑戰在張開翔這裡具象為一個個瑣碎問題:提交代碼、提交問題、提交優化建議等都需要花很多時間;不同的人提交的東西會有衝突,A說這樣好,B說那樣好,負責人需要做平衡和選擇。

但是「開源是大勢,這條路沒得選,必須要走。」開源同時帶來了開源式的工作方式:本著開放之道,敞開交流。張開翔認為,大家都是平等的,不是你給我提需求,也不是我給你下任務,大家都是平等地去討論這件事情。

歷經半年,一切準備就緒,國內第一個開源的金融聯盟鏈底層平臺——FISCO BCOS正式上傳到了GitHub。

就像把自己疼愛的孩子推到眾人面前接受審視一樣,範瑞彬及團隊被壓力填滿:「我們還在糾結開源之後會不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一堆人罵你,這太爛了;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比這更慘,壓根兒沒有一個人搭理你,其實大家心裡當時在擔憂這個,所以就忽略了儀式感。」

這份壓力在範瑞彬肩頭待了將近三年,唯一能夠解壓的,只有把開源這件事做成。

4

今年3月,新冠疫情在國內帶來的恐懼隨著防控措施到位而逐漸消散,但是由於全球疫情依然嚴重,跨境流通受到限制。

彼時澳門本地疫情已經控制住,但是澳門沒有本地的健康碼,另外,按照當時的防疫政策,兩地居民往返需要隔離14天,因此澳門政府希望能推出本地健康碼,粵澳兩地政府也希望利用技術解決澳門與內地健康碼互認的問題,恢復兩地居民的正常跨境往來。

要實現健康碼互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

第一,健康碼生成、使用的過程中,兩地居民的信息安全和隱私需要保護;

第二,居民個人健康及核酸檢測等信息,只有本地權威機構有能力驗證,而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兩地機構間不能通過後臺互聯的方式直接傳輸和交換用戶數據,這為如何驗證居民提交信息的真實有效性帶來挑戰。

2019年,澳門政府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進程中與微眾銀行區塊鏈團隊建立了聯繫,因此,當粵澳政府想通過技術,在符合兩地隱私保護法規的前提下實現健康碼互認時,澳門政府第一時間想到了微眾銀行區塊鏈的開源技術。

加入區塊鏈團隊一年多的韓丹,見證了項目從需求提出到落地的全過程:在3月需求確定後,澳門本地健康碼在4月底完成研發;隨後,粵澳健康碼互認需求,從提出到上線,僅用了兩周,5月10日,「粵康碼」與「澳門健康碼」互認系統正式啟用,如今已經幫助3000萬人次便捷通關,成為區塊鏈在非金融領域的最新應用代表。

對於新技術而言,場景、應用的不斷擴張是非常可貴的。智慧型手機剛剛面世時,用戶只能通過一個個APP去發現這款全新硬體的應用範圍,例如,當全世界有將近3億人會控制憤怒的小鳥去砸豬時,觸控螢幕帶來的革命性交互體驗也被打開了更大空間。

韓丹所在的應用團隊承擔的最大功能是觸達。

區塊鏈究竟能應用到什麼場景、行業、領域,需要不斷地摸索和嘗試,因此,分析調研不同行業情況,判斷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可行性是韓丹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

經過幾年發展,目前,區塊鏈團隊已經沉澱了一套「剝洋蔥」式的評估方法。

第一,業務模式是集中式還是分布式,是否涉及多方參與,是否存在資源共享和協同生產?

第二,痛點是什麼:信息不對稱?規則不透明?數據濫用?數據容易出錯?成本高、效率低、風險大?

第三,結合需求分析區塊鏈帶來的實際效益,不僅要針對方案本身進行推敲,而且要在場景挖掘中發現新的機會。

在面對每一個潛在合作方時,區塊鏈團隊心裡已經有了幾十個問題,這些問題幫助雙方釐清需求、場景、技術可實現性,進而評估區塊鏈的應用價值。

對於區塊鏈團隊成員而言,與行業交流是非常寶貴的財富,張開翔分享了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在與一家做版權的上市公司技術人員交流時,對方提出一個問題——區塊鏈能否保證鏈上物理世界的數據,保證採到區塊鏈上是真的。

「一個版權,一幅水磨書畫,你怎麼證明記錄的信息跟這幅畫是可對應起來的。如果不對應起來,這個版權是白記了。」

解決辦法是對方提供的:這位業內人士介紹,一滴墨從毛筆滴到紙上,無論滴多少次,每一次出現的墨跡絕對不會一樣,這就是它的物理指紋,就是它的特徵。張開翔從中得到啟示:物理世界每一種特徵都有獨特的採集和識別方法,系統要做的是接受並記錄特徵的數位化形態,微眾銀行的區塊鏈技術需要支持各種各樣的和物理世界連接的方法。

正因如此,區塊鏈團隊非常重視與行業的交流,因為很多行業信息,比如商業模式是怎樣的,不真正做交流很難獲知。

此時,開源的威力開始顯現。得益於開源,外部使用區塊鏈的門檻被大大降低,更多人被吸引到這個開發者社區,而開發者們對社區的回饋也在推動開源項目進化,飛輪效應進而產生,技術的影響力得以持續擴大。

上海新致軟體股份有限公司的運維架構師李海濱在在企業級部署研發過程中,為了實現高效復用、部署和落地,編寫了一套Ansible 腳本,以優化FISCO BCOS企業級部署實現。最後,李海濱團隊將項目以開源回饋社區。這是源自開源,反哺開源的典型案例。

在實現粵澳健康碼互認的過程中,為「澳門健康碼」提供技術支持及實施服務的萬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也深度參與FISCO BCOS、WeIdentity開源項目,進而加入社區,成為重要的貢獻者。

類似案例在開源社區並不鮮見。

得益於開源戰略,曾經像凍土一樣的區塊鏈技術開始遍地開花:越來越多的應用開始湧現,2019年之後,這個趨勢更加明顯。身處其中,範瑞彬清晰地感知到了變化:2017年剛開源時,基於FISCO BCOS的應用還是零星的「小草」,但現在,成片的「綠色」已經出現,而且這片曾經荒蕪的土地,已經蘊藏了長出大樹的勢能。

如今,在FISCO BCOS這片開源土壤上,已經聚集了上萬名個人開發者、千餘家企業及機構,涵蓋金融、政務、文化、供應鏈、農業、司法等各個領域。其中,數百個應用項目基於FISCO BCOS底層平臺研發,其中超120個已在生產環境中穩定運行。

站在如今的節點回顧往昔,範瑞彬不由感嘆:「一開始覺得開源可能是一個技術推廣路線的選擇,但後來發現,它遠遠已經超過了技術推廣範疇,它其實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團隊運作模式都密切相關。」

凍土消融,壓力淡去,但一個與故事起點的問題亟待解答:微眾銀行投入區塊鏈研發的初始目的是服務金融,而現在區塊鏈應用已經遠超金融範疇,那麼它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5

一家銀行為什麼要參與健康碼?這樣的質疑,範瑞彬、韓丹等團隊成員時有耳聞。

不僅將應用領域跨到金融之外,直到現在,區塊鏈團隊依然不背負任何商業任務,對於一家尚處起步階段的公司而言,為一個新業務提供如此大的發展空間,並不容易。

時間回撥,2014年12月,微眾銀行獲得由深圳銀監局頒發的金融許可證,成為由騰訊等知名企業發起設立、國內首家開業的民營銀行。雖然有騰訊這樣的明星股東,但擺在微眾銀行面前的路並不好走——作為一家持牌銀行,微眾銀行卻並沒有一個線下網點——要知道,這可是傳統銀行觸達客戶的最主要渠道。

金融的本質是服務實體,如果無法觸達客戶,還談何服務?但是讓微眾銀行去跟已經樹大根深的傳統銀行拼網點顯然不是明智選擇:一,投入太大;二,時代在變——越來越多人通過移動網際網路獲得信息、服務,這意味著,不通過網點,銀行也有辦法觸達客戶。

秉承「用戶在哪,微眾在哪」的原則,區塊鏈團隊也從未給自己設限。

範瑞彬解釋,「我們本身是一家持牌的金融機構,我們最擅長的其實是提供合法合規的金融服務,客戶在哪裡,理論上我們的服務就應該在哪裡。客戶越來越多在移動網際網路上,不在線下,不在櫃檯。金融本身就是要去服務各行各業、服務實體的。假如未來區塊鏈能夠成為分布式商業的基礎設施,微眾銀行如果在這裡有一個比較好的積累,有利於微眾銀行在這上面提供金融服務。所以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限定技術應用的領域。」

也就是說,區塊鏈在不同行業的應用,本質上是有利於未來把微眾銀行的金融服務以最適合的方式放到離用戶最近的地方去,從實踐來看,這一模式已經得到驗證。

張開翔回憶,一位飼養牛的農業從業者曾與其交流:養牛場的管理已經非常規範,每頭牛有標,標上有GPS、體溫計等採集牛的信息,他希望這些信息能通過區塊鏈保存、傳輸。這看上去與金融毫無關係,但實際上,採集、保存、傳輸信息的目的是為了給牛買保險,養殖場規模很大,牛可能會生病,因此投保,真的有損失,保險會賠付。如果養殖主管理科學,採集的信息上鏈,與保險公司共享。養殖主的損失可以得到合理賠付,保險公司也能更加精準地判斷保費去向。

類似案例還有面向公眾開放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綠色出行環保應用「綠普惠」APP/小程序,其為每一位參與的用戶開設全國統一個人減排碳帳戶帳號,基於FISCO BCOS區塊鏈技術,用戶在合作平臺上的每一次綠色行為,都將轉化為對應的減排量(數據標準化,量化為「碳積分」),轉化後的數據保存在鏈上,讓數據全程留痕,同時藉助區塊鏈技術本身弱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使得用戶「碳積分」的發行、分發、贊助、兌換、清結算、監管、審計等多方環節均可保證公開通明——從環保切入,最終落到金融鏈條的實現上。

這些案例是「把微眾銀行的服務以最適合的方式放到離用戶最近的地方去」的鮮活說明。而在不斷演進的時間裡,區塊鏈還有著更大的可挖掘空間。

馬智濤曾在演講中分享過微眾銀行對於商業的本質思考:人類歷史上,從「集中式管理+集中式經營」為主,到連鎖商業出現,到共享模式展露頭角,商業本身的內核在不斷演進,科技進步會推動商業模式轉變,商業模式轉變會推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分布式商業是未來商業的一種重要形態。當前的共享商業已經具備分布式商業的部分特徵,隨著分布式架構成為主流、區塊鏈技術逐漸走向成熟及相關應用的湧現,將有力的推動形成分布式商業。

商業模式底層重構,意味著必然會誕生與之相匹配的新的金融形態,從這一邏輯去看待微眾銀行在區塊鏈上的布局,就更加順理成章。

回望微眾銀行在無人區跋涉的五年,可以從中看到眼光、勇氣與智慧。五年開墾,已有果實結出,但對於一家旨在為分布式商業時代提供更底層支持的數字銀行而言,真正的旅程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

相關焦點

  • 谷歌也要玩區塊鏈?騰訊微眾銀行:用區塊鏈構建分布式商業
    今日區塊鏈:區塊鏈和數字貨幣,曾經常被捆綁在一起的兩個名字正在逐漸被剝離。區塊鏈作為一項新技術,正在進入社會的各個領域,世界各國和大公司都或多或少的參與,不同程度的入局。而數字貨幣更像是一場將要開敗的煙花,繁華喧鬧一時,終歸沉寂。
  • 微眾銀行區塊鏈開源WeDPR隱私保護核心技術
    近日,微眾銀行區塊鏈宣布圍繞隱私保護核心業務場景,開源WeDPR隱私保護解決方案中的系列核心技術,以推動降低隱私保護技術使用門檻,快速滿足金融、供應鏈等對數據安全有嚴格要求的行業,在數據驗真、數據融合方面的業務需求。
  • 微眾銀行區塊鏈張開翔的開源初心:技術硬核和善良
    深研區塊鏈 5 年、參與開源工作 3 年,張開翔作為微眾銀行區塊鏈的「拓荒者」之一,經歷了區塊鏈從無到有、從有到用的整個過程。雖然區塊鏈至今也有了十多年的歷史,但張開翔認為區塊鏈仍是科技賽道上的一名新選手。
  • 「銀行創新視角」微眾銀行區塊鏈開源WeDPR隱私保護核心技術
    近日,微眾銀行區塊鏈宣布圍繞隱私保護核心業務場景,開源WeDPR隱私保護解決方案中的系列核心技術,以推動降低隱私保護技術使用門檻,快速滿足金融、供應鏈等對數據安全有嚴格要求的行業在數據驗真、數據融合方面的業務需求。
  • 銀行申請區塊鏈專利數量4年增38倍 微眾銀行以288件專利奪冠
    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三家銀行分別是微眾銀行、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專利申請數量分別為288件、50件和40件。零壹智庫金融科技分析師任萬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區塊鏈概念的普及,以及銀行數位化轉型的需要,區塊鏈去中心化、可溯源、不可篡改、安全隱密等特性,受到越來越多銀行的關注。同時也吸引了一些銀行投入時間、人力、資金去研發區塊鏈技術在銀行業的應用。」
  • 北京環境交易所聯手微眾銀行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綠色出行普惠...
    來源:巴比特2020年六五世界環境日,北京環境交易所、微眾銀行、北京綠普惠網絡科技共同發布基於區塊鏈技術和網際網路應用的「綠色出行普惠平臺」和綠色出行「一噸碳」行動倡議。「綠色出行普惠平臺」採用物聯網、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技術,幫助用戶建立碳帳戶,記錄其停駛和綠色駕駛行為,通過度量機制將減排量量化,並引入公益、商業、金融、保險等多種激勵方式為綠色出行行為賦予價值,使減排用戶獲得獎勵和回報。
  • 微眾銀行助力粵澳地區健康碼互認,區塊鏈技術為數據要素流通提供安全保障
    本報記者 李冰近日,微眾銀行利用區塊鏈技術為粵澳地區健康碼互掃互認提供了開源技術支持,助力粵澳兩地「健康碼互認」,引起業內廣泛關注。據了解,該項目基於國產開源區塊鏈底層框架FISCOBCOS研發,並採用微眾銀行區塊鏈開源的實體身份標識及可信數據交換解決方案WeIdentity,將健康碼相關信息轉化為加密的可驗證數字憑證,兩地機構在後臺不互聯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驗證信息的真實有效性。
  • 百度華為騰訊眾安微眾360大咖齊聚,"2019中國區塊鏈開發者大會...
    根據中國信通院《區塊鏈白皮書(2019)》,中國的區塊鏈專利數量佔全球的53%,區塊鏈自研技術的比例從2018年的35%增長到了50%,「自主創新」成為了中國區塊鏈發展的全新代名詞。在這一背景下,由CSDN主辦,區塊鏈大本營協辦的「2019中國區塊鏈開發者大會」將於2019年12月20日在北京麗亭華苑酒店舉辦。
  • 玲聽2021跨年演講 丨微眾銀行張開翔:區塊鏈終將與其他技術融合...
    12 月 28 日,全球首檔區塊鏈跨年演講「玲聽 2021」在杭州大劇院舉行。巴比特副總裁/主編、玲聽區塊鏈發起人湯霞玲以「我與無限」為主題,從一個行業深度參與者、觀察者的角度出發,總結 2020,展望 2021。
  • 微眾銀行區塊鏈開源數據治理通用組件 WeBankBlockchain-Data
    微眾銀行區塊鏈在多年技術研究和應用實踐的基礎上,積極分析、總結行業需求,研發了一套數據治理通用組件(WeBankBlockchain-Data)解決區塊鏈數據治理的技術難題,多維提升開發、運營、運維效率。
  • Techo Park開講區塊鏈演進 騰訊雲引領區塊鏈技術發展
    如何更好地應用區塊鏈,搭好與產業融合的橋梁,助力數位化經濟,區塊鏈技術本身是關鍵。騰訊雲作為支撐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重要力量,一直將產業區塊鏈作為其在此領域的核心發力方向,探索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應用。 作為國內最早布局區塊鏈技術的廠商,騰訊雲已經構建了從底層引擎到上層應用的全棧產品能力,並以騰訊云為依託,為企業、政府等機構提供區塊鏈基礎設施服務和產業應用服務。
  • 國盛區塊鏈:共識大會、杭州論壇雙星閃耀 中美引領世界區塊鏈潮流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與財政部官員,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Oliver Hart與Eric Maskin,美國券商巨頭TD Ameritrade執行副總裁,和亞馬遜、螞蟻金服、騰訊、百度、微眾銀行、華為、海爾等機構區塊鏈負責人參會。傳統網際網路公司積極打造基於雲算力的區塊鏈基礎設施。
  • 全鏈出擊,乘風破浪:騰訊區塊鏈加速器首期正式開營
    騰訊區塊鏈加速器首期正式開營,經過層層激烈PK入圍的產業區塊鏈創業者們,歷經風雨兼程的一路奮鬥,迎來了他們在行業亮相的高光時刻。8月27日,騰訊區塊鏈加速器首期在第三屆中國產業區塊鏈峰會主論壇宣布正式開營,數千位行業大咖及與會者,共同見證這一時刻。
  • 全鏈出擊,乘風破浪:騰訊區塊鏈加速器首期正式開營
    騰訊區塊鏈加速器首期正式開營,經過層層激烈PK入圍的產業區塊鏈創業者們,歷經風雨兼程的一路奮鬥,迎來了他們在行業亮相的高光時刻。8月27日,騰訊區塊鏈加速器首期在第三屆中國產業區塊鏈峰會主論壇宣布正式開營,數千位行業大咖及與會者,共同見證這一時刻。
  • 資訊丨 萬向區塊鏈周 ——融合創新 區塊鏈成為數位技術的中流砥柱
    區塊鏈恰好是能夠讓我們低成本地信任數據的技術。只有可信的數據,才能讓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對數據的處理和使用變得有價值。因此,在向數位化世界轉變的過程中,區塊鏈與其它新興技術的組合,必然成為發展趨勢之一。數字經濟時代,多邊合作逐漸成為主流。以區塊鏈技術賦能各行各業,創新商業模式,實現高效能、低成本的合作與融合,將是區塊鏈未來主流發展趨勢。
  • 2020年區塊鏈專利暴增 阿里巴巴專利最多
    外匯天眼APP訊 : Kisspatent團隊一項報告指出,阿里巴巴集團是2020年擁有區塊鏈專利最多的公司,其專利數量是IBM的10倍。報告還指出,今年區塊鏈專利「飛漲」,今年的專利數量已經超過2019年全年。
  • 微眾銀行區塊鏈首席架構師張開翔:區塊鏈上隱私保護的挑戰和應對
    近日,微眾銀行區塊鏈首席架構師、FISCO BCOS開源區塊鏈平臺首席架構師張開翔做客HKSAIR《AI金融》系列線上講座,以「區塊鏈上隱私保護的挑戰和應對」為主題,探討區塊鏈如何為數據隱私和信息開放構建一座天平。
  • 區塊鏈能否開啟數字經濟時代新大門?
    ,數字貨幣錢包、寵物生態區塊鏈等一批以區塊鏈技術應用為主的創新項目集中亮相。 近年來,深圳的ICT(信息與通信技術)巨頭在加大力度布局區塊鏈行業,區塊鏈逐漸成為ICT巨頭數字服務平臺的底層基礎,如華為雲區塊鏈服務平臺BCS、騰訊區塊鏈Trust SQL,以及金蝶、微眾銀行、平安等都逐漸採用區塊鏈技術打造服務平臺底層架構。
  • 微眾銀行促成「金鍊盟」成立 探索科技金融新模式
    該聯盟由微眾銀行倡議,聯合平安銀行、招銀網絡、恒生電子、京東金融、深圳市金融信息服務協會等25家機構共同發起,騰訊、華為、山東城商行合作聯盟等6家機構作為成員單位加入。  據悉,區塊鏈是指通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體維護一個可靠資料庫的技術方案,能夠讓區塊鏈中的參與者在無需相互認知和建立信任關係的前提下,通過一個統一的帳本系統確保資金和信息安全。
  • 「迅解區塊鏈」騰訊All in新基建 解碼其區塊鏈布局
    自2015年起,騰訊區塊鏈團隊便開始關注區塊鏈技術並進行自主研發。2016年,騰訊開始進行區塊鏈底層技術的自主研發,開發聯盟鏈雲服務BaaS、上線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銀行間聯合貸款清算平臺。並成立了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該聯盟包括了微眾銀行、平安銀行、騰訊等 31 家企業。